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20191230190228]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影响,防范措施
目 录
1 引言 1
2 资产减值的含义及发展 1
2.1 资产减值的内涵 1
2.2 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 2
3 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及特点 2
3.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
3.2 盈余管理的动机 2
3.3 盈余管理的特点 5
4 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6
4.1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 6
4.2 资产减值准则给盈余管理留下的空间 9
4.3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11
5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 15
5.1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15
5.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5
5.3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5
5.4 加强监管力度 15
5.5 强化减值信息披露制度 16
5.6 完善企业绩效考评制度 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近年来,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根据研究的结果和经验我们知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的会计数据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1]。由此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应该是企业在有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自由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自身的利益。所以说,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甚至可以对经理人起到激励的作用等。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恶意操纵利润,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制度法规及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企业利用盈余管理进行非法操作的案例屡见不鲜,其中最常见最主要最受企业管理者青睐的手段就是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一方面有利于真实反应企业的资产状况,但另一方面,由于其存在较强的主观性,而企业管理当局恰好利用这一点,进行非法盈余管理。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一步加强规范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计量和转回,对防范企业非法盈余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留下了盈余空间。 本文主要对新旧资产减值准则进行对比,从而来分析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主要影响。
2 资产减值的含义及发展
2.1 资产减值的内涵
如果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那么我们就说这项资产发生了减值。资产的账面价值比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高出的部分就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相应的要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这里所说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就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或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来判断和确定资产减值[2];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3]。
2.2 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
我国的资产减值的研究及运用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包括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第二阶段是在1999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中,将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起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的四项准备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第四阶段是2006年我国首次将资产减值纳入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规范了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我国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
3 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及特点
3.1 盈余管理的概念
会计理论界的学者对盈余管理这个课题的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他们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众说纷纭,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来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个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事实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 过程,以此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定义的研究是在学习、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以及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情况,从我国特有的视角对盈余管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根据研究分析,我国的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比较倾向于: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或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漏洞,对会计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使报告盈余达到其期望的水平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3.2 盈余管理的动机
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西方著名的实证会计学家Watts和Zimmerman曾提出过经典的三大假设,报酬契约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4]。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三大假设发展而来。我国学者针对我国企业所处政治经济环境的特殊性,经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盈余管理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获取权益筹资动机
获取权益筹资动机主要针对上市公司。从某种程度上,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最直接的动机就是筹资。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首次发行股票,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公司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对财务进行包装,表面上合法合规“骗”取上市资格;另外在上市公司配股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且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要高于6%,而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5]。为了能够成功配股,公司便利用盈余管理增加利润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
3.2.2 避免“特殊处理”或“摘牌”动机
众所周知,我国的证券市场,实行“特别处理”和“摘牌”制度,时刻给上市公司敲响警钟,形成巨大的压力。按照我国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者当年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出现异常财务状况时,就会遭到“ST”处理,被实行特殊的股票制度;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将会遭到股票暂停上市的处理,在规定期间未能扭亏的则会被“摘牌退市”[6]。一旦被特殊处理或终止上市,公司的股价降低,筹资困难,影响当地政府业绩,丧失宝贵壳资源,公司的声誉大受影响,对未来的经营发展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保住公司的利益,在实际经营业绩不佳的状况下,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监局的管制,公司在亏损年度或其前后年度一般都会进行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这些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调整或控制应计利润项目来达到的。
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资产减值准备,盈余管理,影响,防范措施
目 录
1 引言 1
2 资产减值的含义及发展 1
2.1 资产减值的内涵 1
2.2 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 2
3 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及特点 2
3.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
3.2 盈余管理的动机 2
3.3 盈余管理的特点 5
4 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6
4.1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 6
4.2 资产减值准则给盈余管理留下的空间 9
4.3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案例分析 11
5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 15
5.1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15
5.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5
5.3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5
5.4 加强监管力度 15
5.5 强化减值信息披露制度 16
5.6 完善企业绩效考评制度 16
结论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近年来,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广泛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根据研究的结果和经验我们知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的会计数据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1]。由此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应该是企业在有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自由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自身的利益。所以说,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甚至可以对经理人起到激励的作用等。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旦超过合理的限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恶意操纵利润,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关制度法规及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企业利用盈余管理进行非法操作的案例屡见不鲜,其中最常见最主要最受企业管理者青睐的手段就是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一方面有利于真实反应企业的资产状况,但另一方面,由于其存在较强的主观性,而企业管理当局恰好利用这一点,进行非法盈余管理。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一步加强规范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计量和转回,对防范企业非法盈余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留下了盈余空间。 本文主要对新旧资产减值准则进行对比,从而来分析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主要影响。
2 资产减值的含义及发展
2.1 资产减值的内涵
如果一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那么我们就说这项资产发生了减值。资产的账面价值比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高出的部分就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相应的要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这里所说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就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或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来判断和确定资产减值[2];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资产成本扣减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3]。
2.2 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
我国的资产减值的研究及运用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四项准备”,包括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第二阶段是在1999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中,将四项减值准备的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股份有限公司。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起在股份有限公司中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把“四项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增加的四项准备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第四阶段是2006年我国首次将资产减值纳入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规范了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我国资产减值的相关规定。
3 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及特点
3.1 盈余管理的概念
会计理论界的学者对盈余管理这个课题的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他们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众说纷纭,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来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
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定义的研究是在学习、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以及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情况,从我国特有的视角对盈余管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根据研究分析,我国的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比较倾向于: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或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漏洞,对会计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使报告盈余达到其期望的水平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3.2 盈余管理的动机
关于盈余管理的动机,西方著名的实证会计学家Watts和Zimmerman曾提出过经典的三大假设,报酬契约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4]。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三大假设发展而来。我国学者针对我国企业所处政治经济环境的特殊性,经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盈余管理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 获取权益筹资动机
获取权益筹资动机主要针对上市公司。从某种程度上,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最直接的动机就是筹资。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首次发行股票,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公司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对财务进行包装,表面上合法合规“骗”取上市资格;另外在上市公司配股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10%,且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要高于6%,而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5]。为了能够成功配股,公司便利用盈余管理增加利润来调整净资产收益率。
3.2.2 避免“特殊处理”或“摘牌”动机
众所周知,我国的证券市场,实行“特别处理”和“摘牌”制度,时刻给上市公司敲响警钟,形成巨大的压力。按照我国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者当年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出现异常财务状况时,就会遭到“ST”处理,被实行特殊的股票制度;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将会遭到股票暂停上市的处理,在规定期间未能扭亏的则会被“摘牌退市”[6]。一旦被特殊处理或终止上市,公司的股价降低,筹资困难,影响当地政府业绩,丧失宝贵壳资源,公司的声誉大受影响,对未来的经营发展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保住公司的利益,在实际经营业绩不佳的状况下,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监局的管制,公司在亏损年度或其前后年度一般都会进行相应的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这些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调整或控制应计利润项目来达到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