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枝牡丹传说考察

目 录
1 引言 1
2 枯枝牡丹的介绍 2
3 枯枝牡丹传说 3
3.1 武则天和枯枝牡丹的传说 3
3.2 卞将军和枯枝牡丹的传说 3
3.3 卞元亨和枯枝牡丹的传说 4
3.4 杨应广和枯枝牡丹的传说 5
3.5 卞裕龄和枯枝牡丹的传说 6
3.6 施耐庵和枯枝牡丹的传说 7
4 考察枯枝牡丹传说的意义 11
结 论 13
致 谢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据考证,当初牡丹主要分布在我国陕、甘、豫等西北一带的山地,南北朝时始作为观赏花卉。隋炀帝时作为御花园的珍品,“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玉海》)。唐宋时期文化迅速发展,游山玩水、赏月弄花盛极一时,牡丹不仅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花卉,也成了文人墨客争相题咏的对象,被尊为“花中之王”。皮日休赞之为:“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刘禹锡赞之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1]
至北宋末年时,战乱纷起,许多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被毁,名贵的牡丹流失民间。南宋陕西参知政事卞济之,苏州枫桥人,为官清廉,南宋灭亡后隐退故乡枫桥,后来为躲避战乱迁至盐城东溟镇(今便仓镇) ,并携带了洛阳红白两株牡丹栽于花园内。洛阳牡丹本有魏紫、姚黄、正红、孟白四种,而卞济之“植花明志,取其红者,以示报国之心,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 (《卞氏宗谱》 ) ,故而只取红、白两本。红牡丹灿若晨霞,灼灼生辉,白牡丹洁白无暇,清新诱人。元朝末年的时候,卞氏家族后裔、农民起义领袖卞元亨(张士诚部 )将祖上传下来的红、白两本牡丹分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十二株,满植卞氏宗祠东西两坛,题名“花神池”。便仓从此有了牡丹,并逐渐演化为枯枝牡丹。
自此古园生辉,群情鼓舞,牡丹浓妆艳抹,笑展春风。许多名人墨客赋诗盛赞:“炎风灸叶残红去,冰雪摧茎锁玉楼,闻道人间寒已尽,浓妆漫步上枝头"“盛世名园几度来,赏心悦目践衣苔。叶翻露气轻盈舞,花媚春风烂漫开”“芍药牡丹共院栽,两花同体不同胎,牡丹谷雨花先放,芍药花于立夏开”。[2]
枯枝牡丹传说属于民间传说中的地方风物传说,至今仍在民间盛传不衰,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不知名的民间文学家们不断锤炼而成的艺术珍品。“在20世纪初,中国学术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其中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民俗学的兴起。此后我们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实不完全是历史文献中的文化,而是老百姓在生活中传承的文化,如果这种文化被截断的话,那我们文化的失落就极其严重了。”[3]民间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情”。我们突然发现,我们今天已经失去了很多,但最糟糕的可能还不是很多文献是失去,而是在民众生活中传承的活的文化特别容易失去。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枯枝牡丹之类的民间文化,是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核心符号,代表了乡村从历史到现在的某种人文传统。
2 枯枝牡丹的介绍
牡丹花有单瓣、重瓣、千瓣三类,枯枝牡丹属于单瓣类,花大有达二十厘米的,树高有高丈余的,枯枝挺拔,花下绿叶婆娑,花大而艳丽。红的灿若红霞,有如贵妃醉酒,明代诗人冯琦写的好:“数朵红云静不飞,含香含态醉春辉”。白的洁白无瑕,犹如珠莹玉润,也如诗人韦庄所写:“闺中莫如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诗人李思诚更把枯枝牡丹描写的比洛阳牡丹的花王姚黄、花后魏紫还漂亮:“尝闻海上大参家(卞济之官衔),独说枯枝第一花。五百年来传忆叶,洛阳姚魏不须夸。”[4枯枝牡丹还有几个令人称奇的特点:第一,鲜枝梗可以燃烧。第二,阴历平常年开十二瓣,闰年开十三瓣。