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与宿香亭中莺莺形象比较
目 录
1 引言1
2 同题异趣:《西厢记》与《宿香亭》成书概况1
2.1 “天下夺魁”《西厢记》 1
2.2 冯梦龙巧编《宿香亭》 2
3 形象之异:月中嫦娥与花月之妖3
3.1 年龄差距3
3.2 容貌特征3
4 性格之异:矛盾的崔莺莺与大胆的李莺莺4
4.1 言谈举止4
4.2 内在心理差异5
4.3 “崔氏赖张生”与“张生仗李莺”6
5 时代之异:两个莺莺所投射的不同时代影像7
5.1 西厢莺莺与元代社会状况的关系7
5.2 宿香亭莺莺与明末社会状况的关系9
6 结语 10
致谢 12
参考文献13
1 引言
“当年崔氏赖张生,今日张生仗李莺。同是风流千古话,西厢不及宿香亭。”作者冯梦龙在《宿香亭张生遇莺莺》一文的末尾明确提出了“西厢不及宿香亭”这样的论断,到底西厢记是否不如宿香亭?西厢记哪里不如宿香亭?因为冯梦龙的观点认为,“西厢不及宿香亭”的前提条件是“今日张生仗李莺”,所以两个莺莺的形象成为了文章的关键,可以通过比较元曲《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与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的《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莺莺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对待爱情不同态度以及故事结局的不同等,从文本细读入手,通过不同的社会状况来进一步探讨元代与明末不同的社会心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下简称《西厢记》,《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以下简称《宿香亭》。
2 同题异趣:《西厢记》与《宿香亭》的成书概况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也是世界喜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影响很大。而冯梦龙的“三言”是我国通俗小说的杰出代表,它的刊行,推动了短篇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这两部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厢记》与《警世通言》中的《宿香亭》有着同样的主题,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恋自由,女主人公的名字也十分接近,显然后作的《宿香亭》是意在对《西厢记》的翻新出奇,细读两个文本,确实却也各有千秋,别具风味。
2.1 “天下夺魁”《西厢记》
《西厢记》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所著的元代戏剧,由唐代元稹的
《莺莺传》改编而来。刚刚演出就获得极大的反响,被誉“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名副其实的代表作。它进一步完善了元稹的《莺莺传》并提高了《莺莺传》的思想内涵,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更加鲜明,何况《西厢记》辞藻之美,读来满口生香,“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西厢记》无论是思想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空前的,在当时便被称为杂剧之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明太祖建国伊始至清末,有著录的关于西厢故事的作品即有近三十部”[1],如李开先的《园林午梦》、陆采的《南西厢》等。不仅在国内,《西厢记》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若论艺术成就,《西厢记》是远超宿香亭的,但是《宿香亭》的故事性、思想性更强,其主题和《西厢记》没有大的偏差,但思想解放程度更深。综合看来,两部作品各有千秋,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2.2 冯梦龙巧编《宿香亭》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出自明代拟话本小说《警世通言》,直接来源于宋代的传奇。《警世通言》是三言中第二顺序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宋元旧作占了很大比例,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是其三大题材之一,《宿香亭》就是其中一篇佳作。最早出现这个故事的是宋代汉族刘斧编著的文言志怪、传奇小说集《青琐高议》。《青琐高议》全书包括《青琐高议前集》、《青琐高议后集》、《青琐高议别集》、《青琐高议补遗》四部作品,内容庞杂,以传奇成就最高,多写些爱情、婚姻家庭类故事,对后世尤其是明代传奇小说影响也最大。其中《青琐高议别集》中有《张浩——花下与李氏结婚》一篇,《宿香亭张生遇莺莺》就取材于此。《青琐高议别集》也有很多是抄录、改编的,《张浩》原作者也已经无法确认了。[2]
《宿香亭》的故事轮廓和大体内容都直接来自《张浩》,但有些情节和《西厢记》很像,明显是借鉴了《西厢记》。《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的遭遇不像李莺莺,倒是和《宿香亭》中的张生颇为相似,《西厢记》中的张生遭遇颇像《宿香亭》中的李莺莺。《西厢记》中张生偶遇并主动接近崔莺莺,《宿香亭》中则是李莺莺主动接近张生;《西厢记》中张生得病,《宿香亭》中则是莺莺得病;《西厢记》莺莺身为大家闺秀,刻意隐瞒,害怕被人知道,名声不好;《宿香亭》张生身为一乡财豪、当地才子,传出去害怕邻里取笑,更在叔父为其议婚孙氏的时候不敢明言与李莺莺之间的事,当然张生在当地一直有着德才兼备的美名,自然害怕为人诟病,这和《西厢记》中书剑飘零的张生是不一样的;《西厢记》的张生为与崔莺莺相见,翻墙而过来见莺莺,《宿香亭》的李莺莺为与张生相见,翻墙而过来到宿香亭见张生;《西厢记》中的老夫人颇像《宿香亭》中张生的季父;但《西厢记》中张生与《宿香亭》的张生都梦到了莺莺等是一致的。
