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收入与GDP相互关系的研究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相互关系的研究[20191219195250]
摘要
近几十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与GDP都取得了持续快速增长,二者的增幅并不同步,但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明显高于GDP。为了解两者之间具有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1978年到2010年间中国财政收入和GDP数据,先比较两者的增长速度,其次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其平稳性来作协整或者回归分析,最后对两类数据进行因果关系检验。通过文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低于GDP,且两者的增长具有周期性,两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并且相关性显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了我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根据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揭示其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促进我国财政收入与GDP持续协调发展的合理化对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财政收入GDP协整分析误差修正
目录
1.引言 1
1.1 选题背景 1
1.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本文研究方法 3
2.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的理论分析 5
2.1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的发展现状 5
2.2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趋势和发展周期 6
2.2.1 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趋势 6
2.2.2 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率及发展周期的比较 6
3.实证研究 8
3.1 协整分析 8
3.1.1 数据的特征分析 8
3.1.2 平稳性检验 8
3.2 协整检验 9
3.3 误差修正模型 11
3.4 因果关系检验 12
4.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4
4.1 结论 14
4.2 建议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引言
1.1 选题背景
“十一五”时期,由于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中国宏观经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V”形,即从过热到趋冷再到过热的过程,同时经济发展的形式也经历了一个战略改变,重点从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调节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的形式和范围,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政策,也可以引发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1]。因此,为了有效制定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收入改革以及财政收入改革的方针,让财政资金能够顺利地筹集起来,我们需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我国现阶段财政收入的形式和范围,让财政收入杠杆和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他们现有的职能,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2]。
这些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日益加速,随之而来的财政收入结构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它们的存在会影响未来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归根究底,财政收入之所以高速增长,是因为国家从私人手中集中财富的数量越来越多、集中财富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说明了政府开支也是高速增长、财政支出迅速膨胀的现象。这一切表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前,财政分配的公平正义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贯彻落实合理负担、公平分配这一财政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迅猛的同时GDP增长也不逊色。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位增长态势。在 年期间,我国GDP每年平均递增率达到9.9%,其中年增长速度高于10%的年份占了将近一半。在这同一期间,相对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GDP平均增长速度每年都在3%上下波动;而在亚太地区中,像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都保持在 。将这一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了解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中可谓是独占风姿的。
不过,我国快速增长的GDP并不是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在这期间必不可少地发生了几次波动,且波幅过于明显。1978年以后,我国GDP增长的波动大致上分布在四个周期内,具体表现在: 年, 年, 年以及 年。通过对这四个周期的波幅比较可以发现:第三个周期的波幅最大,为7.8个百分点;波幅最小的是最后一个周期,约莫6个百分点[3]。
我国GDP不断增长,不断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全民生产力提高,使得后发优势所带来的技术快速进步;第二,高储蓄时代来临,使得资本快速积累,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第三,劳动力参与度扩大所带来的劳动力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第四,人力资本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高速增长这一种状况,短期而言,表现为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种类丰盛、有供不应求之势;长期而言,经济结构的失衡是由于持续的投资过热所导致的,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从而将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平衡性打破,进而影响到中长期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一般而言,投资持续增长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方式,而在现有格局下,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会因为投资持续增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他们的发展进程会被推迟;投资过热在短期内能起到减少产能过剩的作用,但在中期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加大;同时,高投资低就业的形势将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致使中长期消费不足[4]。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都保持着持续增长,但是,两者持续增长是否具有一致性,增长速度是否相同,财政收入增长会对GDP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着点于这几个问题,根据选取的样本数据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实际国情相比较,找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提出有意义的政策性建议,让人们真正受益于GDP的高增长。
1.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领先于GDP,就两者的增长率来分析,杨育土(2011)利用1977年到2010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客观指出了自1996年以来,除了2004年GDP迅猛增长外,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率均快于GDP,文章对两者增长率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解释,并提出了相关建议[5]。
