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规模与人口红利的增长贡献分析
目 录
1 引言1
2 人口红利相关理论概述1
3 我国劳动力规模与人口红利发展过程3
3.1 我国的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3
3.2 劳动力因素对“人口红利”的影响7
3.3 未来劳动力规模及人口红利14
4 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和建议 16
4.1 建立合理的年龄结构、挖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16
4.2 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投入结构16
4.3 实行积极老龄化战略,努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16
4.4 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劳动力流动17
结论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图1 人口红利形成路径 3
图2 1949-2012年我国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过程 4
图3 我国城乡人数总量变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 4
图4 我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变化趋势 7
图5 我国就业人口总数和城乡就业人员数 9
图6 1990-2012年我国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 11
图7 我国劳均GDP变化情况 14
图8 2010-2050年我国人口总数预测 15
表1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基本情况 6
表2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劳动力配置指标因素 10
表3 1962-2012年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劳动力素质情况 1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在探讨中国能够创造经济增长 “奇迹”原因的时候,众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为经济增长带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红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口红利”也因此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现今,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期”,由于抚养负担较轻,财富积累较快,且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成本优势因此推动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这种人口转变过程中带来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效应。
然而,“人口红利”的获取不仅需要有年轻而丰富的劳动年龄人口,更重要的是,需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否则,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增加也可能带来沉重的就业负担,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口转变阶段的变化,人口结构的优势趋于减弱。并且,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快速下降使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抓住“人口红利期”,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的潜力,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物质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2 人口红利相关理论概述
所谓“人口红利”,是1997年由安德鲁梅森(Mason Andrew)提出的人口经济学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简言之,人口红利就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比较低,人口负担较轻,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从而在较高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到来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则被称为“人口红利期”。在此阶段,劳动力资源充足,社会储蓄和投资不断增长,社会负担较轻,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关于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促进作用有如下两种观点。首先,蔡昉(2004)认为,我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作了分解,认为人口红利对GDP的贡献达到23.71%[1]。陈友华(2008)建立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数学模型,并以其为基础定量地计算出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我国GDP中有超过1/10是由于“人口红利”因素所创造的[2]。尽管分析方法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与此相反,有些学者不认为两者存在相关性。张宗坪、张士强(2009)通过对人口红利兑现过程的定性分析,确定了人口红利包含着“环境代价”,即兑现人口红利会引起资源退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经济损失[3]。但是,就第二种观点而言,与其说是否认其相关性,不如说是更强调其条件性。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人口红利的实现条件,更好地利用在人口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人口红利”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汪小勤、汪红梅(2007)就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说明人口红利从劳动参与率、储蓄率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三个方面来推动经济增长,并通过数据说明发挥“人口红利”作用的制约因素,最后利用哈罗德中性的总量生产函数,提出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两个方面来促进人口红利的充分发挥[4]。
我们应认识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红利”势必是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剂。但基于我国庞大的劳动力基数,如果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可能会变为“人口负债”,从而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2013年1月,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对此,蔡昉(2011)也提出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得以开发人口红利始,最大限度收获人口红利,发生在2010-2015年之前的一段时期内,具体来说,就是人口抚养比在降到37%-39%水平之前,从2010-2015年开始,人口结构变动对于资本报酬递减的抑制作用迅速减弱,直至人口红利消失[5]。
概括来说,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将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形成人口红利(见图1):(1)增加劳动供给作用经济产出,促进经济增长;(2)劳动负担下降带来储蓄增加、人口投资增加从而增加资本存量拉动经济增长;(3)劳动负担减轻可以直接提高有效劳动,也会通过人力投资增加提高有效劳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4)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不仅改变劳动供给而且同劳动负担减轻使得劳动供给数量相对于负担人口变得充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6]。
图1 人口红利形成路径
资料来源:王金营,杨磊的《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
表1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指标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总人口(万人) 58260 69458 100818 113368 126583 133972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36.28 59.31 4.41 40.69 55.75 3.56 33.59 61.50 4.91 27.69 66.74 5.57 22.89 70.15 6.96 16.60 74.53 8.87
