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及对策(附件)

本文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入手,阐明了我国国有企业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然后以内部控制框架理论为依据,对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我希望文章中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分析以及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的规范和对策建议,能够对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和发展带来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录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2.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
2.1 COSO报告概述 2
2.2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2
2.3企业内部控制的特征 3
2.4 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组成 3
2.4.1内部环境 3
2.4.2风险评估 4
2.4.3控制活动 4
2.4.4信息与沟通 4
2.4.5内部监督 5
3.XY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1XY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6
3.2 企业组织结构 6
3.3内部控制设置及运行情况 7
3.4 XY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 8
3.4.1控制环境方面 8
3.4.2风险评估方面 9
3.4.3控制活动方面 10
3.4.4信息与沟通方面 10
3.4.5监督方面 10
3.5 XY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11
3.5.1历史原因 11
3.5.2现实原因 11
4.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4.1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13
4.2改善风险评估机制 14
4.3规范控制活动,确定控制措施 14
4.4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和考核评价机制 14
4.5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15
5.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企业随着融入世界市场程度的不断深化,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发展不仅仅是受到国内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世界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小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的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成为所有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应对风险首先就要从企业内部做起,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企业应对的首选方法,但是我国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时间不长,对内部控制体系所要求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为淡薄,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整个国家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保护下,其风险意识显得尤为薄弱。但是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重视以内部控制为重点的风险意识的培养是企业应对当前整个世界经济态势的低迷,避免出现做出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风险决策的关键所在,所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是很有必要的。
1.2研究意义
进行内部控制研究分析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是中小型国有企业适应业务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需要,市场化是指企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多元化、运行管理市场化、付费对象社会化、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运营新格局。产业化是指运营模式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在整个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要求企业转变观念、面向市场、调整机制、改变模式、提升技术和提高效率。而这些都需要内控体系建设和不断健全来保驾护航。二是企业适应管理模式的变革,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的需要。内控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必然能够改善企业以往法人治理结构不合规范、产权不明晰的现象,从而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目的。三是保证企业经营与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制定和执行合适的业务流程规范,有效、科学的划分业务职责范围,尤其是对不相容岗位职责的划分,形成内部制约与牵制,从而保证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企业信息质量水平,提高企业的决策经营能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己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上的研究己日趋成熟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内控模式有美国的COSO加拿大的COCO和英国的Tumbull RePort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趋于一致的政策和建议,其中尤以美国的COSO模式从理论到操作方法上阐述了一整套完整的内控框架,即COSO委员会在1992年9月发布内部控制整合框架(COSOIC)和2004年9月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有一定成就,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然有明显差距,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道路中,借鉴先进国家的内部控制体系的优良成果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对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作以介绍。
2.1 COSO报告概述
COSO是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f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的英文缩写。1992 年Treadway 委员会经过多年研究,针对公司行政总裁、其他高级执行官、董事、立法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高度概括,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通称的COSO报告(((。该报告第一部分是概括;第二部分是定义框架,完整定义内部控制,描述它的组成部分,为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和其他人员提供评价其内部控制系统的规则;第三部分是对外部团体的报告,是为报告编制报表中的内部控制的团体提供补充文件;第四部分是评价工具,提供用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用材料。
2.2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保证财产的完整,会计信息的正确和可靠,经营目标的实现,防止舞弊,避免失误,提高效率和效益,而对其内部各职能部门和人员业务活动、管理活动所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划、控制、调节和考核工作。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框架中,内部控制包括两个层次:公司治理层的内部控制和管理控制。而每一个层次都包括四个部分:控制要素、控制方式、控制过程和控制绩效。这四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无论哪一个部分失效都会影响整个环节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在这个循环中,控制要素包括人员控制、资金控制、信息控制。
2.3企业内部控制的特征
(1)全面性
即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组织一切业务活动的全面控制,而不是局部性控制。它不仅要控制考核财务、会计、资产、人事等政策计划执行情况,还要进行各种工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并及时提出改善措施。
(2)经常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34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