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_以筷子舞为例
试论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_以筷子舞为例[20200420090739]
摘 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草原文化;蒙古族舞蹈;筷子舞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生活我国遥远的北方草原地区,那里有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草原文化,流传至今。草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依靠游牧狩猎为生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塑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以及勇敢坚毅、桀骜不驯的性格。蒙古族人民崇尚图腾,喜着繁复的服饰,使得他们的舞蹈体态和风格动律十分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筷子舞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舞蹈,以此为例探索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蒙古族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推动民族舞蹈的传承工作。本文以筷子舞为例,探究和分析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对促进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Mongolia evolv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the prairie of North China has a vast,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and rich prairie culture. Grassland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long-term nomadic hunting life, acquired the prairie people powerful physique and rebellious, ahead of the character. Their intricate costumes and the totem of worship cast a unique body of Mongolia dance and style of movement of the law. Chopsticks dance is Mongolia traditional dance,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study of Mongolia history and ethnic dance heritage. This paper with the chopsticks dance, for example, standing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grassland cultur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grassland culture of Mongolian dance,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dance culture, with positiv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Grassland culture; Mongolia dance; Chopsticks dance
目录
前言 1
一、蒙古族舞蹈与草原文化的关系 1
(一)蒙古舞典型风格与草原地域文化的关系 1
(二)蒙古舞基本造型与草原文化形成的审美意识 1
(三)歌舞艺术主题与草原习俗的联系 2
(四)蒙古族舞蹈具有强烈的草原民族特色 2
二、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以筷子舞为例 2
(一)生活习俗对蒙古舞蹈的影响 2
(二)对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意识的影响 3
(三)对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影响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前言
在蒙古族的民间舞蹈,“筷子舞”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把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很好地反应出来。筷子舞形象特征,直观形象的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性格中的自信和豪迈,体现了蒙古族传统舞蹈的憨厚质朴以及悠久的历史。筷子舞发展至今,对于蒙古族人民,对于蒙古族舞蹈,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不管什么舞蹈,其产生都一定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历史的偶然造成的。在文化传承方面,舞蹈这种形式是充满灵动和活泼的,它在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作用十分重要。在蒙古族传统舞蹈对草原文化起着传承和发展中,选择筷子舞作为例子进行深入的探索再适合不过了。
一、蒙古族舞蹈与草原文化的关系
(一)蒙古舞典型风格与草原地域文化的关系
蒙古族舞蹈风格形成,和其游牧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为粗犷豪放又沉稳大方,刚劲而不失温柔。蒙古族舞蹈乡土气息浓厚,十分明显而又真实的反映出蒙古族人们长期游牧为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以及艰难的自然环境赋予蒙古族人民的豪迈精神,和得天独厚的草原个性。比如说,安代舞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传统舞蹈,其动作特征是踏步重、以包括转身、顿足、跳跃在内的走马灯动作较多,舞姿粗犷而雄壮,传情而达意。在额济纳旗地区,另一种蒙古族——“托普修尔”舞则备受当地蒙古族人民的喜爱,这种蒙古舞少不了乐曲的伴奏,动作特征是全身轻微的颤动,绕手臂、压手腕和抖手等动作较多,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安代舞相比,有着不同的韵味。再比如本文重点研究的“筷子舞”,通常出现在鄂尔多斯地区劳动人民庆祝丰收、婚嫁的喜宴上,人们的情绪十分高涨,这个时候的情感是很难仅仅依靠歌唱来抒发和表达的,当地人民通常会选择筷子作为道具,载歌载舞,很多动作都是绕肩,慢动作凸显端庄大方,快动作则彰显洒脱利落,风格又和上面的两种舞蹈不同。