在两者之间的数量研究方面,因为通常情况下财政收入和GDP这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如果直接对两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很容易产生伪回归问题,从而导致所建的模型毫无解释意义,所以对此经常进行协整分析,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或者进行因果关系检验。韦邦荣、杨玉生(2006)利用协整检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财政收入与GDP的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最终得出我国 年间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06,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GDP和财政收入存在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作出的误差修正模型中 的系数为-0.97,意味着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97%的比率对本年度的一阶财政收入作出反向修正,在因果关系检验中,得出的结论为:在滞后阶数为2和4的情况下,GDP和财政收入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GDP是财政收入的Granger原因,GDP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决定因素[6]。梁蕾(2009)利用协整分析详细地解说了我国 年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是0.812,在理论上认为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并通过因果关系检验证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当滞后阶数为2时,GDP是财政收入的因;当滞后阶数为3时,财政收入是GDP的因,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关系[7]。王宏亮(2005)对数据进行协整回归,并求出误差序列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在误差修正模型中验证了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的事实,并对此动态现象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指出要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即要加快发展高科技,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投资的同时,还要取消不利于投资和消费的各种管制性规定,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有效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8]。李进江(2008)利用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是存在长期均衡增长关系的,并且无论滞后多少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作用都不显著;当滞后6阶时,GDP的增长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较为显著[9]。庞瑞芝、张志超(2002)利用回归模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我国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过低,财政收入与GDP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10]。
目前,国内学者较为关注的是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问题,主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在数量有限的文献中,将二者深入分析并建立关系模型来研究的情况是少见的,所见到的有:彭志捌、蒋丽娟、张凤(2004)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国家财政收入回归模型,找出影响财政收入的显著性变量为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总额[11];贾继花(2002)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关系的回归模型,得到弹性系数值为0.071,表明GDP的单位边际贡献为0.071,说明除GDP外,还有其它因素影响财政收入[12]。
总的来说,在实证研究方面,每个作者选取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数据不同,选取的自变量不同,当运用相同的方法(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及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得出的精确结论就会不同,但一般说来,实证研究的结果大体上趋于一致。
摘要
近几十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与GDP都取得了持续快速增长,二者的增幅并不同步,但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明显高于GDP。为了解两者之间具有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1978年到2010年间中国财政收入和GDP数据,先比较两者的增长速度,其次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其平稳性来作协整或者回归分析,最后对两类数据进行因果关系检验。通过文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低于GDP,且两者的增长具有周期性,两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并且相关性显著,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了我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根据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揭示其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促进我国财政收入与GDP持续协调发展的合理化对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财政收入GDP协整分析误差修正
目录
1.引言 1
1.1 选题背景 1
1.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本文研究方法 3
2.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的理论分析 5
2.1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的发展现状 5
2.2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趋势和发展周期 6
2.2.1 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趋势 6
2.2.2 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率及发展周期的比较 6
3.实证研究 8
3.1 协整分析 8
3.1.1 数据的特征分析 8
3.1.2 平稳性检验 8
3.2 协整检验 9
3.3 误差修正模型 11
3.4 因果关系检验 12
4.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14
4.1 结论 14
4.2 建议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引言
1.1 选题背景
“十一五”时期,由于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中国宏观经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V”形,即从过热到趋冷再到过热的过程,同时经济发展的形式也经历了一个战略改变,重点从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调节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的形式和范围,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政策,也可以引发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1]。因此,为了有效制定经济体制改革财政收入改革以及财政收入改革的方针,让财政资金能够顺利地筹集起来,我们需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我国现阶段财政收入的形式和范围,让财政收入杠杆和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利用他们现有的职能,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2]。
