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

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20191219195100]
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
摘   要:本文根据现行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局限,针对上市公司经营的特点,探讨了一种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模型。并通过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江苏省的20家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准确性较高,其评价结果符合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行的评价方法的不足。
关键词:上市公司   经营业绩评价   因子分析
1.引言    1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
1.3.1研究思路    3
1.3.2研究方法    3
2.研究方法介绍    3
2.1评价指标体系    3
2.2因子分析法原理    4
2.2.1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4
2.2.2因子分析特点    5
2.2.3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5
2.2.4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6
3.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实证分析    6
3.1建立因子分析模型    7
3.1.1选取原始变量    7
3.1.2 检验变量    7
3.1.3 提取公共因子    8
3.1.4因子旋转    9
3.1.5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10
3.2因子得分及排名    10
3.3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得分及排名    11
4.结论与建议    12
4.1 各个因子得分分析结论    12
4.2上市公司综合得分排名的分析结论    13
4.3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建议    14
4.3.1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14
4.3.2提高上市公司偿债能力的建议    14
4.3.3提高上市公司营运能力的建议    15
4.4本文因子分析模型的评价结论    15
4.5完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建议    15
参考文献17
致谢19
1.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企业经营业绩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当今世界的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以及更多的机遇。每个企业都想努力提高经营业绩,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作为提高经营业绩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其重视程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唯有建立合理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才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更好的评价企业表现和实力,提供企业更好的发展方向和路线。
上市公司是国内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国民经济。2008年,面对国际市场掀起的金融海啸,中国也深受其害,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其二级市场表现也不尽人意。面对如此情况,我们更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和评价。
国内外的学者对企业经营业绩体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深入讨论,国外关于经营业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选择评价指标、改良评价的方法和构建评价体系。Bond和Pawa,以及Driva调研了企业经常使用的评价指标;Medoristeeple参照了各大企业在竞争中成功的因素,提出了六项指标[1];LynchCross提出了一种分层的评价指标模型[1];Bourne等人认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分为四个步骤来建立和实施[2];Begemann[3]提出了一个动态绩效评价系统框架。
国内对企业业绩评价虽然起步较晚,但重视程度分非常之高,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规范。1975年,国家设定了考核工业企业的八大经济技术指标。但该指数与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的标记,只从实际物品和产出角度来评价企业经营。198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和其他六部委指定了企业16个主要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对企业经济效益有较为彻底全面的反映。1993,国家财政部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有8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财政部等四部委在1999年6月发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重新规范了国有企业的业绩评价,评价企业的资本效益情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个经营者的业绩是其中的重点,这四项内容包括三个层次32项指标。至此,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了起来。2002年3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对1999年颁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进行了修订。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很早就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并不断完善中。
第一个阶段为企业业绩评价形成初期。泰勒(1891)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从此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企业业绩管理和评价方法进行逐渐深入的研究。沃尔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要通过总过评价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来评价企业信用能力指数。美国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对经营和预算指标进行了设计,因此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有了依据,综合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开始形成。
第二个阶段为企业业绩评价的完善时期。美国杜邦公司的财务主管布朗(1903)建立了杜邦财务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投资报酬率作为基础[4]。一次世界大战后,Morgantown Energy Teclinieal Center提出了PIMM模型[5]。美国的学者马丁德尔(1950)提出了一套企业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是比较完整的。在此同时,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通过研究指出:虽然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不应该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麦尔尼斯(1971)通过对30家美国大型公司的业绩评价系统的研究分析,指出投资的报酬率、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是这些公司最常用的评价指标[6]。
第三个阶段为业绩评价发展时期。80年代初期,Person和Lezzig做了一份调查问卷,这份问卷的调查对象是400家跨国企业。从中得出的结论是,不仅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含报酬率等也是企业普遍采用的业绩评价指标[7]。 McNair、Cross(1990)提出业绩金字塔模型[8]。美国Stem Stewart公司(1991)提出了EVA指标,即经济增加值指标[9],杰佛瑞(1977)提出修正经济增加指标[10]。罗伯特和戴维(1992)创造了平衡计分卡经营绩效评价指标[11]。Fitzgerald在1993年提出,企业业绩评价内容应确定为财务方面、竞争能力、服务质量、革新速度、灵活性、资源利用效果等六个方面[1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企业业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改进、指标以及评价方法如何选择。潘宏霞和裴淑琴(2003)等人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研究,对未来评价体系的发展进行了预测[13];李德进、王文广和王孟钧(2003)对构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式也做了一系列研究[14];李一军、于洋(2003)研究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15];张焱(2002)等人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是在经营业绩评价表的基础上提出的[16]。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3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