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摘 要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资源基础,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两者的融合发展将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近年来,苏州在文化资源的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产业规划、市场运营等方面还有所欠缺。本文将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下,探寻苏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实现苏州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苏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目 录
1.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
1.3.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1.3.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
1.4 研究内容 2
1.5研究方法 3
2.相关理论概述 4
2.1理论基础 4
2.2文化产业的内涵 4
2.3旅游业的定义和范围 4
2.4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5
2.4.1产业融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5
2.4.2产业融合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 5
3.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7
3.1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7
3.1.1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强 7
3.1.2空间集聚效应明显 8
3.2苏州旅游业的现状 8
3.2.1鲜明的城市形象 8
3.2.2稳定发展的旅游市场 9
3.3融合发展现状 10
3.3.1已取得的成绩 10
3.3.2出现的问题 11
4.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13
4.1旅游与文化产业新业态融合 13
4.2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13
4.3旅游与演艺融合 13
4.4旅游与文化节会融合 14
4.5旅游与影视融合 14
4.6旅游商品与文化创意融合 14
4.7旅游与现代科技融合 15
5.融合发展的主要对策 16
5.1树立文化与旅游的“大融合”观念 16
5.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创新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机制 16
5.3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环境 17
5.4培育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 17
5.5集聚专业人才 17
5.6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建设 18
5.7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18
6.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2
1.绪论
1.1选题背景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国民收入日趋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以消费带动经济,成为我国当前的工作重心。从中共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明确的有关文化建设的红头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的十八大报告中又一次强调了扩大内需、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的迫切要求。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连续几年,国内旅游消费对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十,旅游消费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模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优化两大产业自身的发展结构,而且文旅融合将催生新型的文化旅游业,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将旅游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2研究意义
文化提升了旅游的内涵,旅游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旅融合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产业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带来“1+1〉2”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在产业交集处激发新型的经济商品,形成互利互惠的多重效应。一方面,文旅融合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质量,,拓展旅游业外部延伸,延长产业链,增强旅游业的行业竞争力,一方面,文旅融合有助于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丰富文化的传播形式,促进本地文化的传承。因此,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于建立旅游业长效发展机制,促进本地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学者侧重于研究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欧洲委员会1997年发表的绿皮书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产业之间的联盟和合并,以此实现技术、信息和市场的融合,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产业融合的障碍:技术的限制和政府的管制。美国学者格里斯坦和卡恩认为产业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模糊或消除产业边界的存在,促进产业共同增长。日本学者植草益的观点是,技术创新使原本没有交集的产业相互之间产生联系,发生替代或互补的关系,同时,原先属于两大互不关联领域的企业出现市场竞争的现象。
1.3.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产业融合的路径。石艳(2012)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提出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理想效益的实现,而政府放宽产业限制是重要的外部条件。张海燕、王忠云(2010)基于文旅融合的互动机制,将文旅融合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进行解释。袁俊、刘建徽(2012)以深圳为研究对象,提出文旅融合的三种基本模式:旅游新产品模式、产业链延伸的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和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覃雪香(2012)以广西为例,提出应将文旅融合上升到战略层面,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邢晟(2012)以文化大省河南为例,指出当前文旅融合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体制束缚和缺乏创意,提出要用创意连接两大产业。姜永常(2013)在文化旅游业的研究中,指出基于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是文旅融合的发展基础。何雄伟、陈瑾(2013)基于江西的实证中,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建立了文旅融合发展指标体系。
1.4 研究内容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明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说明两者的产业边界,明确两者的范围,并且详细阐述文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厘清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两者融合发展带来的益处和重要意义。第三章先分别概述苏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现状,接着说明苏州两大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发现的问题。第四章就前文出现的问题,分析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第五章是根据基本路径,提出可行性措施。第六章是结语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并适当进行展望。
目 录
1.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
1.3.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1.3.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
1.4 研究内容 2
1.5研究方法 3
2.相关理论概述 4
2.1理论基础 4
2.2文化产业的内涵 4
2.3旅游业的定义和范围 4
2.4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5
2.4.1产业融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5
2.4.2产业融合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 5
3.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7
3.1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7
3.1.1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强 7
3.1.2空间集聚效应明显 8
3.2苏州旅游业的现状 8
3.2.1鲜明的城市形象 8
3.2.2稳定发展的旅游市场 9
3.3融合发展现状 10
3.3.1已取得的成绩 10
3.3.2出现的问题 11
4.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13
4.1旅游与文化产业新业态融合 13
4.2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13
4.3旅游与演艺融合 13
4.4旅游与文化节会融合 14
4.5旅游与影视融合 14
4.6旅游商品与文化创意融合 14
4.7旅游与现代科技融合 15
5.融合发展的主要对策 16
5.1树立文化与旅游的“大融合”观念 16
5.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创新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机制 16
5.3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环境 17
5.4培育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 17
5.5集聚专业人才 17
5.6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建设 18
5.7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18
6.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2
1.绪论
1.1选题背景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国民收入日趋增长,人们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以消费带动经济,成为我国当前的工作重心。从中共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明确的有关文化建设的红头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的十八大报告中又一次强调了扩大内需、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的迫切要求。旅游业对于扩大内需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连续几年,国内旅游消费对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的贡献率超过百分之十,旅游消费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模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优化两大产业自身的发展结构,而且文旅融合将催生新型的文化旅游业,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将旅游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2研究意义
文化提升了旅游的内涵,旅游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旅融合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对于实际生活中的产业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带来“1+1〉2”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在产业交集处激发新型的经济商品,形成互利互惠的多重效应。一方面,文旅融合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质量,,拓展旅游业外部延伸,延长产业链,增强旅游业的行业竞争力,一方面,文旅融合有助于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丰富文化的传播形式,促进本地文化的传承。因此,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于建立旅游业长效发展机制,促进本地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和指导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学者侧重于研究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欧洲委员会1997年发表的绿皮书将产业融合定义为产业之间的联盟和合并,以此实现技术、信息和市场的融合,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产业融合的障碍:技术的限制和政府的管制。美国学者格里斯坦和卡恩认为产业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模糊或消除产业边界的存在,促进产业共同增长。日本学者植草益的观点是,技术创新使原本没有交集的产业相互之间产生联系,发生替代或互补的关系,同时,原先属于两大互不关联领域的企业出现市场竞争的现象。
1.3.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产业融合的路径。石艳(2012)在产业融合的视角下,提出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理想效益的实现,而政府放宽产业限制是重要的外部条件。张海燕、王忠云(2010)基于文旅融合的互动机制,将文旅融合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四个层面进行解释。袁俊、刘建徽(2012)以深圳为研究对象,提出文旅融合的三种基本模式:旅游新产品模式、产业链延伸的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和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覃雪香(2012)以广西为例,提出应将文旅融合上升到战略层面,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邢晟(2012)以文化大省河南为例,指出当前文旅融合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体制束缚和缺乏创意,提出要用创意连接两大产业。姜永常(2013)在文化旅游业的研究中,指出基于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是文旅融合的发展基础。何雄伟、陈瑾(2013)基于江西的实证中,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建立了文旅融合发展指标体系。
1.4 研究内容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明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说明两者的产业边界,明确两者的范围,并且详细阐述文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厘清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两者融合发展带来的益处和重要意义。第三章先分别概述苏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现状,接着说明苏州两大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发现的问题。第四章就前文出现的问题,分析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第五章是根据基本路径,提出可行性措施。第六章是结语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并适当进行展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