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企业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20200112193654]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高管薪酬激励;股权激励;盈余管理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1.2高管薪酬激励概述 1
1.3盈余管理概述 2
第2章 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5
2.1国外研究现状 5
2.2国内研究现状 5
第3章 研究设计 7
3.1样本选择 7
3.2变量设计 7
3.3研究假设 9
3.4研究模型 9
第4章 实证研究 11
4.1描述性统计 11
4.2相关性分析 11
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2
第5章 政策建议 15
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7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的完善和规范运行是保持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有效的资本市场离不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外界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愈加关注,特别是会计盈余相关方面的信息。20世纪末以来,爆发的一系列会计丑闻使得公众对公司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质疑,给盈余管理、高管报酬激励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极大挑战。
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委托-代理关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管薪酬激励对于解决这种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公司的业绩,高管薪酬激励大多与公司绩效相挂钩。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层有着内部人优势,企业所有者无法直接监控企业的日常运营状况。管理层为达到企业所有者的期望函数,往往会通过选取会计估计、会计政策或构建真实的交易活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些行为会损害公司价值。股权激励计划把公司管理层由原来的公司经营者的身份转变为公司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让管理层目标与股东目标相契合,避免不必要的代理成本。但是目前,国内的企业股权激励水平低,股权激励政策还有待完善。所以,考察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对减少高管盈余管理活动,向社会传递最真实的会计信息,促使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2高管薪酬激励概述
1.2.1高管人员定义
高管人员,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简称,主要指制定组织目标,在公司管理运营中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员。高管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来说,广义的高管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总会计师、总工程师以及总经济师等人员,而狭义的高管则仅指公司的总经理。本文的上市公司高管定义属于广义的定义,即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总会计师等。
1.2.2高管薪酬激励
报酬是公司员工为公司提供服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狭义的报酬是指企业给予员工的货币报酬,广义的报酬还包括公司提供的非货币形式的福利,比如晋升的机会、带薪休假等。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从基本工资、奖金和分红的薪酬模式向工资、年度奖励和股权激励的薪酬模式转变,股权激励政策是一种中长期激励机制,它与公司的绩效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可以改善高管以年度经营目标为准则的短期行为。
本文将高管薪酬激励分为高管短期薪酬激励和长期股权激励并加以概述,考虑到中国目前上市公司现状,当上市公司高管有兼任情况时,其所持股份和年薪不重复计算。高管薪酬契约是解决现代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工具,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通过支付一定的报酬给职业经理人,任命经理人经营公司。短期薪酬激励包括公司给予高管人员的基础工资、奖金和津贴,短期薪酬激励是按照高管能否正常完成公司日常的运营事务为标准发放的。但是,由于高管具有内部人的优势,在同等情况下,以年度经营成果为考核标准会使高管在企业利益和自身利益相冲突时,更倾向于自身的利益获得,从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损害企业价值。股权激励政策是股东给予高管参与公司剩余收益的激励政策,它很好的把高管从经营者的身份变成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高管为着自身利益的考量,会尽可能从企业长期利益出发进行经营决策。
1.3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长期以来它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节将从定义、动机、工具及计量方法四个方面对盈余管理进行概述。
1.3.1盈余管理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以下是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反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利用自身判断来变更财务报告,目的是让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产生误解,改变他们的决策,或者对那些基于报告数据的契约产生影响。(Healy & Wahlen,1999)
(2)盈余管理可以被看成是管理者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而采取的选择性行为,力图在薪酬契约和监管成本中寻找到最佳契合点。从有效契约观的角度看,盈余管理给管理者提供了可以有效地维护自身和公司利益的机会,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WilliamR&Scott,2000)
(3)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选择会计方法或者构建真实交易事项来改变财务报告的结果,让他们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误解或影响那些基于财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魏明海,2000)
(4)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会计方法或通过实际经营决策改变公司财务报告数据,使各年度的利润达到企业管理者的期望。(宁亚平,2004)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构建真实交易的手段来调整会计损益,使会计报告中的损益达到企业管理层所需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水平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往往会损害企业价值和股东的利益。
1.3.2盈余管理的动机
借鉴以前学者的研究,本文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分为三类,分别是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即管理层通过盈余操纵改变公司会计信息,影响公司股票发行价格和交易价格,从而影响相关交易。具体包括:股权筹资动机、收购合并动机和信息传递动机。
(2)契约动机。契约动机中的契约主要包括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当公司所有者利用会计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监督时就会导致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
(3)政治成本动机。即企业管理层为达到公司上市、筹资避税等目的时,针对证券监管、行业监管和目标国家或地区相关政策法规等进行盈余操纵。
1.3.3盈余管理的工具
企业利用各种工具进行盈余管理,目的是达到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或利润平滑,通过利润操纵改变会计信息,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或者影响基于财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构建真实的经济交易事项。
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面,企业管理层通常利用资产评估增值、坏账处理方法和计提折旧等进行盈余管理。Welch和Wong(1998)发现公司IPO当年,高管会通过减少资产折旧和坏账准备来提高会计盈余;陆建桥(1999)研究发现会计业务中的应收应付业务等日常营运业务容易被高管操控;戴德明等(2006)发现高管会通过税款递延调整会计损益;刘睿智(2009)发现高管在通过选择会计方法会显著增加自身收益时,有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