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20200112193703]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股权激励;盈余管理;管理层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管理层的定义、范围 1
1.2.1管理层的定义 1
1.2.2管理层的范围 2
1.3股权激励定义、模式及理论基础 2
1.3.1股权激励的定义 2
1.3.2股权激励的模式 2
1.3.3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2
1.4盈余管理概念、手段及动机 3
1.4.1盈余管理的概念 3
1.4.2盈余管理的手段 3
1.4.3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4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6
2.1国外研究综述 6
2.2国内研究综述 7
第3章 实证检验设计 9
3.1研究假设 9
3.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10
3.3研究变量选取及回归模型 10
3.3.1被解释变量 10
3.3.2解释变量 11
3.3.3控制变量 12
3.3.4回归模型 12
第4章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13
4.1描述性统计 13
4.2相关性分析 14
4.3多元回归分析 15
第5章 实证结论及建议 17
5.1实证结论 17
5.2建议 17
参考文献 19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意义
1.1.1研究背景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制企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两权分离虽然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但委托代理问题也由此产生。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迅速发展和完善,股权激励被视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并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自2006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通过分析该类公司董事、高管的薪酬,我们发现股权激励措施使管理层获得了高额收益,最典型的例子即京东,根据其2014年年报显示,刘强东一人的股权激励规模达36.7亿元,如此庞大的股权激励费用也造成了京东的巨额亏损。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性激励措施,能够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达到降低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但我国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往往会对业绩指标设置一定的要求,那么管理层是否会为了将来顺利行权增加个人收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呢?大量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是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造假、欺诈的原因之一,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将系统地探索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期推进股权激励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建议。
1.1.2研究意义
本文在梳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以我国2011年至2013年间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两者间的关系,不仅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而且对于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上市公司约束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力证据。
1.2管理层的定义、范围
1.2.1管理层的定义
管理层是指对单位经营活动负有管理职责的人员或组织,其行为受到治理层的监督。管理层掌握着公司的运营状况、财务信息,负责编制财务报告,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只能通过管理层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公司,管理层的特殊身份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创造了条件。
1.2.2管理层的范围
本文借鉴《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对管理层的界定,其范围涵盖以下职位: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1.3股权激励定义、模式及理论基础
1.3.1股权激励的定义
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以公司的股票为载体,对管理层等其他人员进行的一种长期性激励。其实质是使管理层转换为股东身份,将其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地绑定在一起,进而促使管理层为实现企业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1.3.2股权激励的模式
股权激励的模式很多,主要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等,而在我国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模式被广泛采用。
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给予被激励对象在一定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单项权利。股票期权类似于看涨期权,被激励对象可以根据行权价与股价的高低,决定是否行权,风险被锁定。
限制性股票是指公司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后,以较低的价格或者无偿授予被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股票,但只有当被激励对象达到限定条款或者完成财务指标时才可将该股票抛售并从中获利,并且若激励对象在限定期间内辞职,该股票也会被公司回购或收回。
股票增值权是指被激励对象根据合约获取股票增值部分收益的权利,这种收益来源于净资产的增值或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股价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如果被激励对象通过努力使公司的股价或业绩上升,则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得收益。
1.3.3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股权激励的主要理论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信息不对称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问题伴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但委托人与代理人存在着目标利益不一致、风险不对等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了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人往往会制定激励机制或契约条款,适当将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绩效挂钩,促使管理当局将目光放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上来。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及其知识,但由于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要想留住人才,调动、激发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则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股权激励机制应运而生。
(3)信息不对称理论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管理当局对公司状况了如指掌,委托人股东却只能通过管理层发布的信息来了解公司运营状况,然而由双方利益不一致,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选择性披露信息,为了减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股东需建立激励机制,使管理层利益与其利益趋于一致,实现共赢。
1.4盈余管理概念、手段及动机
1.4.1盈余管理的概念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目前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和凯瑟琳的观点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斯考特(William R. Scott,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反GAPP的前提下,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凯瑟琳(Katherine. Sc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在对外披露财务报告时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行为。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股权激励;盈余管理;管理层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管理层的定义、范围 1