(二)蒙古舞基本造型与草原文化形成的审美意识
蒙古族舞蹈通常都会有一个基本的造型,其动作特征是脚站四位、双手一位、胸间一点,腰肢微微后倾,脸朝着八点钟方向倾斜,昂首、提肩、挺胸收腹,目光朝向遥远的前方。这种造型,给人一种视野开阔、身体舒展、姿态挺拔端庄的感觉,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豁达开朗、胸襟开阔的精神风貌。蒙古族舞蹈的步法则是随着站姿的变化而变化,和下马的动作有着明显的相同之处,都是动力脚从身后划过身旁,脚掌率先落地,之后整个脚踏实,腿部动作形成流畅的弧线。此外,蒙古舞还体现为手腕转动的含蓄自然、伴奏音乐的回旋婉转以及跳跃动作的洒脱爽朗,这都是蒙古族文化的体现,也是对蒙古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的反映。
(三)歌舞艺术主题与草原习俗的联系
蒙古族无论是歌唱艺术,还有舞蹈艺术,一般都和骑马狩猎紧密联系,所以马在蒙古族舞蹈中,是一种最为平常的形象。包括山羊舞、天鹅舞、猎鹿舞等蒙古族舞蹈的传统形式,都是对古老的游牧生活的反映。蒙古族舞蹈的动作体系中,很多动作都是对“马”的动作的模仿和演绎,比如硬骑步、软骑步、跟马步、钟摆步等,都是从马步演绎而来的步法。此外,蒙古族舞蹈中,也不乏通过肩部的动作以及上身的摆动来形成“马”的造型,比如打马扬鞭动作、单勒马动作都是典型的马上舞蹈姿态。例如,在蒙古族传统舞蹈“沙吾尔登”中,舞者通常会在场中绕圈奔跑,双肩通常还会有节奏鲜明的抖动,体现了舞者是在马背上驰骋;如果双肩的抖动细碎微弱,则表明舞者模仿的是脚步均匀平稳的走马。可见,蒙古族舞蹈中富含着对蒙古草原、对马匹充沛的感情,无需真正以马为道具,也无需大幅度的奔腾跳跃。蒙古族舞蹈中对马的热爱和模仿,是蒙古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独到体现,呈现出民族个性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
(四)蒙古族舞蹈具有强烈的草原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杰出表现形式,无论是安代舞、筷子舞还是到马刀舞,无论是驯马手、盅碗舞还是小青马,都具有节奏明快、步伐灵敏快捷的特征,是对蒙古族人民古朴热情的性格、矫健强壮的体魄的最直观的展示。在传统的蒙古族舞蹈中,保留至今的包括马刀舞、筷子舞、鹰舞、挤奶舞以及祝福舞、鼓舞、丰收舞等等,这些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或是热情奔放,或是风格独特,都是对草原民族特色的展示。传统的蒙古族舞蹈中,女性舞者通常会有翻手腕和抖肩膀的动作,借此展示蒙古族姑娘热情豪放的性格和健美的体魄;而男性舞者的舞蹈特征则是舞步轻快洒脱、造型挺拔、舞姿豪放,体现了蒙古舞男人的刚劲勇武和健壮彪悍。蒙古族人民在欢快矫捷的舞步中,在挥手扬鞭的动作中,在奔跑跳跃中,展示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果敢刚毅、热情质朴和彪悍粗犷,展示了他们草原一般豁达的新型和开朗外向的性格,展示了蒙古族流传至今的民族风貌。
摘 要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草原文化;蒙古族舞蹈;筷子舞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生活我国遥远的北方草原地区,那里有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草原文化,流传至今。草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依靠游牧狩猎为生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塑造了他们强健的体魄,以及勇敢坚毅、桀骜不驯的性格。蒙古族人民崇尚图腾,喜着繁复的服饰,使得他们的舞蹈体态和风格动律十分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筷子舞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舞蹈,以此为例探索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蒙古族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推动民族舞蹈的传承工作。本文以筷子舞为例,探究和分析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对促进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Mongolia evolv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the prairie of North China has a vast, and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and rich prairie culture. Grassland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long-term nomadic hunting life, acquired the prairie people powerful physique and rebellious, ahead of the character. Their intricate costumes and the totem of worship cast a unique body of Mongolia dance and style of movement of the law. Chopsticks dance is Mongolia traditional dance,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study of Mongolia history and ethnic dance heritage. This paper with the chopsticks dance, for example, standing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grassland cultur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grassland culture of Mongolian dance,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dance culture, with positiv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Grassland culture; Mongolia dance; Chopsticks dance
