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下企业的税负差异比较研究
本文检验了政府控制与企业税负的关系。我们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企业税负衡量指标,将企业流转税税负纳入考虑范围。发现国企税负明显高于非国企。且在国企中,地方国企税负高于央企。公司规模和债务规模都与企业实际税负成正相关关系,而盈利能力与企业实际税负成负相关关系。我们认为,造成地方国企税负高于央企与我国目前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和“税收攫取”行为有关。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 1
二、关于税收的相关理论分析2
(一)将流转税作为新的税负指标的原因2
(二)税收竞争与税收攫取3
三、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企业税负差异比较研究的实证分析 3
(一)研究假设 4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4
(三)回归模型分析5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6
(一)结论 6
(二)政策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下企业的税负差异比较研究
引言
引言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上司公司的数据收集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在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下的企业税收是否确实存在差异并根据结论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若确实证明在税收方面,政府控制下的企业存在税收优惠的现象,那么对于非政府控制的企业来讲是不公正的,且不利于行业长久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便尤为重要。
一、文献综述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行政与财政不断向地方分权的变革趋势,演进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这种制度安排,特别是财政分权,可能硬化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从而提高了地方企业效率,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并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Qian and Roland,林毅夫、刘志强,2000)。一般认为这一分权化改革导致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与财政收入紧密联系, 使其具有很强的财政激励来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效率, 并引致地区间的竞争(朱恒鹏,2004)。
以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 构成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重点, 并直接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收支压力, 同时各级政府在权利配置上获得了包括部分税收、经济管理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利。财政分权导致事实上地区间财政竞争, 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对流动性资源进行竞争展开争夺的主要手段就是税收工具。这是因为尽管中国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 地方政府名义上可运用的税收管辖权很小, 但其在税法与税收政策的实际执行中, 在税率、税基、减免权等征收管理方面却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而且税收收入相当部分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征收的, 从而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水平。这样直接导致了地区间税收竞争博弈(沈坤荣、付文林, 2006)。
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通常承担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龙头作用,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公募、配股、增发等手段可以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筹集资本, 这使得地方政府可以透过赋予上市公司不同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资本市场上的税收竞争。
王立彦、刘向前(2004)在研究中提到,在国有控股占大多数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层没有主动地利用与政府的关系优势获取税收优惠政策的动机,相反会积极纳税以取得地方政府对个人职位的支持,从而保证企业本身与管理层在当地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反而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吴联生和李辰(2007)在研究中央政府取消先征后返政策对公司税负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所作出的反应时,将国有股权比例作为公司税收负担的控制变量,结果没有发现国有股权与公司税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郑红霞、 韩梅芳(2008)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取2002 2005年的上市公司数据, 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分析比较了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在税收筹划行为选择上的差异, 揭示不同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税收筹划的非税成本的影响, 进而对上市公司税收筹划行为选择的影响。吴联生(2009)发现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越高,企业所得税负担越重,非税收优惠公司的国有股权正向税负效应显著高于税收优惠公司。而曹书军等(2009)发现在非税收优惠区域,央企所得税负担较低,地方国企与非国企所得税负担较高,且两者差异不大。刘行、李小荣(2012)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实际所得税率明显高于民营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企业和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肩负着更沉重的税收负担。徐涛和张翌(2013)通过分析365家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发现其回归结果表明,政府控制对企业实际所得税率是有影响的不能得到明确证明,即不能确定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所得税率与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率的关系。由此可见,政府控制究竟对企业税负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检验的问题。
二、关于企业税收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将流转税作为新的税负指标的原因
我国现有企业税负研究大多沿袭西方税负研究文献,将研究重心置于所得税税负研究。然而,企业税负研究应当涵盖包含企业流转税的所有税费。对中美政府财政收入的构成做对比后发现。美国税制与我国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美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个人交纳的税种: 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企业交纳的税种主要是企业所得税,相对次要; 而我国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于企业交纳的税费,且流转税为其主要部分。
世界银行(2006)对我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我国各地区企业流转税税负明显高于所得税税负。差异最小的是东南地区,企业增值税税负是所得税税负的3. 5倍,差异最高的西北地区企业增值税税负是所得税税负的8. 2倍。由此在考察我国企业税负时仅考虑企业所得税税负是不恰当的,应当将企业交纳的流转税等税负纳入考虑范围。
(二)税收竞争与税收攫取
1.税收竞争
分税制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分享份额,并且制定了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制度,促使地方政府通过种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流动资本促进辖区经济发展,从而获得较多的税收剩余。地方政府“税收竞争”主要通过税收优惠和宽松的税收征管来进行。我国目前税制中税收优惠方式主要有税率优惠、税额优惠和税基优惠三种类型,其中以税率优惠和税额优惠最为常见。税率优惠主要有区域优惠和产业优惠两类,而企业能否进驻税收优惠区域,是否属于税收优惠产业以及适用何种优惠税率等,都需要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和认定,因而地方政府在企业是否能享有税率优惠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税额优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2002 年后中央政府虽然禁止地方政府擅自给予企业“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的行为,但现实中许多地方政府仍然采用返还税收的方式给予了企业大量税收优惠,并且涉及的税种不仅包括企业所得税,同时也涉及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税种。除了税收优惠,地方政府还可能会通过放松税收征管来进行税收竞争。我国税收征管体系中地税部门实行地方政府与上级税务部门双重领导方式,其领导任命主要由地方政府决定,人员工资以及办公经费也主要来自地方财政,无疑地方政府可根据需要对其征管工作施加影响。国税部门名义上只受上级国税部门“垂直领导”,但由于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税收司法体系,其征管工作只有得到地方司法机关的大力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 1
