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配送模式研究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国外研究现状 1
1.3 国内研究现状 2
2 电子商务和农产品配送概述 4
2.1 电子商务的定义 4
2.2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概述 4
2.3 电子商务下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5
2.4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配送的现状分析 7
3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配送模式发展 7
3.1 传统农产品配送的方式及出现的问题 7
3.2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的类型 9
4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配送模式选择以及要素分析 11
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念 11
4.2 关于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配送模式要素分析 15
5 案例应用层次分析法选择农产品企业的配送模式 18
5.1 决策问题分析 18
5.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8
5.3 结果分析 19
结 论 22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得到不断提高,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于产品自身特性和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得农产品在配送运输环节上出现损耗现象。目前国内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配送业务还不成熟,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配送效率较低,服务水平不高,同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比较滞后,成果较少。因此,在当今电子商务日益普遍的环境下,如何建立有效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产品配送模式,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缩短农产品的在途时间,降低农产品损耗,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对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主要写了农产品配送模式有哪些要素以及农产品配送模式的选择方式,有许多学者对于电子商务下的农产品配送模式进行分类。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来看,最现实、最有希望的模式,最适合我国的国情是第三方市场交易市场模式。国内的专家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农产品物流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和设备技术等因素,缺乏从宏观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1.2 国外研究现状
在电子商务配送研究过程中,国外学者开始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其中。国外学者对于物流配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合农产品的特征对于配送做出创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就比较活跃,有关农产品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成本控制、发展趋势以及合理化、最优化研究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概念提出后.推动了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过程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
Charles C.Poirier 和 Michael J.Bauer 在《E-supply chain》书就对此进了相关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在供应链网络中建立专门小组,研究讨论网络配送的最佳方案,并认为在电子商务配送中应建立配送小组,解决电子商务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电子商务配送可利用的内外部资源延伸到整个供应链中。
Kent 提出了基于销售者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质量模型,并通过分析相关实际案例,表明了顾客对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存在不满意。经研究表明,这种服务的不满意主要源于物流配送给二者间造成的一定差距,直接原因就在于物流配送方承诺兑现的程度等情况;Kent 还认为针对物流配送的质量控制,可以开发出相关的规范程序来减轻或消除消费者的不满意状况。
美国易腐货物的流通已经形成一种成熟的冷链模式。比如果蔬类易腐货物在采摘、运输、贮藏等环节损耗率仅有2%-3%。从整地、播种、收获到采后处理的整个环节,在发达国家中率先实现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机械化、部分作业还实现了自动化。为了保证质量和降低易腐货物的损耗,美国非常重视易腐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比如蔬菜采后处理的一般程序为:采收和田间包装、预冷、清选与杀菌、打蜡或薄膜包装、分级包装。所有蔬菜包装材料均印有蔬菜名称、等级、净重、农家姓名、地址、电话等,以保证信誉。蔬菜始终处于采后生理要求的低温条件,形成一条‘冷链’,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由于处理及时得当,美国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2%。
日本建立了一批加工厂、预冷库、冷藏库、运输中心、地方批发市场、超市、零售店等,农产品的产后商品化比例达到100%。易腐货物的冷链流通率达到98%。普通采用包括预冷、整理、冷藏、运输、物流信息等规范配套的流通体系,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公共服务进行宏观调控。在运送果蔬类易腐货物时,使用通风车或保温集装箱,有些水果蔬菜也采用气调及装箱运输。日本的鱼产量占世界前列,出口量占世界市场的10%左右。在运送鱼肉等冷鲜食品时,采用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运输。
1.3 国内研究现状
农产品物流配送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学者根据农产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自身的特征,对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分析。
甘天圣(2005)面向客户的协同产品设计和产品配送研究中指出在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设计、定制自己需要的产品,并提出产品配送要求;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节省成本和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应加强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和客户联系最紧密的产品设计和产品配送两个过程的管理,加强与消费者的协同设计,快速进行产品开发,并根据消费者需求和自身的配货能力,协同安排高效节省的物流配送。
娄慧轩(2006)浅析基于虚拟企业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中指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模式,给出了解决方案, 建立了模型, 分析探讨了这种物流配送模式的内涵、特征、基本原理及其实现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杨静等(2008)认为农产品的销售不能采用淘宝的C2C 模式解决供需矛盾,由龙头企业、农业协会、合作社来搭建 B2C平台也不符合农产品的流通规律,因为相比发达国家的大规模、产业化农业生产,中国以分散经营,家庭作业为主,大部分农产品还需要深加工才能流入千万消费者手中。因此只能选择B2B作为主要的模式。但是农业电子商务主体为分散的没有组织的农户,而农业企业较少,所以不能照搬城市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需要创新和改进,从而更加适用于农村。所以,他将B2B 模式做了改进,分为三种具体的模式P2G2B(农民to合作社to企业)、B2B (企业to企业)、P2G2B (农民to 政府to 企业)。
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强调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
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指出“发展一体化冷链物流,建立跨地区长途调运的冷链物流体系。积极推动特色水果产区到大中城市的水果冷链物流体系,以及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的南菜北运、东菜西输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和配备节能、环保的长短途冷链物流运输车辆,推广全程温度监控设备。到2015年,争取全社会新增冷藏运输车4万辆,大幅度提升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能力,提高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冷链运输效率;鼓励肉类和水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企业购置预冷保鲜、冷藏冷冻、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工具等冷链设备,提高冷链处理能力,逐步减少‘断链’现象的发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wlgc/14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