第三,遇有盛事,可破季节盛开红花,在每年阴历三月花期再度盛开,称为二度开花。据枯枝牡丹园的工作人员介绍,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959年10月国庆十周年,1972年10月恢复中国联合国席位,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盛会期间都曾破季节开放。如遇重大悲哀事件,白花则破季节开,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逝世,是年十月则开白花二朵,与民同哀。第四,冬天破季节开花时没有叶子,更突出枯枝牡丹的形象。大约就是由于枯枝牡丹如此令人称奇,历史上才产生了这许许多多的关于枯枝牡丹的传说。
3 枯枝牡丹传说
盐都县便仓镇位于盐城市正南,是见诸宋史的千年古镇,镇中有奇、特、怪、灵而驰名中外的枯枝牡丹。从宋末到如今,已七百余年,历经朝代兴替,沧桑巨变,经受战火摧残,始终不败,还是那么昌盛,不绝于途。诗云:“乘兴寻芳结伴来,枯枝名卉尽仙胎。东溟花色午年发,一度春风一度开。”[5]大约就是因为枯枝牡丹的不同凡响,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它的传说,这在古典小说《镜花缘》及明、清《盐城县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
3.1 武则天和枯枝牡丹的传说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武则天和枯枝牡丹间就有一个传说。武则天称帝之后,在一个冬日到暖阁去饮酒并赏雪。她见几枝腊梅迎雪盛开,心想一花朝迎天子,未免过于冷清,所以号令群芳圃、上林苑百花齐放,让御花园万紫千红。于是武则天下了一道圣旨:“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的上苑催花实在是“无道之令”,然而她自恃“圣天子百灵相助”、“即使联要挽回造化 ,命他百花齐放,他又焉能违拗?”于是,明知是时序颠倒,明知是于理不顺,甚至明知是违背天条,为了保全区区微末,众花仙子只好且顾眼前,等不得寻到洞主,纷纷前往承旨。御花园开得满园青翠萦目、红紫照人,妆点出一派锦绣乾坤,花花世界。太监一数,花开九十九种,唯独牡丹未开。武则天十分生气,命令太监将牡丹连根拔起,备上碳火,烧炙它枝干,于是牡丹成了枯枝。
武则天的回天手段可惊可畏,众花仙的且顾眼前可悲可叹。而号称花中之王,深得女皇加意浇灌 、百般培养的牡丹仙子,一步来迟,竟被斥为“负恩昧良,莫此为甚”,立刻炮烙加身、刀斧悬颈,要尽绝其种。后来虽经太平公主恳求,也难免炭火烤炙之苦。上官婉儿说:“向来俗传有击鼓催花之说,今主上催花与众不同,纯用火攻,可谓霸王风月了。”[6]牡丹花终于开了,连那炭火炙枯的也都照常开花了。然而武后还是饶不得她,又下一道旨意,将牡丹贬去洛阳。
炮烙牡丹的焦香 (血腥) 味尚未散尽,武则天早又喜笑颜开,与臣下谈盛事、说佳话、论文运、封女史、赏金牌、筑高台、掣签赋诗,大宴群臣。当时,便仓镇隶属淮南节度使文隐管辖,便仓东临黄海,常遭倭寇侵扰,文隐率众抗倭有功。武则天便将四百余株烧枯的牡丹赐于文隐。从此枯枝牡丹就在便仓小镇生长繁衍,相传至今。
关于枯枝牡丹和武则天的传说在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镜花缘》第四回和第五回中有所提及。小说记载:唐代武则天为庆贺登基,责令百花隆冬齐放,唯有牡丹仙子抗旨不尊,引怒武后,遂将宫中二千株牡丹用火灸烤,以成枯枝。《镜花缘》仍有记载述称:“如今世上所传的枯枝牡丹,淮南卞仓(便仓)最多,无论何时,将其枝梗摘下,放入火内,如干柴一般,顿可燃烧。”[7]
3.2 卞将军和枯枝牡丹的传说
刘翔、徐晓帆编写的《牡丹大观》中记载了这个传说。相传北宋末年的时候,金兵入侵中原地区,有位姓卞的将军率领部众途经洛阳,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一眼看过去百草枯黄、千树凋零,一片凄凉荒芜的景象。军情紧急,卞将军急着催促战马踏上征程,无奈这时马鞭却折断了,他便顺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马向东而去。金兵虎狼之势,卞将军一直忙于抵御外敌,几经转战,一天他领率部众来到江苏省盐城的便仓镇。长久的奔波征战,到便仓地区的时候己是人困马乏,亟待休整。卞将军下了战马,环顾四周,将匆忙下权当作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用来号令所有的部队在此安营扎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sgl/80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