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东路步行系统优化设计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
1.3 研究思路 2
2 步行系统概述 3
2.1 步行系统定义 3
2.2 步行系统组成与分类 4
3 步行系统设计基本原理 5
3.1 纵向行人步行系统优化设计 5
3.2 横向行人步行系统优化设计 8
4 淮海东路步行系统优化设计 10
4.1 淮海东路现状及存在问题 10
4.2 具体优化设计方案 16
结 论 29
致 谢 30
参 考 文 献 3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机动化交通得以迅速发展,2012年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2亿辆。但机动化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有限的空间资源,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事故频发等一系列严重的交通问题在许多城市都相继出现,盲目的发展机动车交通明显是不可行的,不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寻求一种有效的交通出行模式。作为出行方式中最节省资本的短途交通方式,步行对于改进城市的环境、优化城市交通、增添城市活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因而发展改善城市步行系统是必然的要求。只有建立更加完备的步行系统,才真正能够使人们愿意选择步行出行。城市中心区建立城市步行系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因为城市中心区一直吸引着城市中最繁杂密集的交通出行,而步行在其间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比例。
淮海东路作为淮安市中心区的一条重要交通道路,从淮海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交叉口延伸至水渡口交叉口,路边遍布商场、超市、专卖店等商铺,承担着城市大部分的经济交通任务。但是淮海东路的步行系统还不完善,存在着行走设施匮乏、过街设施设置不当、无障碍设施不足、标识系统不完善、空间分配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重新进行优化设计。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城市步行系统,便于倡导步行与电动车等绿色交通方式,使城市保存原有的空间结构,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便于形成有序的步行空间,使城市利于步行;便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真正感受步行的情趣,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购物,刺激当地的消费;便于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提高人们出行交往的几率;便于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取得均衡点,真正增加城市的步行空间,减少道路设施的花费,惠及更多的行人。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较早对于步行交通进行了研究,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政府、学者和民间组织。
90年代,JH克劳福德[1]在《Car free City——A Blueprint Sustainability》一文中表述了“步行城市”的想法,建议在城市内部主要选择步行交通方式,使步行者拥有真正的优先权,并认为公共空间设计的必须考虑到“促进任何人之间的交流”。
2002年马克韦尔[2]在《城市与汽车》中,说明了交通机动性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提出减少小汽车的数目,以此达到逐步建成“步行城市”的目的,从此以后,西方的设计师才开始思考机动车的迅猛增长对城市发展的弊端,考虑怎样进行改善。
2007年,罗伯克里尔[3]的《新城市设计与理论》中,阐述了对城市中心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对城市的土地进行混合利用的想法,通过逐步建成步行空间来使城市的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1.2.2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城市步行系统主要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探讨。
叶嘉安[4]的《以人为本的人行系统城市设计》,用购物区与旅游区的步行指示系统以及全天候步行交通设施这两种细微处作为举例,研究了怎样开展以人为本的步行设计,因而建成一个充满影响力、吸引力并且有充分人性关爱的步行交通系统。
施维克[5]的《城市步行空间质量与改善》中,论述了目前步行空间质量的问题和有关的影响因素,论述了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
孙靓[6]的《城市空间步行化研究初探》一文中,论述了国外步行化模式的发展状况和有关理论的变化,分析了当今步行和传统步行的差别,并针对国内的情形初步研究了城市空间步行化。
1.3 研究思路
首先,查找资料,分析国内外城市交通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对步行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接着,主要阐述步行系统的定义、分类及组成,为之后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然后,分析步行系统设计中的纵向和横向设计,主要包括人行道空间设计和安全设计、路段和交叉口设计等方面。