1 引言1
2 人口红利相关理论概述1
3 我国劳动力规模与人口红利发展过程3
3.1 我国的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3
3.2 劳动力因素对“人口红利”的影响7
3.3 未来劳动力规模及人口红利14
4 利用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和建议 16
4.1 建立合理的年龄结构、挖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16
4.2 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投入结构16
4.3 实行积极老龄化战略,努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16
4.4 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劳动力流动17
结论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图1 人口红利形成路径 3
图2 1949-2012年我国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过程 4
图3 我国城乡人数总量变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 4
图4 我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变化趋势 7
图5 我国就业人口总数和城乡就业人员数 9
图6 1990-2012年我国劳动参与率变化趋势 11
图7 我国劳均GDP变化情况 14
图8 2010-2050年我国人口总数预测 15
表1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基本情况 6
表2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劳动力配置指标因素 10
表3 1962-2012年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劳动力素质情况 1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一个世界“奇迹”。在探讨中国能够创造经济增长 “奇迹”原因的时候,众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为经济增长带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红利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口红利”也因此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现今,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期”,由于抚养负担较轻,财富积累较快,且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成本优势因此推动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这种人口转变过程中带来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效应。
然而,“人口红利”的获取不仅需要有年轻而丰富的劳动年龄人口,更重要的是,需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否则,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增加也可能带来沉重的就业负担,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口转变阶段的变化,人口结构的优势趋于减弱。并且,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快速下降使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将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抓住“人口红利期”,充分挖掘劳动力资源的潜力,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物质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2 人口红利相关理论概述
所谓“人口红利”,是1997年由安德鲁梅森(Mason Andrew)提出的人口经济学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简言之,人口红利就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比较低,人口负担较轻,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从而在较高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到来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则被称为“人口红利期”。在此阶段,劳动力资源充足,社会储蓄和投资不断增长,社会负担较轻,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关于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促进作用有如下两种观点。首先,蔡昉(2004)认为,我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作了分解,认为人口红利对GDP的贡献达到23.71%[1]。陈友华(2008)建立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数学模型,并以其为基础定量地计算出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我国GDP中有超过1/10是由于“人口红利”因素所创造的[2]。尽管分析方法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与此相反,有些学者不认为两者存在相关性。张宗坪、张士强(2009)通过对人口红利兑现过程的定性分析,确定了人口红利包含着“环境代价”,即兑现人口红利会引起资源退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经济损失[3]。但是,就第二种观点而言,与其说是否认其相关性,不如说是更强调其条件性。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人口红利的实现条件,更好地利用在人口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人口红利”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汪小勤、汪红梅(2007)就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说明人口红利从劳动参与率、储蓄率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三个方面来推动经济增长,并通过数据说明发挥“人口红利”作用的制约因素,最后利用哈罗德中性的总量生产函数,提出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两个方面来促进人口红利的充分发挥[4]。
我们应认识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红利”势必是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剂。但基于我国庞大的劳动力基数,如果无法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可能会变为“人口负债”,从而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2013年1月,我国国家统计局
概括来说,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将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形成人口红利(见图1):(1)增加劳动供给作用经济产出,促进经济增长;(2)劳动负担下降带来储蓄增加、人口投资增加从而增加资本存量拉动经济增长;(3)劳动负担减轻可以直接提高有效劳动,也会通过人力投资增加提高有效劳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4)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不仅改变劳动供给而且同劳动负担减轻使得劳动供给数量相对于负担人口变得充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6]。
图1 人口红利形成路径
资料来源:王金营,杨磊的《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
表1 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指标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总人口(万人) 58260 69458 100818 113368 126583 133972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36.28 59.31 4.41 40.69 55.75 3.56 33.59 61.50 4.91 27.69 66.74 5.57 22.89 70.15 6.96 16.60 74.53 8.8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