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在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中体现形式的研究

摘 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不同程度的积淀着本民族的历史背景,民族心理,地域特征,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渊源,宗教信仰,居住环境,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在舞蹈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圆”这一形态作为一种重要的的文化符号出现,并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方式传递着某种文化内涵,在舞姿造型、动作规律、节奏处理和流动路线上,都与“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外联系。蒙古族和藏族因具有相似的地域性特征,导致两个区域的民族性格和舞蹈文化既有独特性,又有显著的共性。本论文通过对两个民族文化背景的分析比较,并结合以“圆”为美的审美特征,发掘出内在的民族文化意蕴,使更多舞蹈工作者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之所在,让民族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1
二、 “圆”的基本概念与美学思想 3
(一) 基本概念 3
(二) 美学思想 3
三、 “圆”在蒙古族舞蹈和藏族舞蹈中的体现与意义 5
(一) “圆”在舞姿动作中的体现 5
(二) “圆”在舞蹈队形中的变化 6
(三) “圆”在舞蹈中的意义 6
四、 “圆”在蒙古族和藏族舞蹈中的异同 8
(一) 共性之处 8
(二) 个性比较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圆”这一文化符号贯穿于舞蹈文化发展进程的始终,在舞姿体态、动作规律和运动轨迹上,都与“圆”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这种圆曲相照的运动方式,圆融周游的运动轨迹,形成了以“圆”为核心的舞蹈审美特征,从而表达出人民对一种“圆满”生活状态的向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近年来的情况下,高度的信息融合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遗失变异,失去个性等挑战。由于现代文化的快速发展,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已不再流行普及,最“原始”的舞蹈掌握在少数民间舞蹈艺人手中,从而造成原生态民间舞蹈形式逐渐变得匮乏。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许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民间舞工作者已经重回民间,进行重新考察学习,对教材进行革命性的整理与补充。但有些研究角度仍比较单一,不够全面。做好这件事还需要民间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教材得到完整的补充,编创出更多优秀剧目。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由56个民族“百花齐放”促成的,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与鲜明的地域风格特征。蒙古族和藏族因为具有相似的地域特征,促使两个区域的民族性格和艺术特征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显著的共性。本论文以蒙古族和藏族的本民族文化为背景,分析“圆”这一文化符号在这两个民族舞蹈及舞姿中的体现、意义,以求更为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蒙古族和藏族舞蹈的魅力所在。
2.实践意义
本文结合“圆”这一文化符号,对蒙古族和藏族舞蹈文化的比较分析,有助于读者更进一步的了解该民族舞蹈的艺术文化底蕴,体会舞蹈所带来的震撼,并对蒙古族和藏族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有利于民族舞蹈独有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阅读并分析各种相关类型的文献资料,了解蒙古族和藏族舞蹈的文化背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分析梳理,总结整合。
2.视频资料法
查找相关的视频资料,深入寻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蒙古族和藏族舞蹈视频,作为直观的调查资料。
3.归纳总结法
观察法在对所有资料整合并梳理后,开始在逻辑上进行相关资料的归纳与总结,分析出“圆”在蒙古族舞蹈与藏族舞蹈中的不同体现形式。
二、“圆”的基本概念与美学思想
(一)基本概念
从圆的定义出发,当一条线围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360°时,它另一个端点所呈现的运动路径就是一个圆形。圆是曲线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是从中心点到周边任何的一点的距离相等的几何图形。
(二)美学思想
1.“圆”的溯源演变
追根溯源,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圆圈舞”这种形式就已经显露出来。根据人类学家们对现存类人猿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类人猿喜欢围圈起舞。据《续文献通考》中记录:“两只类人猿在嬉戏打滚时,互相在地面上扯拉着,直拉到靠近某一树桩。他们以这个树桩为中心开始绕行时,停止了打滚与嬉戏。其余的类人猿相继出现,并加入绕行,最后整群类人猿排成一路纵队,像行军一样有秩序地围绕着中心运转。继而,动作迅速变化,改变步伐,节奏顿挫,头部配合,整齐划一。所有类人猿对这种很原始的环舞,显得兴致勃勃。”[2]由此可以看出,“圆圈”式的舞蹈队形,可以表现出一种秩序,通过向着圆心的舞动的形式,使人感受到凝聚力量,并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自然和谐的民族文化和性格。
在原始部落时期,原始人类穴居野处,组织散漫,犹如一盘散沙,生活状态极其不安定,因此,群居生活和集体行动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需要有一种力量使他们团结在一起,使它们具有一种凝聚力,集体狩猎,共同战斗,而舞蹈成为产生这种力量的的主要手段。
在原始部落的舞蹈形式中,“圆圈舞”这一舞蹈形式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无意识”的随机组合,更体现着原始部落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当今民族民间舞蹈中,“圆圈舞”的形式依然体现一定的文化涵义。这样的舞蹈形式一直得以流传,至今也分布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和地区的舞蹈之中。
2.“圆”的美的形式
“圆”一直以来就是备受关注的一种文化艺术,并且从一开始就具有其自身的美学价值。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各种圆形的装饰物装饰自己的身体,项圈、手镯、戒指等,不仅仅是因为“圆”的美观性,还有其所蕴含的圆满寓意及形状特征给人的的舒适感。
舞蹈工作者在创编舞蹈作品时,也常以“圆”为中心设计舞蹈动作、设定运动轨迹,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也常以“圆”作为衡量舞蹈动作技术含量和规范性的标准,如旋转、翻身等舞蹈动作。“圆”已经成为舞蹈艺术中普遍的一种形态特征,对于解读和理解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典舞中,“圆、曲、拧、倾”的人体动态,“云手、幌手、翻身、云间转腰”等动作都包含着圆的运动过程,通过改变各种大小不一的圆形运动轨迹,展现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韵律美。在民间舞东北秧歌中,八字划圆动律和手巾花呈平圆运动路线的片花,动作,道具,情感三者相互配合,增强了民间舞的表演空间,体现了东北秧歌“稳、浪、艮”的主体风格,鲜明的呈现了东北人民热情奔放,直率俏皮,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同样,“圆”也贯穿在朝鲜族舞蹈中,朝鲜族舞蹈很多动作呈现出“圆”的形态,手臂、身体、运动路线无一不呈“圆”的形状。无论是静态舞姿还是动态运动轨迹都呈现出完美的轴对称方式。例如朝鲜族舞蹈中的“划圆手”,即是由小臂发力带动手腕到指尖的划立圆动作,给人一种含蓄、稳重、和谐之美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