这些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日益加速,随之而来的财政收入结构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它们的存在会影响未来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归根究底,财政收入之所以高速增长,是因为国家从私人手中集中财富的数量越来越多、集中财富的速度越来越快,同时说明了政府开支也是高速增长、财政支出迅速膨胀的现象。这一切表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前,财政分配的公平正义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贯彻落实合理负担、公平分配这一财政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迅猛的同时GDP增长也不逊色。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位增长态势。在 年期间,我国GDP每年平均递增率达到9.9%,其中年增长速度高于10%的年份占了将近一半。在这同一期间,相对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GDP平均增长速度每年都在3%上下波动;而在亚太地区中,像韩国、新加坡、泰国等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或地区,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都保持在 。将这一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了解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国中可谓是独占风姿的。
不过,我国快速增长的GDP并不是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在这期间必不可少地发生了几次波动,且波幅过于明显。1978年以后,我国GDP增长的波动大致上分布在四个周期内,具体表现在: 年, 年, 年以及 年。通过对这四个周期的波幅比较可以发现:第三个周期的波幅最大,为7.8个百分点;波幅最小的是最后一个周期,约莫6个百分点[3]。
我国GDP不断增长,不断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全民生产力提高,使得后发优势所带来的技术快速进步;第二,高储蓄时代来临,使得资本快速积累,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第三,劳动力参与度扩大所带来的劳动力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第四,人力资本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经济高速增长这一种状况,短期而言,表现为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种类丰盛、有供不应求之势;长期而言,经济结构的失衡是由于持续的投资过热所导致的,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从而将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平衡性打破,进而影响到中长期宏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一般而言,投资持续增长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方式,而在现有格局下,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会因为投资持续增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他们的发展进程会被推迟;投资过热在短期内能起到减少产能过剩的作用,但在中期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加大;同时,高投资低就业的形势将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致使中长期消费不足[4]。
我国财政收入与GDP都保持着持续增长,但是,两者持续增长是否具有一致性,增长速度是否相同,财政收入增长会对GDP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着点于这几个问题,根据选取的样本数据来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与实际国情相比较,找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提出有意义的政策性建议,让人们真正受益于GDP的高增长。
1.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领先于GDP,就两者的增长率来分析,杨育土(2011)利用1977年到2010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客观指出了自1996年以来,除了2004年GDP迅猛增长外,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率均快于GDP,文章对两者增长率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解释,并提出了相关建议[5]。
在两者之间的数量研究方面,因为通常情况下财政收入和GDP这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如果直接对两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很容易产生伪回归问题,从而导致所建的模型毫无解释意义,所以对此经常进行协整分析,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或者进行因果关系检验。韦邦荣、杨玉生(2006)利用协整检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财政收入与GDP的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最终得出我国 年间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为0.706,说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GDP和财政收入存在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作出的误差修正模型中 的系数为-0.97,意味着上一年度的非均衡误差以97%的比率对本年度的一阶财政收入作出反向修正,在因果关系检验中,得出的结论为:在滞后阶数为2和4的情况下,GDP和财政收入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GDP是财政收入的Granger原因,GDP增长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决定因素[6]。梁蕾(2009)利用协整分析详细地解说了我国 年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是0.812,在理论上认为财政收入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并通过因果关系检验证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当滞后阶数为2时,GDP是财政收入的因;当滞后阶数为3时,财政收入是GDP的因,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关系[7]。王宏亮(2005)对数据进行协整回归,并求出误差序列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在误差修正模型中验证了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断提高的事实,并对此动态现象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指出要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即要加快发展高科技,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在不断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投资的同时,还要取消不利于投资和消费的各种管制性规定,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有效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8]。李进江(2008)利用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财政收入与GDP之间是存在长期均衡增长关系的,并且无论滞后多少期,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对GDP增长的影响作用都不显著;当滞后6阶时,GDP的增长对财政收入的增长较为显著[9]。庞瑞芝、张志超(2002)利用回归模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我国财政收入对GDP的弹性过低,财政收入与GDP增长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10]。
目前,国内学者较为关注的是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问题,主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来研究。在数量有限的文献中,将二者深入分析并建立关系模型来研究的情况是少见的,所见到的有:彭志捌、蒋丽娟、张凤(2004)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国家财政收入回归模型,找出影响财政收入的显著性变量为农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总额[11];贾继花(2002)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关系的回归模型,得到弹性系数值为0.071,表明GDP的单位边际贡献为0.071,说明除GDP外,还有其它因素影响财政收入[12]。
总的来说,在实证研究方面,每个作者选取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数据不同,选取的自变量不同,当运用相同的方法(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及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得出的精确结论就会不同,但一般说来,实证研究的结果大体上趋于一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