最后,结合以上内容,以淮安市淮海东路为研究对象,在不改变道路的条件下,提出道路步行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案,主要包括行人安全岛设计、行人二次过街设计等一些改善措施,对全文所做工作进行总结。
本文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图1.1 本文研究思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2 步行系统概述
2.1 步行系统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步行系统包括所有人能够步行到达的步行范围,大到整个城市的步行空间,如人行道、步行街以及附属的步行设施等;小到建筑设计方面的步行流线,如建筑中的楼梯、廊道等[7]。
狭义上,步行系统是指城市当中人行道、人行过街设施、休闲绿道、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同时与城市广场及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等的步行系统相组合,组成完备的城市步行系统[8]。
步行系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解释。就景观设计来说,步行系统是由广场、公园、散步道、车道和步行林荫路等构成的线性序列,在各个街区之间起到连接的作用;就交通规划而言,步行系统担负着生活与上下班的交通出行,可在城市中逐渐建成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多样的步行空间,将城市中的各类交通设施较好的连接起来;从城市规划设计的方面来说,步行街、地下步行街、步行广场和车辆停车场等共同组成了城市步行系统,同时还包括上述设施的连接体,例如地道、天桥等[9]。
步行系统不是步行空间、交通系统的相加,是根据步行举行的活动和步行的交通方式等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作用的总和,良好的步行空间体系可以为城市带来活力十足的生活氛围,形成城市特有的风貌。
2.2 步行系统组成与分类
构成步行系统的因素是多样繁杂的,按照各种研究的要求,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按照空间形态、步行功能和按空间区位分类[10]三种:
2.2.1 按空间形态分类
依据步行系统各种组成要素的形态,将步行空间体系分成点状、线状、面状。
a) 点状步行空间
数目最多的就是点状步行空间,它匀称的散布在城市之中,能够满足人们休息的要求,包含街头绿地、街道节点广场等。
b) 线状步行空间
城市中最具有生气的步行空间就是线状步行空间,它同时也是步行交通的主要承载物,包含街道、步行通廊、人行道等等。街道、步行连廊和人行道这三种线性步行路径相互交汇,初步构成了城市步行系统网络的架构。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
1.3 研究思路 2
2 步行系统概述 3
2.1 步行系统定义 3
2.2 步行系统组成与分类 4
3 步行系统设计基本原理 5
3.1 纵向行人步行系统优化设计 5
3.2 横向行人步行系统优化设计 8
4 淮海东路步行系统优化设计 10
4.1 淮海东路现状及存在问题 10
4.2 具体优化设计方案 16
结 论 29
致 谢 30
参 考 文 献 3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城市的规模日益膨胀,机动化交通得以迅速发展,2012年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2亿辆。但机动化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有限的空间资源,交通拥堵、交通秩序混乱、事故频发等一系列严重的交通问题在许多城市都相继出现,盲目的发展机动车交通明显是不可行的,不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寻求一种有效的交通出行模式。作为出行方式中最节省资本的短途交通方式,步行对于改进城市的环境、优化城市交通、增添城市活力等方面有着独到的作用,因而发展改善城市步行系统是必然的要求。只有建立更加完备的步行系统,才真正能够使人们愿意选择步行出行。城市中心区建立城市步行系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因为城市中心区一直吸引着城市中最繁杂密集的交通出行,而步行在其间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比例。
淮海东路作为淮安市中心区的一条重要交通道路,从淮海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交叉口延伸至水渡口交叉口,路边遍布商场、超市、专卖店等商铺,承担着城市大部分的经济交通任务。但是淮海东路的步行系统还不完善,存在着行走设施匮乏、过街设施设置不当、无障碍设施不足、标识系统不完善、空间分配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重新进行优化设计。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城市步行系统,便于倡导步行与电动车等绿色交通方式,使城市保存原有的空间结构,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便于形成有序的步行空间,使城市利于步行;便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真正感受步行的情趣,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购物,刺激当地的消费;便于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提高人们出行交往的几率;便于在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取得均衡点,真正增加城市的步行空间,减少道路设施的花费,惠及更多的行人。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较早对于步行交通进行了研究,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政府、学者和民间组织。
