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花鼓灯中三道弯的形式特征与审美
摘 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重视,政府也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民间舞蹈逐渐由民间向舞台升华,对于民间舞蹈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该论文是以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为切入点,结合前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梳理,课堂组合训练学习以及演出舞台经验,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了解三道弯在安徽花鼓灯的特点,对三道弯的体态特征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本论文从源流出发,安徽处于南北结合的地域特征使得安徽花鼓灯既有南方的柔美又有北方的豪迈热情。两者相互结合,再加上音乐的鼓点,共同形成的舞姿或片段入手,分析凤凰三点头、手搭凉棚、风摆柳三个舞姿中运用三道弯体现出的女性美。通过本论文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安徽花鼓灯在发展进程中所必经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能够清晰地看到安徽花鼓灯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有利于促进安徽花鼓灯的普及工作,并且对于舞蹈教育有很大帮助。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1
二、 安徽花鼓灯中三道弯的基本特征 2
(一) 三道弯的含义 3
(二) 三道弯的体态特征 3
三、 三道弯的形式特征
(一) 风格特征 4
(二) 音乐特征 5
四、 三道弯在舞姿中的表现来分析审美内涵
(一) 含蓄的凤凰三点头 5
(二) 生活化的手搭凉棚 5
(三) 欢快喜悦风摆柳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安徽花鼓灯学术研究工作日益丰富
目前,对于安徽花鼓灯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花鼓灯起源、流派与演变,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对于安徽花鼓灯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研究模式,但是对于具体细节风格上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2.国家日益重视安徽花鼓灯的保护和发展
国家大力推动安徽花鼓灯的保护和发展,2006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不断颁布规范性政策文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政府重点培养安徽花鼓灯这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保持安徽花鼓灯最初的形态。
安徽花鼓灯三道弯的研究在推进安徽花鼓灯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近些年来,国家更加侧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对于根本形态的研究较少还不够完善。课堂教学也仅局限于主要动作的把握,对于形态审美关注较少。探究和分析把握三道弯在花鼓灯中的运用,以典型的动作姿态为出发点,发掘三道弯在花鼓灯中的审美特征。掌握特点更加有利于推进安徽花鼓灯教学。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当今,对于安徽花鼓灯的变迁与传承较为关注,但缺乏对安徽花鼓灯各种形态的了解与重视,本论文从安徽花鼓灯三道弯作为切入点研究安徽花鼓灯的形式特征与审美有利于促进安徽花鼓灯的普及工作。
2.实践意义
安徽花鼓灯在现下越来越多地被呈现为舞台上加工后的作品,而较少有人关注其原始民间形态,它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安徽花鼓灯在发展进程中所必经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能够清晰地看到安徽花鼓灯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有利于动作形态的把握,并且对于舞蹈教育有很大帮助。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搜集有关安徽花鼓灯的各种类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梳理,作为立论的启发、论证的辅助和论据的支持。
2.经验总结法
结合自身的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以及对于课堂学习成果分析,从自身实际经验中寻找素材和论据,并总结提炼其内部蕴含的理论观点,为论文论点做支撑。
观察法
通过观察与安徽花鼓灯相关的舞蹈视频以及课堂上老师教授的具有浓郁风格特点的组合,走向民间道路,观察民间艺人表演的花鼓灯与舞台呈现出来的花鼓灯作品的异同点加强对安徽花鼓灯的把握。
二、安徽花鼓灯中三道弯的基本特征
(一)三道弯的含义
1.三道弯的定义
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将舞蹈和锣鼓类的民族打击乐结合起来,配合着灯歌,演绎出一段段的情节故事或者是情绪舞蹈。有双人舞、三人舞和多人的集体舞,是安徽省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三道弯”动作主要是在身体的三处连接部位呈现S状形态,这三处分别是头和胸,腰和臀部,胯和腿部。“三道弯”出现的频率较高,世界东方民族的舞蹈中大多会出现“三道弯”这一形态。“三道弯”主要出现在民族舞蹈中,在民族舞蹈中秧歌类舞蹈居多。山东境内的山东秧歌和海阳秧歌中“三道弯”体态贯穿始终,东北秧歌与陕北秧歌同样出现“三道弯”舞姿。安徽花鼓灯与云南花灯也广为人知。由于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例如满族舞蹈和朝鲜舞蹈使得“三道弯”姿态更加丰富多彩。
2.三道弯源流
提到源流离不开神话起源,有学者认为安徽花鼓灯是对于大禹治水的感激而形成的乐舞,逛庙会,打锣鼓,跳起舞慢慢就演变成了安徽花鼓灯。三道弯既有“扭、拧、活”的特点又有雕塑性。三道弯的基本形态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的乐舞画像内容丰富,话题广泛,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优美的姿态体现的淋漓尽致;代服饰重在体现细腰长裙,例如赵飞燕的身轻如燕,身段纤细,可在手掌心上翩翩起舞,这样的形容虽有些夸张但这体现女性柔美的身材,为凸显三道弯“S”型曲线的特色。
(二)三道弯的体态特征
1.“体态三道弯”与“动律三道弯”
