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俗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以沈阳陨石山民俗村为例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得到众多旅游者的追捧,民俗村作为民俗旅游的一种新形式也在迅速发展。居民是旅游目的地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民俗村居民对民俗旅游发展的态度影响了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民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地居民的感知及态度是反映旅游影响的晴雨表。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思路,以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为调研地区,调查当地民俗村居民。通过抽样调查得到民俗村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数据,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民俗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为辽宁省满族民俗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2
1.理论意义2
2.现实意义2
二、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及居民参与现状2
(一)资源开发现状2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研究3
(三)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民俗旅游发展概况3
三、民俗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调查分析3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3
1.内容3
2.实施3
3.基本情况3
(二)感知与态度分析4
1.总体态度4
2.经济感知5
3.文化感知5
4.环境感知5
四、结论及建议5
(一)结论5
(二)建议6
致谢6
参考文献6
满族民俗村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
——以沈阳陨石山民俗村为例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旅游日益兴起,旅游已成为大众化的活动。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行业内竞争激烈,各种旅游生产商和旅行社不断开创新线路,兴办新项目,生产新产品来满足游客求新、求知、求乐、求健的需求。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民俗旅游则成为当下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形式,民风民俗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变得明显,许多已经消失或濒临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失的民俗在被拯救和发掘。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在我国初成规模,但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旅游目的地居民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游客带来的其他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感知程度等。这种冲击和影响可能改变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使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失去其民族性特色,同时,也失去了它的旅游吸引力。
居民是旅游目的地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居民产生的相应的心理体验和态度反应,形成其对旅游影响的综合感知。另外,居民是鲜活的人文景观,承载着旅游目的地的民俗风情、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他们是活态文化的承载者,构成主要的旅游吸引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也是目的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民俗旅游地村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感知研究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能够改善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促使管理者提出并制定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提高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并且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是满族聚居地,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作为辽宁满族民俗旅游的主要开发地,向游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民俗文化,是满族民俗旅游研究的典型地区。本文在一些现有理论的基础上,以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当地民俗旅游业发展概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程度以及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全面把握满族民俗村当地村民对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态度,提出改善居民感知的建议,为政府、旅游管理者和开发商提供参考,实现旅游发展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和谐共赢的目标,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对旅游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并促进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影响研究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旅游为民俗旅游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及丰厚的经济利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外来者的涌入,异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逐渐被同化、冲淡以至消失,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旅游研究总是把旅游地和旅游者作为主要对象,未能足够重视当地居民。在借鉴了国内外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是对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进行了居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研究,采用了最基础的研究问卷分析方法,适时了解和掌握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对制定利民的旅游发展政策、转变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以及增强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及居民参与现状
(一)资源开发现状
国内研究者们在早期提出了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开发模式。开发模式分为原生式、主题公园式、博物馆式、节庆活动式。其中节庆活动式是最适合开发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资源的方式。 [1]辽宁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满族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1.以满族和清王朝历史文化古迹为基础,推出清文化史迹民俗旅游。2.以满族民俗事象为载体,开发鲜明特色的事件旅游产品。3.以满族历史文物及满族集中区为依托,建立满族民俗旅游热门景点或民俗旅游村。4.开发具有满族特色的饮食文化。5.开发满族服饰、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2]开发主要以人文古迹、艺术品和古村落为主,深度开发较少。[6]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研究
辽宁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过不断开发,有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学者们将其分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包括:政治化、仪式化和商品化的开发,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原本摸样,把满族民俗文化当成“观赏物”。[7]个性问题包括:开发满族文化只局限于清代历史,缺乏对满族文化和居民的独特性关注。目前资源开发仍然在低阶段,主题形象不突出,开发的旅游产品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未形成整体效应。[8]景区开发暴露了 “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问题,在旅游流量方面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在冬天进入辽宁省旅游淡季,为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带来很大困难。[9]
多数当地满族居民未能真正参与其中,社区参与度低,利益分配体系和利益协调机制不合理,开发商的份额过多而当地居民的份额过少。这些问题导致资源不能得到很好开发。[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2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