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研究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研究[20200416190042]
摘 要
一般认为有三驾马车在拉动国家经济增长,消费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了解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把握居民的消费结构,了解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势,在正确制定消费措施和政策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主要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来研究苏州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并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主要从定性和定量的两个方面分析了苏州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首先对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相关的模型,再然后运用Eviews等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预测了苏州市城镇居民未来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提出了一些结论。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苏州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 3
1.4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5
2.1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5
2.1.1 苏州市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分析 5
2.1.2 苏州市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析 7
2.1.3 苏州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8
2.2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 10
2.2.1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10
2.2.2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11
第三章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16
3.1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16
3.1.1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模型 16
3.1.2 数据来源 16
3.1.3 苏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上期消费支出对当期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 17
3.1.4 对苏州市城镇居民未来几年消费水平的预测 18
3.2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18
3.2.1 ELES 模型 18
3.2.2 数据来源 21
3.2.3苏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21
3.2.4 对苏州市城镇居民未来五年各项消费支出的预测 27
3.3 结果分析 27
结论 29
参考文献 30
致谢 3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所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因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指的是政治,经济和政治都是人类社会建立并运行和维护的必要条件。所以怎样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就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般认为,有“三驾马车”在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他们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而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重要的。因为消费需求引发了投资需求,而之所以能进出口则是因为国外有对于出口产品的需求。而消费则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1]。因此,在如何提升经济的问题上,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就变成了怎样扩大居民的消费这一问题。因为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所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怎样才能扩大国内需求。温家宝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2]。
1.1.2 研究意义
消费结构一般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的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3]。在消费结构的变化时,探讨研究可以把握消费趋势,从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连接关系;与此同时,它也可以分析和评估一些经济和工业系统的效率,并测量检测需求的满足情况。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自身特有的结构。国民经济的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分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苏州市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变化来研究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在预测苏州消费市场的趋势,引导消费,以纠正市场的发展,市场结构升级,消费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消费函数反映了消费支出与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4]。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并研究消费函数。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书中,凯恩斯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凯恩斯将收入与消费首次联系起来,认为消费是取决于收入的。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递减,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收入增长快于消费增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绝对收入假说。
但是绝对收入假说有着根本上的缺陷:凯恩斯理论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缺乏经典研究的论证,逻辑性也不是太严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了长期消费数据后表示:短期消费函数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相符,但是长期消费函数却并不完全符合绝对收入假说,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上升了而非下降了,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不是下降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是上升而非下降,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的走向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一结论就是“凯恩斯—库兹涅兹悖论”,也就是“消费函数之谜”。
1949年,美国学者詹姆斯·S·杜森贝里发表了《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在这本书里,杜森贝里根据“凯恩斯—库兹涅兹悖论”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
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则于1956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这个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取决于他的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他的持久收入。而持久期限最少应该是三年。这个假说弥补了相对收入假说缺乏“前瞻性”的问题。
而布伦贝格和莫迪利安尼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断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中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因为每个家庭是按照一切生命的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所以,消费取决于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莫迪利安认为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用一生的的收入来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5]。
1978年,霍尔在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这个假说是研究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把理性预期方法论应用到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这两个假说上面。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6]。消费结构主要分为:实物消费结构和价值消费结构,宏观消费结构与微观消费结构,不同社会集团的消费结构。在消费结构研究这一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是19世纪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他提出了一个规律:“如果一个家庭收入越少,那么这个家庭的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7]。”而根据食物支出比重将居民生活水平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研究。1984年尹世杰第一次在国内讲消费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1988年,林白鹏在研究社会再生产时把消费结构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来研究。1989年杨圣明在《中国式消费模式选择》中,根据我国国情,比较深入和全面的总结了我国当时主要的几种消费模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我国消费体制改革的一些看法,提出了中国消费模式和适度消费的政策研究的成果。1999年,王洛林和刘树成提出了直接启动消费的理论与政策[8]。闻潜在2000年提出了消费启动与投资启动的理论框架。2002年孙凤在中国文化历史的背景之下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用生命周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等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在2003年减旭恒和刘大可通过利率与居民消费—储蓄代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降息在分流储蓄存款,刺激居民消费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消费信贷的滞后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了利率杠杆作用效果的发挥;因此深化改革,减少消费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发展消费信贷,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是利率杠杆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9]”。2006年,纪荣芳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泰安市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总体来说,绝对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是经常会被用到的。
