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苏州经济的影响__投入产出模型

制造业对苏州经济的影响__投入产出模型[20191219194640]
摘要
本文将国民经济分成第一产业、剔除制造业后的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四个部门,并通过2005年和2007年江苏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其4×4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动态地分析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再结合苏州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
在苏州制造业对其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具体的分析方法包括苏州制造业现状分析、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分析、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析以及制造业对经济贡献的测量的分析。分析不只局限于对四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还包括对制造业17个子行业的具体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州制造业对其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并且制造业各个子行业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影响。本文最后结合文中所做的分析,为今后苏州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研究现状 2
1.4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3
2.理论方法介绍 5
2.1投入产出的基本理论模型 5
2.1.1直接消耗系数 6
2.1.2完全消耗系数 6
2.1.3完全分配系数 7
2.2产业前向关联度和后向关联度 7
2.2.1感应度系数 7
2.2.2影响力系数 8
3.苏州制造业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9
3.1苏州制造业现状分析 9
3.2投入产出基本理论模型分析 10
3.2.1四部门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10
3.2.2四部门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11
3.2.3制造业17个行业具体分析 11
3.3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析 13
3.3.1四部门投入产出表分析 13
3.3.2制造业17个行业感应度系数分析 14
3.3.3制造业17个行业影响力系数分析 15
3.4制造业对经济贡献的测量 16
4.结论及建议 18
4.1结论 18
4.2建议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致谢 23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制造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无论制造业总量还是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省,从其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制造业发展状况来看,苏州市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回顾苏州制造业的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苏州市场物资紧缺,生产力严重不足。基础相对较强的国有、集体企业几乎垄断了制造业的全部部门,国有集体经济占主导地位。
第二个发展阶段: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苏州乡镇工业火速发展,此时的国有、大集体经济略显疲惫,乡镇企业因其体制灵活,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成为制造业的支撑和活力所在。
第三个发展阶段:90年代初至今,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是苏州制造业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这一阶段苏州制造业的主体。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使苏州制造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为苏州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从1978年至今,苏州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极大地带动了苏州经济的增长。但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对社会环境、能源消耗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制造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需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相比较而言,目前制造业对经济影响的研究较少涉及,现有的研究又仅限于国家和省级层面,城市由于缺乏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先天条件,直接限制了城市制造业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本文试图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定量分析苏州制造业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对苏州制造业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前文提到,苏州制造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即目前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处于粗放型。要想转变这种模式,首先需要了解苏州制造业整体如何影响经济的增长,以及苏州制造业子行业影响经济增长的具体情况,进而为苏州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等发展问题提出意见。因此本文关于苏州制造业对其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3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选择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其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以及其自身发展状况等的实证研究。
刘如海、张宏坤(2003)从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出发,阐明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力量 。同样,陈力勇(2003)表示大力发展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中心,中国要抓住机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汤以伦、单庆、吴子玉(2003)基于制造业的发展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紧密相联的实际,通过研究江苏的制造业来更加清楚地了解江苏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成涛林、夏永祥(2004)根据苏州市2001年的汇总数据指出苏州资本技术密集型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苏州制造业的第一支柱产业,而苏州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区域集中度最高的地区 。朱国众(2004)在上海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基础上,对上海制造业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最终使用、影响力、推动力及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制造业风险较低,未来将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方茜、王军(2006)运用投入产出法,根据四川省1997年与2002年投入产出综合平衡表对四川省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制造业对四川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王颖(2007)在江苏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制造业总体上发展程度较高,不过仍然是传统的制造业占主导,一些新兴的制造业还比较薄弱 。杨伏英、蒋兰陵(2008)选择新加坡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制造业投资总量、行业结构、资本结构等角度,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等方法,得到了新加坡制造业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结论 。刘志迎、梁丽丽(2008)运用菲德模型,采用1995-2006年全国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高技术制造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应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外溢作用的发挥 。崔维军、李博然(2009)利用2002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从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制造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巨大 。胡小娟、孙小茗、罗春晓(2009)利用1992-2006年我国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的统计数据,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过去15年间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业贸易总额与GDP、进口与GDP及出口与GDP之间均存在长期唯一协整关系和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程毛林、韩云(2009)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给出苏州外资制造业经济增长的六个影响因素贡献率测算模型并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外资制造业技术进步作用较低,有待提高,以保证外资制造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雷鹏(2010)利用1982年-2009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对制造业结构变动和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关系进行测算,阐述了制造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对经济结构的影响类似,制造业中主导产业的变动左右经济增长的变化 。郑少智、尤梦妮(2010)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制造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显示制造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都是巨大的 。郭庆然(2013)根据1978-2011年的样本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我国制造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产业变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最大 。
以上研究均显示出制造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然而,要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之路。就研究方法而言,朱国众(2004)、方茜、王军(2006)、王颖(2007)、崔维军、李博然(2009)、郑少智、尤梦妮(2010)采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杨伏英、蒋兰陵(2008)、胡小娟、孙小茗、罗春晓(2009)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等方法对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而刘志迎、梁丽丽(2008)运用菲德模型,程毛林、韩云(2009)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郭庆然(2013)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制造业展开了研究。其中,投入产出法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从而能够分析重要的经济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因此,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较,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通过对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部门的分析,更能直观地反映制造业对经济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3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