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的对比分析[20191230195245]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及其费用的合理确认与计量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对比国际、英国、美国与其他国家,分析得出各种会计处理模式的利弊。接着对我国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模式进行分析,找出我国会计处理模式难以适用于不同行业以及操作难度较大等问题。提出我国选择有“条件”资本化的理由,并且结合案例分析,对我国企业在模式选择方面提出了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完善资产评估准则、完善我国企业的内在机制、优化企业外部环境等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有条件资本化
目 录
1 引言. 1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1
2.1 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界定 1
2.2 相关研究综述 2
3 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处理的国际比较 4
3.1 国际会计准则有关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规定 4
3.2 英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法5
3.3 美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法6
3.4 其他国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法6
3.5 对比各种处理方法的利弊7
4 我国企业研究元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模式分析 9
4.1 我国现有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模式9
4.2 我国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5 我国企业在模式选择方面的建议11
5.1 我国选择有“条件”资本化的理由 12
5.2 对我国现状的建议 12
6 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医疗器械与电力行业应用的案例分析 14
6.1 公司简介 15
6.2 公司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15
6.3 公司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的局限性 17
6.4 案例分析小结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21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通过研究与开发费用增强核心竞争力[1]。研究和开发费用的会计政策是否恰当,是否能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将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以至于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高低[2]。因此,企业投入巨资进行研究与开发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资本化”,企业将支出作为长期资产,并在以后年度通过折旧或摊销形成批量成本费用;一种是“费用化”, 企业将不能满足长期资产确认标准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当研究与开发费用占企业整个费用总额的比重很小的情况下,依据重要性原则,对其不同的会计处理不会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产生大的影响;最后一种是本文要重点分析的,有“条件”资本化。在研究与开发费用所占比重大大增长的今天,对其不同的会计处理不单会影响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并且还会影响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3]。
2001年,中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虽然全部费用化比较简单,但是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了,它不能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面对这一现状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开始对研发费用进行披露。新的准则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模式进行了修改,要求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但是实践中我国是如何运用的呢,本文将做出合理的相关探索。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界定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是这样定义无形资产的:“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它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 同时规定:“研究,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开发,指在开始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待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的设计。”
财务高度发达的英国制定了《第13号标准会计事务-研究与开发会计》。它将研究活动划分为两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基本科学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应用研究与特定产品联系很多。同时定义“开发”:应用科学技术在开始商业性生产以前改进新材料,设备装置,产品,工艺程序,系统或服务[4]。这两种都是在发生当期作为费用注销[5]。
日本出台《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准则》指出:“研究是指以发现新的知识为目的的有计划进行的调和探索活动;开发是指将研究成果及其他知识具体应用于有关新商品,劳务,生产工艺的计划或设计活动,以及对现有的商品进行实质性改良的计划或设计活动[6]。”
我国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将“研究和开发费用”定义为:“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分析活动”。“开发,是指为了获得新的或有实际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和工艺等,而在开始商业生产使用之前所从事的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付诸应用的一系列活动” [7]。
因此我们这样定义研发费用: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对于研发费用的处理模式,目前学者提出三种:资本化、费用化、部分费用化。国外学者据此可以分为三个群体:支持资本化观点、支持费用化观点、新观点。
本锡安(1978)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与开发支出与其企业投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是正相关关系。再比较资本化与费用化,最终得出支持资本化会计处理的论断[8]。
Hirsehey和韦安特(1985)以众多企业为样本,发现研究与开发费用对公司的市场价值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他们认为这些费用予以资本化。
巴布利兹和Ettredge(1989)通过比较市场对其它常见的费用和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反应,得出结论:在对公司的市场价值的研究开发上支出的积极影响是长期性的,支持资本化。
杜卡斯和Petmezas(1992)发现证据显示在研究开发上投资回报率相当高。得出支持资本化的结论[9]。
Hirschey和Chauvin(1993)发现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帮助投资者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因此他们认为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可作为无形资产上的投资,所以他们支持资本化[10]。
Sougiannis(1994)发现,研究开发费用与盈利能力之间有着直接相关关系。通过实验发现,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一块钱就会在以后的七年期间内带来两块钱的利润。他们坚持将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因为这样遵循会计的配比原则 [11]。
尼克斯与Petel(2001)通过对200个美国研究开发主管的调查发现,费用化政策导致52%的公司高层经理对营业利润不满,于是便削减短期项目的研发投入。而对研发费用采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后,通过开发费用的分期摊销的,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
Stern Stewart Europe Limited 在1999年发表的The Value of R&D:Creating Value Growth through Research & Development一文中,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股票市场并非短视,但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某些领域研发费用的增加将导致股票价格上涨,而一些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并且认为费用化并没像想象那样降低了会计信息含量。
也有一些学者支持费用化,Bernnna和Bveery(2008)指出,加拿大现存财务报告系统不确认研究与开发价值,这将阻碍资本市场融资的创新。无形资产被低估,对于以研究与开发为主要活动的企业是极为不利的,极大的阻碍了企业的发展[12]。
