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比较
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比较[20200428201252]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并对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美国和法国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的葡萄酒产业总体上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趋势,市场发展前景较好,实物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是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指数比较低,和美、法两国相比较我国葡萄酒业竞争力比较差。研究结果总体上显示出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在国内市场上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国外市场的拓展方面缺乏优势。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葡萄酒;国际竞争力;波特-邓宁模型;附加显性竞争优势指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1
(二)文献回顾2
1.葡萄酒产业的竞争格局与制约因素2
2.影响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因素3
3.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4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4
(一)理论基础4
1.“国家钻石”模型4
2.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4
(二)研究方法5
三、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5
(一)数据来源5
(二)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5
1.中国葡萄酒产量、产值、利润总额和销售收入5
2.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6
3. 政策和科技发展的情况8
四、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8
(一)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构成8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进出口情况8
1.中国葡萄酒进出口情况8
2.世界葡萄酒主产国葡萄酒进出口情况9
(三)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9
1.世界主要葡萄酒消费国和生产国9
2.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10
(四)中国葡萄酒产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11
五、中美、中法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12
(一)中美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对比12
1.美国葡萄酒产业贸易竞争指数12
2.中美葡萄酒产业ARCA指数12
(二)中法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对比13
1.法国葡萄酒产业贸易竞争指数13
2.中法葡萄酒产业ARCA指数13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14
(一)本文结论14
1.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状况14
2.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14
(二)政策建议15
1.积极参与国际竞争15
2.增进交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5
3.制定适合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政策15
4.适当增加出口,关注世界市场动态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6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比较
引言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2012年7月份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发布了《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该行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要求增加葡萄酒产量,年均增长达到15%,相比于2010年增长一倍;增加销售收入额,比2010年增加85%左右。我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近几年,无论是从产品品牌、企业、市场、还是从国民消费能力上来看,中国进口葡萄酒都有较明显的进步,截至2013年中国已由排名全球葡萄酒消费大国第六位,跃升到五大消费国之一。中国葡萄酒市场面临进口葡萄酒冲击比较大,2013年,瓶装的葡萄酒进口约达到2.88亿升,相比2012年约增长了5.47%。2014年3月24日,中国相关部门决定取消对欧洲进口葡萄酒开展的双反调查。这说明进口葡萄酒将更加激烈的挤占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冲击。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国产葡萄酒应该不断挖掘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潜力,满足消费者的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品质、品牌的影响力,借鉴进口葡萄酒的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增强国际竞争力。
本文选取了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葡萄酒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亏损企业所占比重、人均收入和葡萄酒政策科技发展情况等对我国葡萄酒产业进行描述,利用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对本国和国外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1、葡萄酒产业的竞争格局与制约因素
(1)竞争格局
叶迎(2009)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葡萄酒的生产、销售和进出口贸易的集中程度都比较高。葡萄酒产品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从葡萄酒生产来看,法国、西班牙和的年产量占世界总生产量的50%左右,中国占据第7位的位置;从葡萄酒消费来看,法国、意大利和美国每年的平均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由于中国人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中国成为世界第5大消费国,并且消费水平仍然展示出强劲的上升趋势;与生产和消费相比,贸易的集中程度更高。世界葡萄酒进出口贸易的核心仍在欧洲,葡萄酒的出口国主要有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进口国主要集中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世界四个葡萄酒出口大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高达70%。而在1997到2007年间四国的出口比例有所下降,这说明世界葡萄酒的贸易格局在发生变化,这源于阿根廷、智利、美国和南非等国家的出口的增长。而中国在世界上市场上的贸易地位与我国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则差距较大,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的情况。
(2)制约因素
在品牌方面,张梦冰(2011)认为进口葡萄酒的品牌很多,中国市场上遍布着大量来自新世界的葡萄酒,虽然如此人们所知悉的品牌除了拉菲、卡斯特等少数旧世界国家的葡萄酒品牌外就没有其他了,我国市场上几乎没有占据市场主体地位的领导品牌。葡萄酒品牌是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该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葡萄酒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唐文龙(2012)认为我国国内东西部葡萄种植发展不平衡,西部的比较好的产品不是市场上的强势品牌,这一现象反映出产品竞争能力与营销能力的不协调。此外有些品牌虽具有强大的营销能力,但和新产品的设计不适应,这就显示出了营销和品牌之间的失衡。同时行业品牌之间的一味模仿造成了假冒伪劣现象的出现。企业竞争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但是在整体上都做得比较突的葡萄酒品牌少之又少。