摘 要
一般认为有三驾马车在拉动国家经济增长,消费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了解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把握居民的消费结构,了解居民消费的变动趋势,在正确制定消费措施和政策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主要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来研究苏州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并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主要从定性和定量的两个方面分析了苏州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首先对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建立相关的模型,再然后运用Eviews等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分析预测了苏州市城镇居民未来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提出了一些结论。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苏州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 3
1.4 研究方法 3
第二章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5
2.1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5
2.1.1 苏州市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分析 5
2.1.2 苏州市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分析 7
2.1.3 苏州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8
2.2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 10
2.2.1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 10
2.2.2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11
第三章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16
3.1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16
3.1.1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模型 16
3.1.2 数据来源 16
3.1.3 苏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上期消费支出对当期消费支出的影响分析 17
3.1.4 对苏州市城镇居民未来几年消费水平的预测 18
3.2 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18
3.2.1 ELES 模型 18
3.2.2 数据来源 21
3.2.3苏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21
3.2.4 对苏州市城镇居民未来五年各项消费支出的预测 27
3.3 结果分析 27
结论 29
参考文献 30
致谢 3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所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因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指的是政治,经济和政治都是人类社会建立并运行和维护的必要条件。所以怎样拉动国家经济增长就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般认为,有“三驾马车”在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他们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而在这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重要的。因为消费需求引发了投资需求,而之所以能进出口则是因为国外有对于出口产品的需求。而消费则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1]。因此,在如何提升经济的问题上,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就变成了怎样扩大居民的消费这一问题。因为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所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怎样才能扩大国内需求。温家宝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2]。
1.1.2 研究意义
消费结构一般是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的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3]。在消费结构的变化时,探讨研究可以把握消费趋势,从而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连接关系;与此同时,它也可以分析和评估一些经济和工业系统的效率,并测量检测需求的满足情况。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自身特有的结构。国民经济的消费结构是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分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根据苏州市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变化来研究苏州市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在预测苏州消费市场的趋势,引导消费,以纠正市场的发展,市场结构升级,消费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消费函数反映了消费支出与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4]。国外很早就开始重视并研究消费函数。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这本书中,凯恩斯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凯恩斯将收入与消费首次联系起来,认为消费是取决于收入的。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递减,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收入增长快于消费增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绝对收入假说。
但是绝对收入假说有着根本上的缺陷:凯恩斯理论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缺乏经典研究的论证,逻辑性也不是太严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了长期消费数据后表示:短期消费函数与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相符,但是长期消费函数却并不完全符合绝对收入假说,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上升了而非下降了,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不是下降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是上升而非下降,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的走向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一结论就是“凯恩斯—库兹涅兹悖论”,也就是“消费函数之谜”。
1949年,美国学者詹姆斯·S·杜森贝里发表了《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在这本书里,杜森贝里根据“凯恩斯—库兹涅兹悖论”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
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则于1956年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这个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取决于他的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他的持久收入。而持久期限最少应该是三年。这个假说弥补了相对收入假说缺乏“前瞻性”的问题。
而布伦贝格和莫迪利安尼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断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中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这个假说认为:因为每个家庭是按照一切生命的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所以,消费取决于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莫迪利安认为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用一生的的收入来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5]。
1978年,霍尔在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这个假说是研究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把理性预期方法论应用到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这两个假说上面。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之间的比例关系[6]。消费结构主要分为:实物消费结构和价值消费结构,宏观消费结构与微观消费结构,不同社会集团的消费结构。在消费结构研究这一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是19世纪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他提出了一个规律:“如果一个家庭收入越少,那么这个家庭的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7]。”而根据食物支出比重将居民生活水平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定律。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研究。1984年尹世杰第一次在国内讲消费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1988年,林白鹏在研究社会再生产时把消费结构作为其中的一个要素来研究。1989年杨圣明在《中国式消费模式选择》中,根据我国国情,比较深入和全面的总结了我国当时主要的几种消费模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我国消费体制改革的一些看法,提出了中国消费模式和适度消费的政策研究的成果。1999年,王洛林和刘树成提出了直接启动消费的理论与政策[8]。闻潜在2000年提出了消费启动与投资启动的理论框架。2002年孙凤在中国文化历史的背景之下研究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用生命周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等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在2003年减旭恒和刘大可通过利率与居民消费—储蓄代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降息在分流储蓄存款,刺激居民消费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制度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消费信贷的滞后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制约了利率杠杆作用效果的发挥;因此深化改革,减少消费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发展消费信贷,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是利率杠杆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9]”。2006年,纪荣芳用因子分析模型分析了泰安市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总体来说,绝对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是经常会被用到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scyx/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