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农业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苏州农业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20191219193910]
摘要
从进入90年代起,苏州遍在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上飞速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州的农业正在衰退。苏州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另外两个产业相比,每年都在大幅度减少。但是就农业本身产值每年都在稳定增长,在2012年更是创下了195亿元之高。由此可见高度发达的城市与高生产力的农业并不冲突。在此前提下,研究农产业对苏州的经济的推动作用。通过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确定农产业对经济正面影响的关系;然后通过因子分析来找出影响农产业产值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市第一产业产值与其总产值存在线性关系,由此可见苏州市农业发展状况良好对其经济状况有着正面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苏州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建设,农业可以成为一项着手点。在失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势时,可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改变种植农作物的种类,调节农业生产结构。尝试建立培养楼,以此合理利用少有的土地来进行高效率生产。拓宽农产品输出渠道,变相增加其价值。最后实现第一产业整体的发展,以此来推动经济。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第一产业ADF检验回归分析因子分析KMO和巴里特里球形检验经济影响
目 录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2
1.3研究现状4
1.4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4
2.理论方法介绍5
2.1因子分析5
2.2巴特利特球体检验5
2.3 回归分析 6
2.4 ADF检验6
3.苏州农业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7
3.1 苏州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7
3.2单位根检验9
3.3回归分析10
3.4 KMO和巴里特里球形检验11
3.5 因子分析11
4.结论及建议14
4.1结论14
4.2建议15
附录17
参考文献19
致谢2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农业是人类文明早期就存在的技术之一,它最重大的成就在于它养活了全世界的人民。从世界步入20世纪,全球人口开始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着,由1900年的16亿人口增长到2000年60亿人口,并且仍在持续增长。在人口飞速增长的同时,农业也不断经历着变革,在1950年全世界谷物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已经超多全世界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但即便如此全世界中,尤其是中非地区仍然存在购买能力不足或者购买途径欠缺而导致的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
随着生产的进步,农业也逐渐变得更加科技化,生产过程也变得更科学。在海湾战争结束后,随着民用GPS技术的泛用,使其应用研究在许多领域,使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这种技术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形成一种精准农业的做法。 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就在明尼苏达州的两个农场实验精准农业技术。结果显示化肥的使用量得到控制,并且该技术应用的产量比过去的产量提高了三成并且有可能会更高,经济效益得到了加强。通过这次试验,许多国家看到了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前景,纷纷加入启动这项计划的研究工作。国家研究委员会为此确定了对该项目研究的发展战略,之后美国科学院以及工学院联合组织评估,在1997年,发表了研究报告,全面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提高农产量的影响,并对如何改善该技术的管理与开发提供的理论支持,表明通过研究和发展支持“精准农业”技术中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如今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可持续生产道路的发展,都大力支持精准农业技术的研究,运用高科技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从古至今在各类农业相关的技术和只是都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这一条件使得有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成为可能。有机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一句话概括就是运用高科技来改善农业发展。世贸组织让中国跨入国际舞台,绿色环保食品的条件抑制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因此推出符合标准的有机农产品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经济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健康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的农产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有机农产品在国内也有着很好的市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业在我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切的生产劳动都要靠农业来支持。农业关系到我们的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首先,人是铁饭是钢,粮食是我们生存的条件;同时提供了工业活动的原料,将劳动力散布到社会各界;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在农村,大量的农业化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接着,农业发展好坏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所以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之后,中国的农业生产相对落后,是国民经济中相对薄弱的一环,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的发展将很难得到支撑。农业关系到社会经济水平和社会稳定,因此要建立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思想。
苏州曾经是个传统的农业城市,其农业文化源远流长。考古学家就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花生、毛核桃、葫芦等植物的种子,说明苏州农业起源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由此可见,从那时期起,种植、栽培已经成为当地生产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到了90年代初期,昆山正式成为经济开发区,是中国首个县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借此机会引进高新科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其产值在总产业中的比例日渐增高。
图 1-1:历年各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
由图可见,从90年开始,第一产业以及第二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产生了巨大改变,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两极分化。到2012年,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仅剩下1%左右。而从事农业工作人员数量也大量地减少。
图1-2:历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州发展与农业无关。工业化、城市化是在过去农业创造的财富积累,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苏州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造成工业、外资企业用地。根据苏州统计年鉴主要指标显示,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63.07千公顷,同比去年减少了1.2%。但即便如此,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也达到了337.72亿元,增长了9个百分点。可见在城市化如此发达的苏州,农业任然是苏州总产业中组成部分中的重要一块内容。
苏州农业分为养殖业、林业、渔业、牧业等。由于苏州的地理自然环境,实现一年两熟。养殖业中以夏收小麦,秋收水稻为主;林业以桑蚕、茶叶、水果为主。虽然苏州目前往工业化方向转型,但从1978年到2012年,农林牧渔的总产值由18.74亿增长到337.72,农业从业人人员也逐渐增长,在85年达到最高270万人,随后人数缓慢减少,却任保持着较高的生产水平。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了打击,苏州也不例外,农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市场减少,农民收入压力增大;农民工就业困难;优农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乡镇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变得困难;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这些不利因素抑制了农业的发展,降低农民的自信心和劳动积极性。因此在为了发展经济,稳定金融形势时,不能放松农业;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绝不能忽视农业,首先要肯定的是,我们应当更多的关注农业的发展状况。
1.3 研究现状
农业关系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优秀的农业发展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在不断的改革农业结构,加强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强三农建设,通过取消农业税、小麦补贴、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等措施惠及三农。中国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是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即使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发达国家,对农业的发展也视为重要任务。早在1919年德国就创立发展模式“农场人”;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中,初步形成“都市农业”想法。但是,许多国外学者对都市农业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有的侧重于农业用地分布格局的描述,城市农业是一个“建立在大城市中的小块农田。”有的侧重于外部环境对城市型农业的类型的影响。有的侧重于事物之间的联系,认为经济关系密切的都市圈内的农业就是都市农业。有的侧重于一些新的生产项目,如“观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尽管科学家还不能给都市农业下明确定义,但大多数认为都市农业的基础建立在一个高城市经济水平,将农村和城市有机结合,使农业和其他产业相互促进,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现代农业与城市紧密联系,并在城市区域内服务于该城市,现代农业生产系统也有着较高的生产水平。都市农业存在着灵活性、多样性、条理性等特点。
纵观国内外对农业的看法,都提出来在高度经济建设的当前环境下,更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利用农业来进一步扶持经济发展,改善环境,创造收益。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实证采用苏州统计年鉴数据,包括历年各产业产值和苏州地区产值数据。首先简单对农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使用因子分析对各个农产业结构模块以及其他生产因素来分析农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其中相关性较大的因素加以讨论。
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简要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理论方法介绍。主要对因子分析、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等基本理论的进行介绍说明。
第三章苏州农业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针对农业如何推动经济以及如何改善农业发展进行分析并输出结果,从统计意义与实际经济意义方面做出相关的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2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