90年代,JH克劳福德[1]在《Car free City——A Blueprint Sustainability》一文中表述了“步行城市”的想法,建议在城市内部主要选择步行交通方式,使步行者拥有真正的优先权,并认为公共空间设计的必须考虑到“促进任何人之间的交流”。
2002年马克韦尔[2]在《城市与汽车》中,说明了交通机动性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提出减少小汽车的数目,以此达到逐步建成“步行城市”的目的,从此以后,西方的设计师才开始思考机动车的迅猛增长对城市发展的弊端,考虑怎样进行改善。
2007年,罗伯克里尔[3]的《新城市设计与理论》中,阐述了对城市中心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对城市的土地进行混合利用的想法,通过逐步建成步行空间来使城市的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1.2.2 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城市步行系统主要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探讨。
叶嘉安[4]的《以人为本的人行系统城市设计》,用购物区与旅游区的步行指示系统以及全天候步行交通设施这两种细微处作为举例,研究了怎样开展以人为本的步行设计,因而建成一个充满影响力、吸引力并且有充分人性关爱的步行交通系统。
施维克[5]的《城市步行空间质量与改善》中,论述了目前步行空间质量的问题和有关的影响因素,论述了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
孙靓[6]的《城市空间步行化研究初探》一文中,论述了国外步行化模式的发展状况和有关理论的变化,分析了当今步行和传统步行的差别,并针对国内的情形初步研究了城市空间步行化。
1.3 研究思路
首先,查找资料,分析国内外城市交通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对步行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
接着,主要阐述步行系统的定义、分类及组成,为之后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然后,分析步行系统设计中的纵向和横向设计,主要包括人行道空间设计和安全设计、路段和交叉口设计等方面。
最后,结合以上内容,以淮安市淮海东路为研究对象,在不改变道路的条件下,提出道路步行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案,主要包括行人安全岛设计、行人二次过街设计等一些改善措施,对全文所做工作进行总结。
本文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图1.1 本文研究思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2 步行系统概述
2.1 步行系统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步行系统包括所有人能够步行到达的步行范围,大到整个城市的步行空间,如人行道、步行街以及附属的步行设施等;小到建筑设计方面的步行流线,如建筑中的楼梯、廊道等[7]。
狭义上,步行系统是指城市当中人行道、人行过街设施、休闲绿道、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同时与城市广场及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等的步行系统相组合,组成完备的城市步行系统[8]。
步行系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解释。就景观设计来说,步行系统是由广场、公园、散步道、车道和步行林荫路等构成的线性序列,在各个街区之间起到连接的作用;就交通规划而言,步行系统担负着生活与上下班的交通出行,可在城市中逐渐建成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多样的步行空间,将城市中的各类交通设施较好的连接起来;从城市规划设计的方面来说,步行街、地下步行街、步行广场和车辆停车场等共同组成了城市步行系统,同时还包括上述设施的连接体,例如地道、天桥等[9]。
步行系统不是步行空间、交通系统的相加,是根据步行举行的活动和步行的交通方式等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作用的总和,良好的步行空间体系可以为城市带来活力十足的生活氛围,形成城市特有的风貌。
2.2 步行系统组成与分类
构成步行系统的因素是多样繁杂的,按照各种研究的要求,存在着多种分类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按照空间形态、步行功能和按空间区位分类[10]三种:
2.2.1 按空间形态分类
依据步行系统各种组成要素的形态,将步行空间体系分成点状、线状、面状。
a) 点状步行空间
数目最多的就是点状步行空间,它匀称的散布在城市之中,能够满足人们休息的要求,包含街头绿地、街道节点广场等。
b) 线状步行空间
城市中最具有生气的步行空间就是线状步行空间,它同时也是步行交通的主要承载物,包含街道、步行通廊、人行道等等。街道、步行连廊和人行道这三种线性步行路径相互交汇,初步构成了城市步行系统网络的架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