安徽花鼓灯中的“三道弯”主要有静止和运动两种,也称之为“体态三道弯”和“动律三道弯”。“体态三道弯”主要是在舞蹈运动过程中相对静止的姿态,造型感相对较强,产生柔美的曲线效果。“动律三道弯”主要是指短暂的亮相或者行进动作中舔腮、出胯、拧腰。安徽花鼓灯中的凤凰三点头是在动态运动中结合基本动律的三道弯。“体态三道弯”与“动律三道弯”并不是单纯独立的“体态三道弯”也不是只有“动律三道弯”,部分舞蹈中将体态与动律相结合,既将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也将其作为基本动律两者相互结合共同组成作品。例如花鼓灯中的大兰花,上身左右手分别拿扇子和手绢放于旁平位呈现出扁担式,下身右脚尖点在左脚尖前。双脚立半脚尖,膝盖紧贴,出胯拧腰呈现出体态上的三道弯。加上气息带动的三点头动作形成动律上的三道弯,两者相互结合共同组成这一形态。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1
二、 安徽花鼓灯中三道弯的基本特征 2
(一) 三道弯的含义 3
(二) 三道弯的体态特征 3
三、 三道弯的形式特征
(一) 风格特征 4
(二) 音乐特征 5
四、 三道弯在舞姿中的表现来分析审美内涵
(一) 含蓄的凤凰三点头 5
(二) 生活化的手搭凉棚 5
(三) 欢快喜悦风摆柳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安徽花鼓灯学术研究工作日益丰富
目前,对于安徽花鼓灯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花鼓灯起源、流派与演变,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对于安徽花鼓灯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研究模式,但是对于具体细节风格上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2.国家日益重视安徽花鼓灯的保护和发展
国家大力推动安徽花鼓灯的保护和发展,2006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不断颁布规范性政策文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政府重点培养安徽花鼓灯这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保持安徽花鼓灯最初的形态。
安徽花鼓灯三道弯的研究在推进安徽花鼓灯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近些年来,国家更加侧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对于根本形态的研究较少还不够完善。课堂教学也仅局限于主要动作的把握,对于形态审美关注较少。探究和分析把握三道弯在花鼓灯中的运用,以典型的动作姿态为出发点,发掘三道弯在花鼓灯中的审美特征。掌握特点更加有利于推进安徽花鼓灯教学。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当今,对于安徽花鼓灯的变迁与传承较为关注,但缺乏对安徽花鼓灯各种形态的了解与重视,本论文从安徽花鼓灯三道弯作为切入点研究安徽花鼓灯的形式特征与审美有利于促进安徽花鼓灯的普及工作。
2.实践意义
安徽花鼓灯在现下越来越多地被呈现为舞台上加工后的作品,而较少有人关注其原始民间形态,它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安徽花鼓灯在发展进程中所必经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能够清晰地看到安徽花鼓灯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有利于动作形态的把握,并且对于舞蹈教育有很大帮助。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搜集有关安徽花鼓灯的各种类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梳理,作为立论的启发、论证的辅助和论据的支持。
2.经验总结法
结合自身的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以及对于课堂学习成果分析,从自身实际经验中寻找素材和论据,并总结提炼其内部蕴含的理论观点,为论文论点做支撑。
观察法
通过观察与安徽花鼓灯相关的舞蹈视频以及课堂上老师教授的具有浓郁风格特点的组合,走向民间道路,观察民间艺人表演的花鼓灯与舞台呈现出来的花鼓灯作品的异同点加强对安徽花鼓灯的把握。
二、安徽花鼓灯中三道弯的基本特征
(一)三道弯的含义
1.三道弯的定义
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将舞蹈和锣鼓类的民族打击乐结合起来,配合着灯歌,演绎出一段段的情节故事或者是情绪舞蹈。有双人舞、三人舞和多人的集体舞,是安徽省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三道弯”动作主要是在身体的三处连接部位呈现S状形态,这三处分别是头和胸,腰和臀部,胯和腿部。“三道弯”出现的频率较高,世界东方民族的舞蹈中大多会出现“三道弯”这一形态。“三道弯”主要出现在民族舞蹈中,在民族舞蹈中秧歌类舞蹈居多。山东境内的山东秧歌和海阳秧歌中“三道弯”体态贯穿始终,东北秧歌与陕北秧歌同样出现“三道弯”舞姿。安徽花鼓灯与云南花灯也广为人知。由于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例如满族舞蹈和朝鲜舞蹈使得“三道弯”姿态更加丰富多彩。
2.三道弯源流
提到源流离不开神话起源,有学者认为安徽花鼓灯是对于大禹治水的感激而形成的乐舞,逛庙会,打锣鼓,跳起舞慢慢就演变成了安徽花鼓灯。三道弯既有“扭、拧、活”的特点又有雕塑性。三道弯的基本形态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的乐舞画像内容丰富,话题广泛,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优美的姿态体现的淋漓尽致;代服饰重在体现细腰长裙,例如赵飞燕的身轻如燕,身段纤细,可在手掌心上翩翩起舞,这样的形容虽有些夸张但这体现女性柔美的身材,为凸显三道弯“S”型曲线的特色。
(二)三道弯的体态特征
1.“体态三道弯”与“动律三道弯”
安徽花鼓灯中的“三道弯”主要有静止和运动两种,也称之为“体态三道弯”和“动律三道弯”。“体态三道弯”主要是在舞蹈运动过程中相对静止的姿态,造型感相对较强,产生柔美的曲线效果。“动律三道弯”主要是指短暂的亮相或者行进动作中舔腮、出胯、拧腰。安徽花鼓灯中的凤凰三点头是在动态运动中结合基本动律的三道弯。“体态三道弯”与“动律三道弯”并不是单纯独立的“体态三道弯”也不是只有“动律三道弯”,部分舞蹈中将体态与动律相结合,既将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也将其作为基本动律两者相互结合共同组成作品。例如花鼓灯中的大兰花,上身左右手分别拿扇子和手绢放于旁平位呈现出扁担式,下身右脚尖点在左脚尖前。双脚立半脚尖,膝盖紧贴,出胯拧腰呈现出体态上的三道弯。加上气息带动的三点头动作形成动律上的三道弯,两者相互结合共同组成这一形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