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外时间安排情况调查分析以理工为例【字数:12369】
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课外时间越来越多,大学生活质量的好坏也是因人而异,充裕的课外时间充斥着整个大学生活,形成了有的人过的丰富充实和有的人过的枯燥乏味的两种极端的状态。本文利用网上转发调查问卷的方式,以为例,对大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课外时间,以及课外时间的利用对他们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做一个全面的调查。根据得到的数据研究表明,大学生课外时间安排在客观上看还是比较充实的,极少数大学生不重视课外时间的利用。本文也针对这一现象有效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能对大学生合理安排课外时间起到合理的帮助大学生在认识到课外时间安排的重要性后,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学课外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以便于能较从容的应对社会的变化,圆满的度过了大学四年。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思路 3
2.相关概念与问卷设计 4
2.1相关概念 4
2.2问卷设计 4
3.大学生课外时间安排实证分析 5
3.1背景分析 5
3.2课外时间安排调查结果 7
3.2.1对课外时间充实与否的调查分析 7
3.2.2对课外时间的满意度安排情况分析 7
3.2.3课外时间安排途径分析 9
3.2.4课外时间的分布情况 10
3.2.5课外时间安排冲突分析 15
3.3课外时间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因素分析 16
3.3.1时间充裕,但对课外时间的重视度很低 16
3.3.2课余生活脱离学校 16
3.3.3对于学校的社团无动于衷 16
3.3.4诱惑太多 16
3.3.5周围氛围的变化 16
3.3.6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17
3.3.7社会现状 17
4.结论与政策建议 18
4.1结论 18
4.2政策建议 18
4.2.1提高对课外时间的重视度 18
4.2.2做课外兼职丰富自己 18
4.2.3学校尽力创造一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优秀环境 19
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附录 23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进入大学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中学习与娱乐总会存在矛盾,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社会以后的中坚力量和建设群体,身上肩负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所以国家尽一切创造力尽心给我们一个和谐的校园,给我们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是为了培养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自由支配,而其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课余时间也逐渐成为我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做什么事情还是因人而异,脱离父母,大学生要处理好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分得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怎么安排自己,明确自己将要做什么样的人,这样大学生活才变得有意义,安排好业余的生活,做有意义的事,了解在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明白其业余时间合理性,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都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陈树根和吕振涛(2011)分析大学生课外时间安排现状,分析了其中大学生在时间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发原因,并根据大学生的指导思想,制定学校的制度保障,学校要加强主体实施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培养大学生课外时间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1]。
安欣和侯方淼(2013)通过具体实例,以北京林业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课外时间安排做了一份调查问卷,根据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以及大学生所拥有的课余时间和参加的学生会活动都做了详细的调查,并且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强调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陆金男(2018)通过对大学生课外时间调查统计,了解大学生课外时间使用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课外时间利用将影响大学生培养质量,提出科学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的途径,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和学术水平[3]。
王镜(2010)根据大学生课外休闲状况,休闲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等情况,通过对大学生课外时间调查统计,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课外时间利用将影响大学生培养质量[4]。
黄庆会(1992)认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处于发展阶段,亟待进一步深入探索与引导[5]。
张婷等(2015)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利用2011年H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对本科生的时间分配现状进行描述,并探讨了上课、课外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及休闲活动、工作职责和通勤六项活动时间分配对学生成绩的影响[6]。
吴恋和罗娜(2017)通过研究具体实例,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对在校大学生的课外时间安排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并且从教育管理的视角揭示当前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状况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出优质的大学生 [7]。
胡飞霞(2017)结合实际调查情况溯本求源,从内外因的视角探究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因素,并尝试从寝室文化环境、父母管教方式、学校和学生自身等维度提出合理的建议[8]。
马成瑶(2015)研究大学生自治学习时间充沛但是时间管理能力薄弱,自治学习现状不容乐观等方面,大学生自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以创新的视角和理念来诠释,调整课外活动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型课外活动,类似于“通识的N次方”和“乐知坊学习小站”系列活动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9]。
李鹏庆和李朋春(2017)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完全学分制,加快、加深高等教育改革,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外时间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学校和学生两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进行有效课外时间的管理的措施[10]。
查奇芬和胡蕾(2017)采用2016年J大学的学情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课外时间分配特征进行描述,运用层次回归分析研究课外学习时间及兼职打工时间分别对知识、能力、自我收获的影响,并进一步加入学习策略变量,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11]。
