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分析对的调查

农户金融排斥问题是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我国部分农户的有效金融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金融排斥现象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鉴于此,国内外学者对农村金融排斥这一主题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以已有文献作为理论依据,调查江苏地区县域金融排斥现状,实证分析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并得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农户受教育水平均对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发展有正向影响的结论。根据所得结论,本文从三方面提出缓解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对探讨如何更好地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有重要意义。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综述 2
(一)金融排斥的界定 2
(二)金融排斥的衡量 2
(三)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 3
(四)文献评述 4
二、农户金融排斥的现状分析 4
(一)机构渗透性 4
(二)产品接触性 5
(三)使用效用性 5
三、农户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
(一)计量模型 6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6
2.人口因素 7
3.基础设施水平 7
4.农户微观因素 7
(二)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8
(三)农户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8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0
结论 10
政策建议 10
1.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10
2.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信息差距 10
3.提高农户受教育水平,培养金融意识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3
我国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江苏的调查
引言
引言
金融排斥一般是指因地缘条件、准入限制、风险评估、价格及主观意识等因素,经济主体中一部分群体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无法享受现有金融服务的现象。本文对国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外的金融排斥研究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已有数据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江苏省农户金融排斥现状,实证分析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提出缓解我国农户金融排斥的政策建议,对明确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金融排斥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会导致被排斥主体被孤立于金融体系之外,从而进一步降低其经济地位和生存状况,形成金融排斥与社会排斥的累积因果循环。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不同群体日益丰富的金融需求,然而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金融体系也存在明显的“二元”特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户作为主要的低收入群体,一直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视为成本高、风险大的边缘客户,长期以来连基本的金融服务都没有得到满足。每年形成有效信贷需求的农户比例显著高于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农户比例,非市辖区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也远低于市辖区(陈鹏,刘锡良 2011)。同时,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势必会减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营业网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加剧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排斥(董晓玲2012)。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国外学者对于金融排斥的研究起步早并且不断深入,已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而在联合国提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概念后,国内对于包容性金融、金融排斥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国内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已有文献作为理论依据,通过调查江苏地区农户金融排斥现状以实证分析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缓解我国农户金融排斥的政策建议,对探讨如何为农户更好的提供金融服务,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有重要意义。
一、 文献综述
(一)金融排斥的界定
对于金融排斥的界定,至今尚未统一。金融排斥最早由金融地理学学者Leyshon和Thrift(1994)在研究居民到金融服务网点的实际距离对居民获得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影响时提出,当时在对金融排斥理论的初步阐述中把金融排斥理论仅限于地理排斥。地理排斥即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和应用、政府部门金融监管环境的放松以及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推,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从一些偏远、贫穷地方撤离,而将金融资源集中于相对富裕的地区,从而导致了低收入区域、弱势群体出现了地理可及性障碍,这些区域和人群被排斥在主流金融服务之外。其后的学者逐渐将地理排斥引申至营销排斥等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Kempson和Whyley(1999)将金融排斥的范围总结为经典的六个维度:一是地理排斥,指需求主体由于地理空间上存在阻碍,无法较为便利地获取金融产品服务,甚至完全无法接触到金融产品或服务从而产生的排斥;二是价格排斥,指部分群体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获得所需的金融产品;三是条件排斥,指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时附加条件,比如贷款时房产抵押等,导致部分群体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四是评估排斥,指金融机构采用信用评级等风险评估手段,对高风险的经济主体设立准入门槛;五是营销排斥,指金融机构在营销过程中,注重开发能够给其带来较大利润的群体,排斥或消极对待其他群体;六是自我排斥,指金融产品的需求者出于各方面因素认为即使主动提出申请,申请通过的可能性也很小,或认定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没有符合自身需求等原因而不去获取金融资源。
同时,还有许多研究针对金融排斥这一词汇本身的定义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有些学者把金融排斥被定义为直接或间接地排斥穷人以及弱势群体享用主流零售金融服务(Morrison 2001)。Sinclair(2001)对金融排斥的定义归结为社会中的特定群体由于其所在的地理条件、经济状况、金融服务渠道、自身观念和习惯等原因,导致其无法以适当的形式获取所需要的金融资源和服务。Veloutsou(2002)定义的金融排斥是指区域内的部分群体由于缺乏合适的获取渠道,不能以有效的方式接近和享受主流金融服务的现象。Sherman Chan (2004)界定金融排斥为: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国内学者对金融排斥的研究起步较晚,在金融排斥的定义上基本沿用了国外学者的界定。
金融排斥的衡量
由于金融排斥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所以对金融排斥的衡量要求较高。Satya R.Chakravarty(2010)提出以机构渗透性指标、使用效用性指标和产品接触性指标衡量金融包容性指数。包容性金融是和金融排斥相对的概念,建立包容性金融体系的目标就是让金融需求主体都能够享受金融服务,特别是对贫困和低收入者的金融需求给予关注和满足,所以可以考虑以金融包容性指数来反向衡量金融排斥的程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6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