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普惠金融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普惠金融”概念于2005年被提出来,它是站在整个金融体系的整体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全数有金融需求的人都能同等地得到金融服务,尤其关注那些农村等贫弱区域的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反映了“金融权即人权”,克服现有金融体系的弊端,促进社会整体平衡发展。自提出以来,该理论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同时各国也积极进行了多种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全局上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现状进行模式方面的理论评价,之后从全国不同地区选取14个省和直辖市为代表,利用Sarma 指数法对它们进行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算,并进行各地区之间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未来发展路径的相关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或绪论)1
二、文献综述2
(一)国外相关研究2
(二)国内相关研究2
三、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基础设施及4
(一)金融服务区域的覆盖情况4
(二)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和质量5
(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5
1.支付结算体系的建设 5
2.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5
3.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6
4.其他 6
(四)小结6
四、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测算比较6
1.计算方法及思路6
2.指标维度的设立及权重确定 6
(1)设立原则6
(2)选取具体指标6
(3)各指标权重的确定7
3.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7
4.IFI的计算 8
5.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评价8
五、未来发展路径的建设建议9
1.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规模和升级服务 9
(1)扩大普惠金融覆盖范围9
(2)创新普惠金融服务9
2.健全普惠金融监管政策和法律体系 9
(1)完善普惠金融法律体系9
(2)推行差异化政策9
3.加快信用体系建设9
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10
5.明确政府工作清单 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图1 普惠金融体系框架图3
图2 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指数8
表1指标选取7
表2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7
表3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结果7
中国农村普惠金融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引言
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引擎,能够有效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但金融结构二元化和金融抑制的问题一直且广泛存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平等的现象仍然严重,某些地区的金融空白化。中国当前存在着多种经济二元化结构,城市与乡村、大型企业与小微型企业、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富人与穷人等等的经济二元化结构,这些都必须依赖于发展普惠金融来解决,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成果。
普惠金融的概念起源于金融排斥的存在,并站在了与它相对的立场上,目的就是为了为更多贫弱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从而达到消除金融歧视的效果,“2005 国际小额信贷年”时,联合国提到,在健全的政策、法律和监管体制的下,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即能够覆盖所有层面金融需求者并能够为他们连续不断地提供针对性强的产品和服务的金融体系。同年,焦瑾璞把普惠制金融的概念引进国内,同时指出:普惠金融体系的提出改变了金融服务于富有的传统认识, 让人们意识到庞大的弱势群体有享受同等金融服务的权利,这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一大突破。因此,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有助于我国完善当代金融体系,帮助国内低收入群体提高生活水平、降低贫困程度,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各个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都在不断加大力度探索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直着力构建农村金融网点、山东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完成了当地信用体系的建设等。但国内目前对“普惠金融”还没有一个很正式的确定的定义,并且普惠金融作为新兴的概念,目前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与它相关的研究数量上还是偏少,并且缺乏与实证的结合。本文将以评价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程度为目标,即通过理论研究,又结合数据实证研究,完成更全面的评价,这样能更好地总结之前在普惠金融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同时能够发现在建设中还存在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之后通过经验数据分析,提出一些与我国农村情况相适合的未来发展路径一些对策建议。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不断增多,范围也随之扩大,人们为了进行更复杂多样的金融活动而不断申请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虽然申请越来越快捷,但在一定时期内资金是有限的,这就会导致一部分群体没有办法享受这些资金及服务,特别是那些处在贫困阶层的人群,他们无法获得金融行业发展带来的成果。Kuznets(1955)提出一项假说,其中他表示,在金融发展的初始时期普遍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后期会更加严重,一直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覆盖整个经济发展地区。这个假说符合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经验,但是与发展中国家的早期经济发展历程并不相符。
世界银行扶贫小组(CGAP)曾做过一项调查,对象是一些金融机构,调查的结果揭示了某些金融机构为一些传统商业银行服务忽略的和排挤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但是它们的服务都具有双向目的,既针对低收入群体,又在努力收回成本力争盈利。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一些为贫弱人群提供的金融服务,质量较低,难以达到人们的要求。
《双重目标的金融机构》一书有针对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的阐述,它的作者Christen 等,对世界不少于 3100 个特殊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账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研究,认为很大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需求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普惠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着经营目的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划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一种表明普惠金融机构与福利组织的性质相似,另一种表明普惠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具有可持续特点。 Marguerate S.Robinson 的观点是普惠金融机构应该针对农民和小微型企业的特点来更多地设计产品和服务。外国学者以Mark Schreiner 等为例,他们通过调查分析证实,普惠金融机构在提高农民年收入层次、降低农村贫困程度、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缺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42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