二、关于税收的相关理论分析2
(一)将流转税作为新的税负指标的原因2
(二)税收竞争与税收攫取3
三、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企业税负差异比较研究的实证分析 3
(一)研究假设 4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4
(三)回归模型分析5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6
(一)结论 6
(二)政策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下企业的税负差异比较研究
引言
引言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上司公司的数据收集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在政府控制与非政府控制下的企业税收是否确实存在差异并根据结论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若确实证明在税收方面,政府控制下的企业存在税收优惠的现象,那么对于非政府控制的企业来讲是不公正的,且不利于行业长久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便尤为重要。
一、文献综述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行政与财政不断向地方分权的变革趋势,演进的结果就是地方政府逐渐拥有了对财政收入的剩余控制权。这种制度安排,特别是财政分权,可能硬化了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从而提高了地方企业效率,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并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Qian and Roland,林毅夫、刘志强,2000)。一般认为这一分权化改革导致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与财政收入紧密联系, 使其具有很强的财政激励来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效率, 并引致地区间的竞争(朱恒鹏,2004)。
以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 构成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重点, 并直接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收支压力, 同时各级政府在权利配置上获得了包括部分税收、经济管理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利。财政分权导致事实上地区间财政竞争, 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对流动性资源进行竞争展开争夺的主要手段就是税收工具。这是因为尽管中国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 地方政府名义上可运用的税收管辖权很小, 但其在税法与税收政策的实际执行中, 在税率、税基、减免权等征收管理方面却拥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而且税收收入相当部分是由地方政府组织征收的, 从而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水平。这样直接导致了地区间税收竞争博弈(沈坤荣、付文林, 2006)。
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通常承担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龙头作用,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公募、配股、增发等手段可以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筹集资本, 这使得地方政府可以透过赋予上市公司不同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资本市场上的税收竞争。
王立彦、刘向前(2004)在研究中提到,在国有控股占大多数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层没有主动地利用与政府的关系优势获取税收优惠政策的动机,相反会积极纳税以取得地方政府对个人职位的支持,从而保证企业本身与管理层在当地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反而会加重企业的税收负担。吴联生和李辰(2007)在研究中央政府取消先征后返政策对公司税负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所作出的反应时,将国有股权比例作为公司税收负担的控制变量,结果没有发现国有股权与公司税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郑红霞、 韩梅芳(2008)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取2002 2005年的上市公司数据, 从股权结构的角度,分析比较了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在税收筹划行为选择上的差异, 揭示不同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税收筹划的非税成本的影响, 进而对上市公司税收筹划行为选择的影响。吴联生(2009)发现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越高,企业所得税负担越重,非税收优惠公司的国有股权正向税负效应显著高于税收优惠公司。而曹书军等(2009)发现在非税收优惠区域,央企所得税负担较低,地方国企与非国企所得税负担较高,且两者差异不大。刘行、李小荣(2012)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实际所得税率明显高于民营上市公司。相比非国有企业和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肩负着更沉重的税收负担。徐涛和张翌(2013)通过分析365家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发现其回归结果表明,政府控制对企业实际所得税率是有影响的不能得到明确证明,即不能确定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所得税率与非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率的关系。由此可见,政府控制究竟对企业税负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检验的问题。
二、关于企业税收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将流转税作为新的税负指标的原因
我国现有企业税负研究大多沿袭西方税负研究文献,将研究重心置于所得税税负研究。然而,企业税负研究应当涵盖包含企业流转税的所有税费。对中美政府财政收入的构成做对比后发现。美国税制与我国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美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个人交纳的税种: 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企业交纳的税种主要是企业所得税,相对次要; 而我国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于企业交纳的税费,且流转税为其主要部分。
世界银行(2006)对我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我国各地区企业流转税税负明显高于所得税税负。差异最小的是东南地区,企业增值税税负是所得税税负的3. 5倍,差异最高的西北地区企业增值税税负是所得税税负的8. 2倍。由此在考察我国企业税负时仅考虑企业所得税税负是不恰当的,应当将企业交纳的流转税等税负纳入考虑范围。
(二)税收竞争与税收攫取
1.税收竞争
分税制明确了中央和地方税收的分享份额,并且制定了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制度,促使地方政府通过种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流动资本促进辖区经济发展,从而获得较多的税收剩余。地方政府“税收竞争”主要通过税收优惠和宽松的税收征管来进行。我国目前税制中税收优惠方式主要有税率优惠、税额优惠和税基优惠三种类型,其中以税率优惠和税额优惠最为常见。税率优惠主要有区域优惠和产业优惠两类,而企业能否进驻税收优惠区域,是否属于税收优惠产业以及适用何种优惠税率等,都需要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和认定,因而地方政府在企业是否能享有税率优惠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税额优惠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2002 年后中央政府虽然禁止地方政府擅自给予企业“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的行为,但现实中许多地方政府仍然采用返还税收的方式给予了企业大量税收优惠,并且涉及的税种不仅包括企业所得税,同时也涉及增值税、营业税等流转税税种。除了税收优惠,地方政府还可能会通过放松税收征管来进行税收竞争。我国税收征管体系中地税部门实行地方政府与上级税务部门双重领导方式,其领导任命主要由地方政府决定,人员工资以及办公经费也主要来自地方财政,无疑地方政府可根据需要对其征管工作施加影响。国税部门名义上只受上级国税部门“垂直领导”,但由于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税收司法体系,其征管工作只有得到地方司法机关的大力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