目录
前言 1
一、蒙古族舞蹈与草原文化的关系 1
(一)蒙古舞典型风格与草原地域文化的关系 1
(二)蒙古舞基本造型与草原文化形成的审美意识 1
(三)歌舞艺术主题与草原习俗的联系 2
(四)蒙古族舞蹈具有强烈的草原民族特色 2
二、草原文化对蒙古族舞蹈的影响——以筷子舞为例 2
(一)生活习俗对蒙古舞蹈的影响 2
(二)对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意识的影响 3
(三)对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影响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前言
在蒙古族的民间舞蹈,“筷子舞”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把蒙古族舞蹈的风格很好地反应出来。筷子舞形象特征,直观形象的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性格中的自信和豪迈,体现了蒙古族传统舞蹈的憨厚质朴以及悠久的历史。筷子舞发展至今,对于蒙古族人民,对于蒙古族舞蹈,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不管什么舞蹈,其产生都一定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历史的偶然造成的。在文化传承方面,舞蹈这种形式是充满灵动和活泼的,它在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作用十分重要。在蒙古族传统舞蹈对草原文化起着传承和发展中,选择筷子舞作为例子进行深入的探索再适合不过了。
一、蒙古族舞蹈与草原文化的关系
(一)蒙古舞典型风格与草原地域文化的关系
蒙古族舞蹈风格形成,和其游牧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为粗犷豪放又沉稳大方,刚劲而不失温柔。蒙古族舞蹈乡土气息浓厚,十分明显而又真实的反映出蒙古族人们长期游牧为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以及艰难的自然环境赋予蒙古族人民的豪迈精神,和得天独厚的草原个性。比如说,安代舞是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传统舞蹈,其动作特征是踏步重、以包括转身、顿足、跳跃在内的走马灯动作较多,舞姿粗犷而雄壮,传情而达意。在额济纳旗地区,另一种蒙古族——“托普修尔”舞则备受当地蒙古族人民的喜爱,这种蒙古舞少不了乐曲的伴奏,动作特征是全身轻微的颤动,绕手臂、压手腕和抖手等动作较多,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安代舞相比,有着不同的韵味。再比如本文重点研究的“筷子舞”,通常出现在鄂尔多斯地区劳动人民庆祝丰收、婚嫁的喜宴上,人们的情绪十分高涨,这个时候的情感是很难仅仅依靠歌唱来抒发和表达的,当地人民通常会选择筷子作为道具,载歌载舞,很多动作都是绕肩,慢动作凸显端庄大方,快动作则彰显洒脱利落,风格又和上面的两种舞蹈不同。
(二)蒙古舞基本造型与草原文化形成的审美意识
蒙古族舞蹈通常都会有一个基本的造型,其动作特征是脚站四位、双手一位、胸间一点,腰肢微微后倾,脸朝着八点钟方向倾斜,昂首、提肩、挺胸收腹,目光朝向遥远的前方。这种造型,给人一种视野开阔、身体舒展、姿态挺拔端庄的感觉,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豁达开朗、胸襟开阔的精神风貌。蒙古族舞蹈的步法则是随着站姿的变化而变化,和下马的动作有着明显的相同之处,都是动力脚从身后划过身旁,脚掌率先落地,之后整个脚踏实,腿部动作形成流畅的弧线。此外,蒙古舞还体现为手腕转动的含蓄自然、伴奏音乐的回旋婉转以及跳跃动作的洒脱爽朗,这都是蒙古族文化的体现,也是对蒙古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的反映。
(三)歌舞艺术主题与草原习俗的联系
蒙古族无论是歌唱艺术,还有舞蹈艺术,一般都和骑马狩猎紧密联系,所以马在蒙古族舞蹈中,是一种最为平常的形象。包括山羊舞、天鹅舞、猎鹿舞等蒙古族舞蹈的传统形式,都是对古老的游牧生活的反映。蒙古族舞蹈的动作体系中,很多动作都是对“马”的动作的模仿和演绎,比如硬骑步、软骑步、跟马步、钟摆步等,都是从马步演绎而来的步法。此外,蒙古族舞蹈中,也不乏通过肩部的动作以及上身的摆动来形成“马”的造型,比如打马扬鞭动作、单勒马动作都是典型的马上舞蹈姿态。例如,在蒙古族传统舞蹈“沙吾尔登”中,舞者通常会在场中绕圈奔跑,双肩通常还会有节奏鲜明的抖动,体现了舞者是在马背上驰骋;如果双肩的抖动细碎微弱,则表明舞者模仿的是脚步均匀平稳的走马。可见,蒙古族舞蹈中富含着对蒙古草原、对马匹充沛的感情,无需真正以马为道具,也无需大幅度的奔腾跳跃。蒙古族舞蹈中对马的热爱和模仿,是蒙古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独到体现,呈现出民族个性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
(四)蒙古族舞蹈具有强烈的草原民族特色
蒙古族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杰出表现形式,无论是安代舞、筷子舞还是到马刀舞,无论是驯马手、盅碗舞还是小青马,都具有节奏明快、步伐灵敏快捷的特征,是对蒙古族人民古朴热情的性格、矫健强壮的体魄的最直观的展示。在传统的蒙古族舞蹈中,保留至今的包括马刀舞、筷子舞、鹰舞、挤奶舞以及祝福舞、鼓舞、丰收舞等等,这些传统的蒙古族舞蹈或是热情奔放,或是风格独特,都是对草原民族特色的展示。传统的蒙古族舞蹈中,女性舞者通常会有翻手腕和抖肩膀的动作,借此展示蒙古族姑娘热情豪放的性格和健美的体魄;而男性舞者的舞蹈特征则是舞步轻快洒脱、造型挺拔、舞姿豪放,体现了蒙古舞男人的刚劲勇武和健壮彪悍。蒙古族人民在欢快矫捷的舞步中,在挥手扬鞭的动作中,在奔跑跳跃中,展示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果敢刚毅、热情质朴和彪悍粗犷,展示了他们草原一般豁达的新型和开朗外向的性格,展示了蒙古族流传至今的民族风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