彭正宇和刘红梅(2016)针对大学素质教育社会性创新薄弱的现状,根据大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的特点,提出融社会性创新于大学教育的理念,通过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课外时间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将创新纳入大学生素质的考核指标、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梯队、实施科研量化奖励机制等这些方法,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12]。?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1.3研究思路 3
2.相关概念与问卷设计 4
2.1相关概念 4
2.2问卷设计 4
3.大学生课外时间安排实证分析 5
3.1背景分析 5
3.2课外时间安排调查结果 7
3.2.1对课外时间充实与否的调查分析 7
3.2.2对课外时间的满意度安排情况分析 7
3.2.3课外时间安排途径分析 9
3.2.4课外时间的分布情况 10
3.2.5课外时间安排冲突分析 15
3.3课外时间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因素分析 16
3.3.1时间充裕,但对课外时间的重视度很低 16
3.3.2课余生活脱离学校 16
3.3.3对于学校的社团无动于衷 16
3.3.4诱惑太多 16
3.3.5周围氛围的变化 16
3.3.6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17
3.3.7社会现状 17
4.结论与政策建议 18
4.1结论 18
4.2政策建议 18
4.2.1提高对课外时间的重视度 18
4.2.2做课外兼职丰富自己 18
4.2.3学校尽力创造一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优秀环境 19
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附录 23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进入大学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中学习与娱乐总会存在矛盾,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社会以后的中坚力量和建设群体,身上肩负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所以国家尽一切创造力尽心给我们一个和谐的校园,给我们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是为了培养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是自由支配,而其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因此,课余时间也逐渐成为我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做什么事情还是因人而异,脱离父母,大学生要处理好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分得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怎么安排自己,明确自己将要做什么样的人,这样大学生活才变得有意义,安排好业余的生活,做有意义的事,了解在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明白其业余时间合理性,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都有重要的意义。
1.2文献综述
陈树根和吕振涛(2011)分析大学生课外时间安排现状,分析了其中大学生在时间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发原因,并根据大学生的指导思想,制定学校的制度保障,学校要加强主体实施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培养大学生课外时间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1]。
安欣和侯方淼(2013)通过具体实例,以北京林业大学的大学生进行课外时间安排做了一份调查问卷,根据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以及大学生所拥有的课余时间和参加的学生会活动都做了详细的调查,并且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强调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陆金男(2018)通过对大学生课外时间调查统计,了解大学生课外时间使用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课外时间利用将影响大学生培养质量,提出科学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的途径,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和学术水平[3]。
王镜(2010)根据大学生课外休闲状况,休闲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人的素质等情况,通过对大学生课外时间调查统计,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课外时间利用将影响大学生培养质量[4]。
黄庆会(1992)认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但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处于发展阶段,亟待进一步深入探索与引导[5]。
张婷等(2015)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利用2011年H大学本科生就读经历调查数据,对本科生的时间分配现状进行描述,并探讨了上课、课外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及休闲活动、工作职责和通勤六项活动时间分配对学生成绩的影响[6]。
吴恋和罗娜(2017)通过研究具体实例,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对在校大学生的课外时间安排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并且从教育管理的视角揭示当前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状况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出优质的大学生 [7]。
胡飞霞(2017)结合实际调查情况溯本求源,从内外因的视角探究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因素,并尝试从寝室文化环境、父母管教方式、学校和学生自身等维度提出合理的建议[8]。
马成瑶(2015)研究大学生自治学习时间充沛但是时间管理能力薄弱,自治学习现状不容乐观等方面,大学生自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以创新的视角和理念来诠释,调整课外活动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型课外活动,类似于“通识的N次方”和“乐知坊学习小站”系列活动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9]。
李鹏庆和李朋春(2017)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完全学分制,加快、加深高等教育改革,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外时间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学校和学生两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进行有效课外时间的管理的措施[10]。
查奇芬和胡蕾(2017)采用2016年J大学的学情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课外时间分配特征进行描述,运用层次回归分析研究课外学习时间及兼职打工时间分别对知识、能力、自我收获的影响,并进一步加入学习策略变量,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11]。
彭正宇和刘红梅(2016)针对大学素质教育社会性创新薄弱的现状,根据大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的特点,提出融社会性创新于大学教育的理念,通过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课外时间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将创新纳入大学生素质的考核指标、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梯队、实施科研量化奖励机制等这些方法,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sj/sxt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