在市场方面,张梦冰(2011)也提出了当前葡萄酒市场规则比较混乱,市场上的葡萄酒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对葡萄酒鉴别能力不高导致下流品牌葡萄酒被作为顶级葡萄酒来消费,价格高低与产品质量不符。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的局面势必会给葡萄酒市场带来严重的后果。王博文,杨和财,刘震(2010)认为我国葡萄酒产品质量、工艺水平高低不齐,市场比较混乱,短期行为比较频繁,葡萄酒产业问题在不断地滋生,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这些行为和问题突出显示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理性和不规范。
在产业化体系与产业经济研究方面,王海波,王宝亮等(2010)认为我国葡萄生产与世界葡萄生产大国相比差距较大,生产中缺乏标准和统一规范的操作。我国葡萄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投入少,品牌意识差,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联系不紧密,这与我国比较大的市场规模矛盾突出,从而削弱了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国外葡萄酒产业针对产品的销售研究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了以市场为基本的导向,他们在正常情况下都能够精确及时地了解世界市场信息和主要贸易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及时准确的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我国葡萄生产以独立经营最多,营销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企业缺乏经济实力的支撑,缺乏人才和系统规范的管理,对国际市场变化趋势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王宾宾(2008)认为产业集中度是反映产业结构和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该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利润和进入贸易壁垒的状况。我国葡萄酒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张裕、中粮酒业等中国排名比较靠前的企业生产规模较大,但是,其他葡萄酒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因此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竞争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在国际经济环境方面,李景霞(2007)认为世界上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化趋势直接威胁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最近几年,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快食品安全立法,技术壁垒向宏观和法律方向发展为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创造了更多的障碍。我国农产品经常遭受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等带来的贸易争端,贸易争端的增多势必会为我国葡萄酒出口产生恶劣的影响。贾杉(2012)认为国际市场上不良的环境气候和经济危机都会对葡萄酒产业产生负面影响。2010年中国葡萄酒产量下降了4%,这是自2007年以来持续四年减产。从出口国来看,欧洲国家葡萄酒消费过度收缩,葡萄大量种植导致葡萄酒产量过多。欧盟自欧共体时期就出台共同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进行大量的投入,生产者也因收到补贴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进而提升了葡萄酒国际竞争力。从进口国来看,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设有很高的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巴西为限制进口也采取了保护措施。
2、影响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因素
波特认为某国的某产业是否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取较好的位置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取决于四个关键性的因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则在波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模型,引入了产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并对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美国和法国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的葡萄酒产业总体上呈现出比较好的发展趋势,市场发展前景较好,实物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产品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是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指数比较低,和美、法两国相比较我国葡萄酒业竞争力比较差。研究结果总体上显示出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在国内市场上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国外市场的拓展方面缺乏优势。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葡萄酒;国际竞争力;波特-邓宁模型;附加显性竞争优势指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1
(二)文献回顾2
1.葡萄酒产业的竞争格局与制约因素2
2.影响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因素3
3.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4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4
(一)理论基础4
1.“国家钻石”模型4
2.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4
(二)研究方法5
三、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5
(一)数据来源5
(二)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5
1.中国葡萄酒产量、产值、利润总额和销售收入5
2.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6
3. 政策和科技发展的情况8
四、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分析8
(一)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构成8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进出口情况8
1.中国葡萄酒进出口情况8
2.世界葡萄酒主产国葡萄酒进出口情况9
(三)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9
1.世界主要葡萄酒消费国和生产国9
2.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10
(四)中国葡萄酒产业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11
五、中美、中法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12
(一)中美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对比12
1.美国葡萄酒产业贸易竞争指数12
2.中美葡萄酒产业ARCA指数12
(二)中法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对比13
1.法国葡萄酒产业贸易竞争指数13
2.中法葡萄酒产业ARCA指数13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14
(一)本文结论14
1.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状况14
2.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14
(二)政策建议15
1.积极参与国际竞争15
2.增进交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5
3.制定适合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政策15
4.适当增加出口,关注世界市场动态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6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比较
