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中,流动性风险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风险。如果不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控制,不仅仅影响商业银行的运营,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流动性风险恶化,甚至会导致银行出现挤兑风潮,破坏国民经济的稳定。2007年金融危机催生的《巴塞尔协定III》对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帮助商业银行防范和管控流动性风险。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最终得出了,规模越大的商业银行其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越强和不良贷款率越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大,这样的结论。最后,本文结合研究结果,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4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的研究 4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度量研究 4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方面的研究 5
(四)小结 5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及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5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 5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6
(1)内部因素 6
(2)外部因素 6
四、实证分析 7
(一)样本选取 7
(二)变量选取 7
(1)被解释变量 7
(2)解释变量 7
(三)计量方法 8
(四)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8
(1)16家银行总体情况实证分析过程 8
(2)16家银行总体情况实证分析结果 9
(3)不同组别上市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过程 10
(4)不同组别上市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 11
五、政策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引言
商业银行需要维持一定的流动性,来保证其有足够的能力抵偿一定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流动。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逐步放宽了对金融业的监管,从金融产品方面来看,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金融创新涌现出来,从金融机构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和金融机构越来越介入到银行的传统业务,互联网金融公司也积极参与到金融业当中。银行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也不断参与到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当中。金融创新所衍生出的这些新兴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同时伴生了较高的杠杆率。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都面临着更为严峻经济的形式。 2014年末,国务院发布新的政策,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的准入门槛,外资银行在未来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中国的金融市场当中,这会刺激我国本土商业银行更加主动地提高自己的非利息收入,这会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更加积聚。本文研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研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因素,进而得出导致流动性风险积聚的原因,并将讨论对于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影响和制约它们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最终本文得出了规模越小的商业银行,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高,制约其流动性的因素也越多这样的结论。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首先要对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和流动性风险如何度量入手,在上述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提出监管意见和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的研究
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和运用资金的经营活动,存在不确定性的同时还存在不规则性,这是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表层原因。认为资产充足率过低,资产流动性下降,存差增大,不良贷款率过高这几个方面促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姚长辉(1997)。
在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的根本原因上看,姚长辉(1997)和郭京华(2000)、李启成(2002)都认为,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是由于其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不匹配。当流动性需求远超供给时,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其他一些学者对于这一问题,也有不同于以上两个方面的意见。全球金融一体化,金融管制的放开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出现的原因之一,Calvo和Guillermo等人(1999)提出全世界的金融一体化,各国金融监管和准入壁垒的削弱导致的资本流入,汇率制度变化都会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出现。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度量研究
VaR模型是较多被运用到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度量的模型。国内学者中宋逢明,谭慧(2004)较早通过实证分析,得出,VaR模型除了能够被广泛运用到度量价格和信用风险外,还能比较理想地运用在对流动性风险的度量上,这一结论,为流动性风险度量选取VaR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较早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测度的实证研究中运用VaR模型的学者是周毓萍和胡江芳(2005)他们在研究中指出了VaR模型研究在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的优缺点,并且提出,VaR模型在整合了流动性缺口量化指标的情况下对于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效果更好。
Copula函数模型对于刻画商业银行流动性尾部特征和不同风险因子之间的相依水平的作用更加突出。国内较早运用一方法的学者是季敩民(2006)他运用Copula模型与ES(n)测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阶段性测度。刘晓星,王金定(2010)也运用Copula函数模型和高阶ES测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提供了更为准确的评估值。
任飞,聂溱(2007)运用IGABP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测度和监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又丰富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的研究方法。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方面的研究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普遍认为的从政府层面来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观点。赵红光,刘平,黄培清(2001)提出以建立政府存款保险制度,建立起金融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Russell Cooper, Thomasw, Ross (2002)研究得出,存款保险体系是保证银行稳定性以及避免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郭少杰,杨洁(2006)在前人提出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市场参与度的基础上还提出要理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提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的主题应该在商业银行本身,内在监控应该重于中央银行的外在监管。
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李玉婷(2010)提出1.商业银行管理者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2.商业银行要提高授信管理水平,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控制流动性风险。3.扩大二级储备,积极提高商业银行电子支付化程度,提高资金运用效率。4.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效预测,预警流动性风险,这包括:1.有效的流动性缺口管理2.寻求弥补缺口地合理策略。
在实际操作和具体管理方面,梅向东,裴骆红(2010)通过深入研究银监会在2009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合规性和监管的标准提出了展望,为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督,以及技术手段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规定,有效地规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5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