1.2.1管理层的定义 1
1.2.2管理层的范围 2
1.3股权激励定义、模式及理论基础 2
1.3.1股权激励的定义 2
1.3.2股权激励的模式 2
1.3.3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2
1.4盈余管理概念、手段及动机 3
1.4.1盈余管理的概念 3
1.4.2盈余管理的手段 3
1.4.3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4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6
2.1国外研究综述 6
2.2国内研究综述 7
第3章 实证检验设计 9
3.1研究假设 9
3.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10
3.3研究变量选取及回归模型 10
3.3.1被解释变量 10
3.3.2解释变量 11
3.3.3控制变量 12
3.3.4回归模型 12
第4章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13
4.1描述性统计 13
4.2相关性分析 14
4.3多元回归分析 15
第5章 实证结论及建议 17
5.1实证结论 17
5.2建议 17
参考文献 19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意义
1.1.1研究背景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制企业的主要特点之一,两权分离虽然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但委托代理问题也由此产生。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迅速发展和完善,股权激励被视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并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自2006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通过分析该类公司董事、高管的薪酬,我们发现股权激励措施使管理层获得了高额收益,最典型的例子即京东,根据其2014年年报显示,刘强东一人的股权激励规模达36.7亿元,如此庞大的股权激励费用也造成了京东的巨额亏损。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性激励措施,能够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达到降低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目的。但我国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往往会对业绩指标设置一定的要求,那么管理层是否会为了将来顺利行权增加个人收益而进行盈余管理呢?大量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是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造假、欺诈的原因之一,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本文将系统地探索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期推进股权激励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建议。
1.1.2研究意义
本文在梳理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以我国2011年至2013年间实施股权激励的样本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两者间的关系,不仅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而且对于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上市公司约束盈余管理提供了有力证据。
1.2管理层的定义、范围
1.2.1管理层的定义
管理层是指对单位经营活动负有管理职责的人员或组织,其行为受到治理层的监督。管理层掌握着公司的运营状况、财务信息,负责编制财务报告,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只能通过管理层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公司,管理层的特殊身份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创造了条件。
1.2.2管理层的范围
本文借鉴《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对管理层的界定,其范围涵盖以下职位: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1.3股权激励定义、模式及理论基础
1.3.1股权激励的定义
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为了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以公司的股票为载体,对管理层等其他人员进行的一种长期性激励。其实质是使管理层转换为股东身份,将其利益与股东利益紧密地绑定在一起,进而促使管理层为实现企业或者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1.3.2股权激励的模式
股权激励的模式很多,主要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等,而在我国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模式被广泛采用。
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给予被激励对象在一定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单项权利。股票期权类似于看涨期权,被激励对象可以根据行权价与股价的高低,决定是否行权,风险被锁定。
限制性股票是指公司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后,以较低的价格或者无偿授予被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股票,但只有当被激励对象达到限定条款或者完成财务指标时才可将该股票抛售并从中获利,并且若激励对象在限定期间内辞职,该股票也会被公司回购或收回。
股票增值权是指被激励对象根据合约获取股票增值部分收益的权利,这种收益来源于净资产的增值或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股价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如果被激励对象通过努力使公司的股价或业绩上升,则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得收益。
1.3.3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股权激励的主要理论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信息不对称理论。
(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问题伴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但委托人与代理人存在着目标利益不一致、风险不对等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了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人往往会制定激励机制或契约条款,适当将管理层薪酬与企业绩效挂钩,促使管理当局将目光放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上来。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及其知识,但由于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要想留住人才,调动、激发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则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股权激励机制应运而生。
(3)信息不对称理论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管理当局对公司状况了如指掌,委托人股东却只能通过管理层发布的信息来了解公司运营状况,然而由双方利益不一致,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选择性披露信息,为了减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股东需建立激励机制,使管理层利益与其利益趋于一致,实现共赢。
1.4盈余管理概念、手段及动机
1.4.1盈余管理的概念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目前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和凯瑟琳的观点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斯考特(William R. Scott,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反GAPP的前提下,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进而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凯瑟琳(Katherine. Sc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层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在对外披露财务报告时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行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