引言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2012年7月份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发布了《葡萄酒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该行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要求增加葡萄酒产量,年均增长达到15%,相比于2010年增长一倍;增加销售收入额,比2010年增加85%左右。我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近几年,无论是从产品品牌、企业、市场、还是从国民消费能力上来看,中国进口葡萄酒都有较明显的进步,截至2013年中国已由排名全球葡萄酒消费大国第六位,跃升到五大消费国之一。中国葡萄酒市场面临进口葡萄酒冲击比较大,2013年,瓶装的葡萄酒进口约达到2.88亿升,相比2012年约增长了5.47%。2014年3月24日,中国相关部门决定取消对欧洲进口葡萄酒开展的双反调查。这说明进口葡萄酒将更加激烈的挤占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冲击。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国产葡萄酒应该不断挖掘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潜力,满足消费者的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品质、品牌的影响力,借鉴进口葡萄酒的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增强国际竞争力。
本文选取了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葡萄酒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劳动生产率、资本密集度、亏损企业所占比重、人均收入和葡萄酒政策科技发展情况等对我国葡萄酒产业进行描述,利用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对本国和国外葡萄酒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1、葡萄酒产业的竞争格局与制约因素
(1)竞争格局
叶迎(2009)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葡萄酒的生产、销售和进出口贸易的集中程度都比较高。葡萄酒产品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从葡萄酒生产来看,法国、西班牙和的年产量占世界总生产量的50%左右,中国占据第7位的位置;从葡萄酒消费来看,法国、意大利和美国每年的平均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由于中国人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中国成为世界第5大消费国,并且消费水平仍然展示出强劲的上升趋势;与生产和消费相比,贸易的集中程度更高。世界葡萄酒进出口贸易的核心仍在欧洲,葡萄酒的出口国主要有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进口国主要集中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世界四个葡萄酒出口大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澳大利亚在全球市场的市场份额高达70%。而在1997到2007年间四国的出口比例有所下降,这说明世界葡萄酒的贸易格局在发生变化,这源于阿根廷、智利、美国和南非等国家的出口的增长。而中国在世界上市场上的贸易地位与我国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则差距较大,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的情况。
(2)制约因素
在品牌方面,张梦冰(2011)认为进口葡萄酒的品牌很多,中国市场上遍布着大量来自新世界的葡萄酒,虽然如此人们所知悉的品牌除了拉菲、卡斯特等少数旧世界国家的葡萄酒品牌外就没有其他了,我国市场上几乎没有占据市场主体地位的领导品牌。葡萄酒品牌是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该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葡萄酒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唐文龙(2012)认为我国国内东西部葡萄种植发展不平衡,西部的比较好的产品不是市场上的强势品牌,这一现象反映出产品竞争能力与营销能力的不协调。此外有些品牌虽具有强大的营销能力,但和新产品的设计不适应,这就显示出了营销和品牌之间的失衡。同时行业品牌之间的一味模仿造成了假冒伪劣现象的出现。企业竞争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但是在整体上都做得比较突的葡萄酒品牌少之又少。
在市场方面,张梦冰(2011)也提出了当前葡萄酒市场规则比较混乱,市场上的葡萄酒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对葡萄酒鉴别能力不高导致下流品牌葡萄酒被作为顶级葡萄酒来消费,价格高低与产品质量不符。劣质产品充斥市场的局面势必会给葡萄酒市场带来严重的后果。王博文,杨和财,刘震(2010)认为我国葡萄酒产品质量、工艺水平高低不齐,市场比较混乱,短期行为比较频繁,葡萄酒产业问题在不断地滋生,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这些行为和问题突出显示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理性和不规范。
在产业化体系与产业经济研究方面,王海波,王宝亮等(2010)认为我国葡萄生产与世界葡萄生产大国相比差距较大,生产中缺乏标准和统一规范的操作。我国葡萄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投入少,品牌意识差,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联系不紧密,这与我国比较大的市场规模矛盾突出,从而削弱了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另外,国外葡萄酒产业针对产品的销售研究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了以市场为基本的导向,他们在正常情况下都能够精确及时地了解世界市场信息和主要贸易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及时准确的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我国葡萄生产以独立经营最多,营销企业规模较小,大多数企业缺乏经济实力的支撑,缺乏人才和系统规范的管理,对国际市场变化趋势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王宾宾(2008)认为产业集中度是反映产业结构和衡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该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利润和进入贸易壁垒的状况。我国葡萄酒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张裕、中粮酒业等中国排名比较靠前的企业生产规模较大,但是,其他葡萄酒企业不具备足够的生产规模,因此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的竞争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在国际经济环境方面,李景霞(2007)认为世界上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度化趋势直接威胁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最近几年,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快食品安全立法,技术壁垒向宏观和法律方向发展为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创造了更多的障碍。我国农产品经常遭受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等带来的贸易争端,贸易争端的增多势必会为我国葡萄酒出口产生恶劣的影响。贾杉(2012)认为国际市场上不良的环境气候和经济危机都会对葡萄酒产业产生负面影响。2010年中国葡萄酒产量下降了4%,这是自2007年以来持续四年减产。从出口国来看,欧洲国家葡萄酒消费过度收缩,葡萄大量种植导致葡萄酒产量过多。欧盟自欧共体时期就出台共同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进行大量的投入,生产者也因收到补贴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进而提升了葡萄酒国际竞争力。从进口国来看,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设有很高的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巴西为限制进口也采取了保护措施。
2、影响葡萄酒产业竞争力的因素
波特认为某国的某产业是否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取较好的位置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取决于四个关键性的因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行为。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则在波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模型,引入了产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