《张浩》一篇被同时代的皇都风月主人编入《绿窗新话》的上卷,题为《张浩私通李莺莺》。之后,明代的晁瑮编著的《宝文堂书目》中,有宋元话本《宿香亭记》,是距离冯梦龙编订的《三言》时间最近的。
3 形象之异:月中嫦娥与花月之妖
崔莺莺与李莺莺都是大家闺秀,她们都貌美有才,极为聪慧,她们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是一样的,她们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势力、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她们也同样遇到了挫折与阻碍,由于出身不同于市井百姓,她们受到的封建教育更为严格,因而她们比同时代的女性更渴望自由。但她们毕竟不是同一个人,她们的外在形象难免存在差异,这使得她们的整体形象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特色。
3.1 年龄差距
“儒家关于女性理想婚龄为十五岁,理论上的最高婚龄为十八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结婚年龄更低。但在元杂剧的婚姻及时戏中,未婚女性普遍到了十八岁(实为十九岁)还婚姻无着,最大的甚至已经到了二十一岁,她们的父母或是无力或是疏于操作她们的婚姻问题,由此导致了未婚女性对婚姻及时的追求。”[3]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即是如此。虽然其父在世之时就已经把她许配给郑尚书之子也就是她的表兄郑恒,但由于父亲去世的缘故尚未完婚,而此时的崔莺莺已经十九岁了,在当时堪称“大龄剩女”,而且那郑恒有还不如没有,《西厢记》原文说他是“小人浊民”,形象很差而且话语粗俗,行为粗鲁。李莺莺则不一样,她年方十五,韶华正好,父母还说年幼,要等两三年后才能开始谈婚论嫁,两三年后就十七、八岁,就和崔莺莺差不多都是名副其实的晚婚了。但是崔莺莺是已经晚婚的大龄淑女,李莺莺当时还是将要晚婚的妙龄少女。而且崔莺莺比李莺莺身处的环境复杂且比李莺莺大了四岁,心理更为成熟,更了解事情的严重性因而行为也为更稳重。由于年纪的不同,崔莺莺与李莺莺一个外表看起来更为成熟,一个略显青涩稚嫩。不过,因为张生与李莺莺第二次见面时已经过了一年,当时莺莺已经十六岁了,等到莺莺父亲携全家出去做地方官两三年后回来,莺莺也十八九岁了,这中间居然没提到莺莺的亲事,按理不可能没人提婚的,可能是都被李父拒绝了,从而使得李莺莺到十八岁还婚姻无着。所以李莺莺刚开始的自荐行为还稍显稚嫩,等到后来状告张生,据理力争,其行为就显得成熟多了。
1 引言1
2 同题异趣:《西厢记》与《宿香亭》成书概况1
2.1 “天下夺魁”《西厢记》 1
2.2 冯梦龙巧编《宿香亭》 2
3 形象之异:月中嫦娥与花月之妖3
3.1 年龄差距3
3.2 容貌特征3
4 性格之异:矛盾的崔莺莺与大胆的李莺莺4
4.1 言谈举止4
4.2 内在心理差异5
4.3 “崔氏赖张生”与“张生仗李莺”6
5 时代之异:两个莺莺所投射的不同时代影像7
5.1 西厢莺莺与元代社会状况的关系7
5.2 宿香亭莺莺与明末社会状况的关系9
6 结语 10
致谢 12
参考文献13
1 引言
“当年崔氏赖张生,今日张生仗李莺。同是风流千古话,西厢不及宿香亭。”作者冯梦龙在《宿香亭张生遇莺莺》一文的末尾明确提出了“西厢不及宿香亭”这样的论断,到底西厢记是否不如宿香亭?西厢记哪里不如宿香亭?因为冯梦龙的观点认为,“西厢不及宿香亭”的前提条件是“今日张生仗李莺”,所以两个莺莺的形象成为了文章的关键,可以通过比较元曲《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与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的《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莺莺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对待爱情不同态度以及故事结局的不同等,从文本细读入手,通过不同的社会状况来进一步探讨元代与明末不同的社会心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下简称《西厢记》,《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以下简称《宿香亭》。
2 同题异趣:《西厢记》与《宿香亭》的成书概况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也是世界喜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作影响很大。而冯梦龙的“三言”是我国通俗小说的杰出代表,它的刊行,推动了短篇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这两部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厢记》与《警世通言》中的《宿香亭》有着同样的主题,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恋自由,女主人公的名字也十分接近,显然后作的《宿香亭》是意在对《西厢记》的翻新出奇,细读两个文本,确实却也各有千秋,别具风味。
2.1 “天下夺魁”《西厢记》
《西厢记》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所著的元代戏剧,由唐代元稹的
