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分析

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分析[20200112193137]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费用;上市公司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1 国外文献 3
1.3.2 国内文献 8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0
第2章 研究样本和模型构建 11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1
2.2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1
2.3 研究变量的选取 12
2.4 对样本数据的处理 13
2.5 实证模型的建立 14
第3章 实证分析 15
3.1 描述性统计 15
3.2 相关性分析 16
3.3多元回归分析 18
第4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21
4.1结论 21
4.2 政策建议 21
4.3 展望 22
参考文献 23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2011年9月27日,万福生科(湖南)农业开发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为万福生科)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12年9月14日,也就是在该公司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福生科便发布公告称因涉嫌违反相关证券法律法规而被证监会湖南监管局立案调查。9月18日,万福生科发布公告称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其股票从第二天开始停牌。10月25日,万福生科发布《关于重要信息披露的补充和2012年中报更正的公告》,承认其在2012年半年度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净利润4 023.16万元,进而使得公司2012年上半年利润总额由盈利2 874.01万元变为亏损1 117.37万元,减少了138.88%,此外还未披露公司上半年停产事项。2013年3月2日,万福生科发布自查公告,承认财务造假。至此,万福生科成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美国安然和世界通讯这两例最经典的财务造假案件。安然事件爆发后,为了重拾美国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又称《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案》(下称“萨班斯法案”,即SOX法案)。其中最核心的404条款中规定:在美国上市的企业,要建立非常细化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对重大缺陷都要予以披露。至此,美国的上市公司终于开始正视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据调查,自从通过萨班斯法案以后,美国大型公司仅在第一年建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的平均成本就高达430万美元。另一方面,萨班斯法案要求实施财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发表审计意见,并出具审计报告。萨班斯法案加强了上市公司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责任,但同时,其高额的执行成本也另其受到了许多争议。其中,审计成本更是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Eldrige and kealey曾经对在财富榜上前1000家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其审计费用。发现由于萨班斯法案对审计的要求提高,导致2004年的平均审计费用比2003年增加了230万美元。虽然在此之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于2007年7月颁布了第五号审计准则,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审计程序并降低审计成本,但是,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依然处在高水平。
为了顺应国际上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监管变革趋势,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6月发布了《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4月发布了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我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最终建立。根据《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执行该规范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应当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应当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自从萨班斯法案出台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审计费用就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焦点事项。那么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审计费用有没有关系,或者有怎样的关系呢?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将对审计费用产生何种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方面,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的研究多为规范性研究,只有较少部分的实证研究。而且在对于审计费用的研究初期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方向都是宽泛地选择一些变量直接研究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而对于某个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却很少。而后来,学者们意识到对于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而言即使再用不一样的样本得出一样的结论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此,应当深入某一因素对审计费用的研究。本文采取实证性的研究方式,研究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文献。另一方面,本文通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费用影响的实证研究,深入地探索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审计费用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探讨,让上市公司加强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而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为有关的政府监督部门的监管机制和法律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本论文的研究对上市公司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以及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提供了指导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
Simunic[1] 曾对审计费用进行过经验研究,他利用以下的模型对审计费用进行研究:
(1.1)
在等式 (1.1)中,E(C)代表了审计成本,cq代表了审计服务的资源消耗,E(d)代表了注册会计师在未来可能必须承担的有审计报告带来的结果,E(θ)代表了预计发生的未来损失的可能性。
然后,Simunic 在模型中放入了相关的替代变量并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资产的规模是影响审计费用最重要的因素,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子公司的数量、资产负债率、前两年的收益或亏损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的类型。Sumucic作为研究审计定价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审计定价模型也会后来学者研究审计费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学者在后来都在Simunic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审计定价。例如:通过研究英国的审计市场,Taylor[2]和Baker发现子公司的规模和数量在0.01的水平上对审计费用有显著影响,并且他建 立的模型实现了79%的解释度;Francis[3]运用修订后的Simunic模型对澳大利亚的审计市场进行研究同样得出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和资产的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Anderson[4]将更多的变量和澳大利亚审计市场的检查运用到该审计费用模型中。结果显示,审计费用和公司运营活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另外,当代的学者也研究了许多影响审计费用的特别的因素。Abbott、Parker和Peters[5]研究了政府监督现状和内部审计功能对审计报告费用的影响以及通过外包审计和通过内部审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的关系。通过对2000-2005年在美国的大量的被审计单位为样本进行研究,Choi,Kim,和Zang[6]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办公地点的大小与审计费用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ung,Gul,和Krishnan[7]研究了美国在萨班斯法案前后时期的城市级别的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经济规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Gotti ,Han, Higgs 和 Kang[8]还研究了管理层持股和报表分析是否会对审计费用产生影响。作者发现管理层持有的股东权益和分析师的分析跟审计费用呈现负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数据和经济上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Kim,Liu和Zheng[9]研究了国际财务报表准则的实施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强制实行国际财务报表准则会提高审计费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6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