其他一些学者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英国学者Joema(1995)等通过对167家高科技企业做出调查后,发现对研究开发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能激发整个公司研究开发的动力,有助于公司的高层经理们越来越重视研究与开发,重视技术更新,有利于公司研究与开发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高层经理们对自己公司全新认识[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及其费用的合理确认与计量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对比国际、英国、美国与其他国家,分析得出各种会计处理模式的利弊。接着对我国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模式进行分析,找出我国会计处理模式难以适用于不同行业以及操作难度较大等问题。提出我国选择有“条件”资本化的理由,并且结合案例分析,对我国企业在模式选择方面提出了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完善资产评估准则、完善我国企业的内在机制、优化企业外部环境等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有条件资本化
目 录
1 引言. 1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1
2.1 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界定 1
2.2 相关研究综述 2
3 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处理的国际比较 4
3.1 国际会计准则有关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规定 4
3.2 英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法5
3.3 美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法6
3.4 其他国家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法6
3.5 对比各种处理方法的利弊7
4 我国企业研究元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模式分析 9
4.1 我国现有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模式9
4.2 我国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5 我国企业在模式选择方面的建议11
5.1 我国选择有“条件”资本化的理由 12
5.2 对我国现状的建议 12
6 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医疗器械与电力行业应用的案例分析 14
6.1 公司简介 15
6.2 公司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15
6.3 公司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的局限性 17
6.4 案例分析小结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21
1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为了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通过研究与开发费用增强核心竞争力[1]。研究和开发费用的会计政策是否恰当,是否能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将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以至于影响国家竞争力的高低[2]。因此,企业投入巨资进行研究与开发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资本化”,企业将支出作为长期资产,并在以后年度通过折旧或摊销形成批量成本费用;一种是“费用化”, 企业将不能满足长期资产确认标准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当研究与开发费用占企业整个费用总额的比重很小的情况下,依据重要性原则,对其不同的会计处理不会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产生大的影响;最后一种是本文要重点分析的,有“条件”资本化。在研究与开发费用所占比重大大增长的今天,对其不同的会计处理不单会影响会计报表的可比性,并且还会影响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3]。
2001年,中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虽然全部费用化比较简单,但是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了,它不能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面对这一现状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开始对研发费用进行披露。新的准则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对研发费用的处理模式进行了修改,要求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但是实践中我国是如何运用的呢,本文将做出合理的相关探索。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2.1 研究与开发费用的界定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是这样定义无形资产的:“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它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 同时规定:“研究,指为获取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开发,指在开始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待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的设计。”
财务高度发达的英国制定了《第13号标准会计事务-研究与开发会计》。它将研究活动划分为两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基本科学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应用研究与特定产品联系很多。同时定义“开发”:应用科学技术在开始商业性生产以前改进新材料,设备装置,产品,工艺程序,系统或服务[4]。这两种都是在发生当期作为费用注销[5]。
日本出台《研究开发费用会计准则》指出:“研究是指以发现新的知识为目的的有计划进行的调和探索活动;开发是指将研究成果及其他知识具体应用于有关新商品,劳务,生产工艺的计划或设计活动,以及对现有的商品进行实质性改良的计划或设计活动[6]。”
我国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将“研究和开发费用”定义为:“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的调查分析活动”。“开发,是指为了获得新的或有实际性改进的产品,材料,设备和工艺等,而在开始商业生产使用之前所从事的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付诸应用的一系列活动” [7]。
因此我们这样定义研发费用: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对于研发费用的处理模式,目前学者提出三种:资本化、费用化、部分费用化。国外学者据此可以分为三个群体:支持资本化观点、支持费用化观点、新观点。
本锡安(1978)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与开发支出与其企业投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差距是正相关关系。再比较资本化与费用化,最终得出支持资本化会计处理的论断[8]。
Hirsehey和韦安特(1985)以众多企业为样本,发现研究与开发费用对公司的市场价值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他们认为这些费用予以资本化。
巴布利兹和Ettredge(1989)通过比较市场对其它常见的费用和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反应,得出结论:在对公司的市场价值的研究开发上支出的积极影响是长期性的,支持资本化。
杜卡斯和Petmezas(1992)发现证据显示在研究开发上投资回报率相当高。得出支持资本化的结论[9]。
Hirschey和Chauvin(1993)发现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帮助投资者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因此他们认为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可作为无形资产上的投资,所以他们支持资本化[10]。
Sougiannis(1994)发现,研究开发费用与盈利能力之间有着直接相关关系。通过实验发现,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一块钱就会在以后的七年期间内带来两块钱的利润。他们坚持将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因为这样遵循会计的配比原则 [11]。
尼克斯与Petel(2001)通过对200个美国研究开发主管的调查发现,费用化政策导致52%的公司高层经理对营业利润不满,于是便削减短期项目的研发投入。而对研发费用采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后,通过开发费用的分期摊销的,可以大大改善这种状况。
Stern Stewart Europe Limited 在1999年发表的The Value of R&D:Creating Value Growth through Research & Development一文中,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股票市场并非短视,但具有高度选择性,在某些领域研发费用的增加将导致股票价格上涨,而一些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并且认为费用化并没像想象那样降低了会计信息含量。
也有一些学者支持费用化,Bernnna和Bveery(2008)指出,加拿大现存财务报告系统不确认研究与开发价值,这将阻碍资本市场融资的创新。无形资产被低估,对于以研究与开发为主要活动的企业是极为不利的,极大的阻碍了企业的发展[12]。
其他一些学者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英国学者Joema(1995)等通过对167家高科技企业做出调查后,发现对研究开发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能激发整个公司研究开发的动力,有助于公司的高层经理们越来越重视研究与开发,重视技术更新,有利于公司研究与开发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高层经理们对自己公司全新认识[1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