《莺莺传》改编而来。刚刚演出就获得极大的反响,被誉“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是元代杂剧的名副其实的代表作。它进一步完善了元稹的《莺莺传》并提高了《莺莺传》的思想内涵,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更加鲜明,何况《西厢记》辞藻之美,读来满口生香,“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西厢记》无论是思想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空前的,在当时便被称为杂剧之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明太祖建国伊始至清末,有著录的关于西厢故事的作品即有近三十部”[1],如李开先的《园林午梦》、陆采的《南西厢》等。不仅在国内,《西厢记》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若论艺术成就,《西厢记》是远超宿香亭的,但是《宿香亭》的故事性、思想性更强,其主题和《西厢记》没有大的偏差,但思想解放程度更深。综合看来,两部作品各有千秋,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2.2 冯梦龙巧编《宿香亭》
《宿香亭张浩遇莺莺》出自明代拟话本小说《警世通言》,直接来源于宋代的传奇。《警世通言》是三言中第二顺序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宋元旧作占了很大比例,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是其三大题材之一,《宿香亭》就是其中一篇佳作。最早出现这个故事的是宋代汉族刘斧编著的文言志怪、传奇小说集《青琐高议》。《青琐高议》全书包括《青琐高议前集》、《青琐高议后集》、《青琐高议别集》、《青琐高议补遗》四部作品,内容庞杂,以传奇成就最高,多写些爱情、婚姻家庭类故事,对后世尤其是明代传奇小说影响也最大。其中《青琐高议别集》中有《张浩——花下与李氏结婚》一篇,《宿香亭张生遇莺莺》就取材于此。《青琐高议别集》也有很多是抄录、改编的,《张浩》原作者也已经无法确认了。[2]
《宿香亭》的故事轮廓和大体内容都直接来自《张浩》,但有些情节和《西厢记》很像,明显是借鉴了《西厢记》。《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的遭遇不像李莺莺,倒是和《宿香亭》中的张生颇为相似,《西厢记》中的张生遭遇颇像《宿香亭》中的李莺莺。《西厢记》中张生偶遇并主动接近崔莺莺,《宿香亭》中则是李莺莺主动接近张生;《西厢记》中张生得病,《宿香亭》中则是莺莺得病;《西厢记》莺莺身为大家闺秀,刻意隐瞒,害怕被人知道,名声不好;《宿香亭》张生身为一乡财豪、当地才子,传出去害怕邻里取笑,更在叔父为其议婚孙氏的时候不敢明言与李莺莺之间的事,当然张生在当地一直有着德才兼备的美名,自然害怕为人诟病,这和《西厢记》中书剑飘零的张生是不一样的;《西厢记》的张生为与崔莺莺相见,翻墙而过来见莺莺,《宿香亭》的李莺莺为与张生相见,翻墙而过来到宿香亭见张生;《西厢记》中的老夫人颇像《宿香亭》中张生的季父;但《西厢记》中张生与《宿香亭》的张生都梦到了莺莺等是一致的。
《张浩》一篇被同时代的皇都风月主人编入《绿窗新话》的上卷,题为《张浩私通李莺莺》。之后,明代的晁瑮编著的《宝文堂书目》中,有宋元话本《宿香亭记》,是距离冯梦龙编订的《三言》时间最近的。
3 形象之异:月中嫦娥与花月之妖
崔莺莺与李莺莺都是大家闺秀,她们都貌美有才,极为聪慧,她们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是一样的,她们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势力、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她们也同样遇到了挫折与阻碍,由于出身不同于市井百姓,她们受到的封建教育更为严格,因而她们比同时代的女性更渴望自由。但她们毕竟不是同一个人,她们的外在形象难免存在差异,这使得她们的整体形象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特色。
3.1 年龄差距
“儒家关于女性理想婚龄为十五岁,理论上的最高婚龄为十八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结婚年龄更低。但在元杂剧的婚姻及时戏中,未婚女性普遍到了十八岁(实为十九岁)还婚姻无着,最大的甚至已经到了二十一岁,她们的父母或是无力或是疏于操作她们的婚姻问题,由此导致了未婚女性对婚姻及时的追求。”[3]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即是如此。虽然其父在世之时就已经把她许配给郑尚书之子也就是她的表兄郑恒,但由于父亲去世的缘故尚未完婚,而此时的崔莺莺已经十九岁了,在当时堪称“大龄剩女”,而且那郑恒有还不如没有,《西厢记》原文说他是“小人浊民”,形象很差而且话语粗俗,行为粗鲁。李莺莺则不一样,她年方十五,韶华正好,父母还说年幼,要等两三年后才能开始谈婚论嫁,两三年后就十七、八岁,就和崔莺莺差不多都是名副其实的晚婚了。但是崔莺莺是已经晚婚的大龄淑女,李莺莺当时还是将要晚婚的妙龄少女。而且崔莺莺比李莺莺身处的环境复杂且比李莺莺大了四岁,心理更为成熟,更了解事情的严重性因而行为也为更稳重。由于年纪的不同,崔莺莺与李莺莺一个外表看起来更为成熟,一个略显青涩稚嫩。不过,因为张生与李莺莺第二次见面时已经过了一年,当时莺莺已经十六岁了,等到莺莺父亲携全家出去做地方官两三年后回来,莺莺也十八九岁了,这中间居然没提到莺莺的亲事,按理不可能没人提婚的,可能是都被李父拒绝了,从而使得李莺莺到十八岁还婚姻无着。所以李莺莺刚开始的自荐行为还稍显稚嫩,等到后来状告张生,据理力争,其行为就显得成熟多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