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山西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征

摘 要本文深入细致地分析小花戏表演形式、舞蹈风格以及音乐的唱词,对个别传统经典剧目中舞步、扇花、舞蹈意象以及舞蹈音乐,同时对该艺术样式的人物着装、艺术特色,空间形态等实施深入的分析、论证,充分感知、认知其艺术魅力、时代价值以及富有生命活力的主要因素,进而立足其传承现状就挖掘、整理、传播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我国山西左权地区的小花戏艺术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目 录
绪论 1
一、左权小花戏的起源和发展 2
二、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征 4
(一)小花戏的表现形式 4
(二)小花戏的舞蹈风格 4
(三)小花戏的音乐特点 4
(四)小花戏的脚本与唱词 5
三、左权小花戏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 6
(一)现状分析 6
(二)传承方式的思考 6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绪论
早在1996年,国家文化部就正式授予了山西左权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左权县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该地区的民间艺术样式中,最富有特色的当属小花戏,其以贴近百姓的现实生活、悠久的传播历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新颖丰富的身体语言、朴素流畅的音乐特色而具备了旺盛的生命力,进而成为我国民间文化艺术长廊中最为绚丽、蓬勃的艺术样式之一,对该艺术样式的历史价值、鲜明特色、积极影响以及如何传播、继承实施实施分析、论证,对于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论价值。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山西左权地区的小花戏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也开始面临巨大的压力。本次论文从小花戏的历史背景以及舞蹈风格、音乐特点并结合小花戏个别的经典剧目来对小花戏的艺术特征进行具体研究。在深入分析、论证该艺术样式发展现状、现实难点的基础上,就挖掘、整理、传播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提出对策建议。
一、左权小花戏的起源和发展
从小花戏这一艺术样式的发展历程来看,开始出现时被当地民众称作为文社火。是古辽州最流行的民间艺术。所谓社火,即在我国古代所流行的一种有广泛的社会民众参与的集体娱乐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式,一到了重大节日,人们集聚在一起大闹社火,敬天敬地敬神仙,祈求五谷丰登、百姓幸福平安,后来渐渐固化为小花戏这一艺术名称,在民主革命时期,该艺术样式成为我们党领导下的后方抗日根据地演出广泛的文艺形式之一,并成为独立的艺术类型。
从左权县的小花戏发展源头来讲,据专家考证最早是从古辽州的歌舞小戏发展而来,当时人们处于娱乐需要,往往将演唱、舞蹈、音乐伴奏、剧情描述融合在一起。这种戏曲形式丰富多彩、音乐通俗而优美,在剧情的体现上往往以情感人。但对于这种古辽州歌舞小戏在什么时期才成为小花戏,目前有力的证据相对不足,因此,相关考证活动主要是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在文社火阶段主要是由两人上台表演,侧重于演唱且表演位置相对固定。大约在我国清代的268年左右在辽州开始流传,并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不断完善。
2.一些演出节目通常还由两个10多岁的帅气孩童表演,而且不论演唱的内容如何,在服饰与化妆上均比较固定,即采用戏剧中的小旦或者小生的扮相。立足男角的扮相来看,是头戴着小生帽子,帽前方插配着英雄球等装饰物,在鼻梁部分画上桃子、石榴等,上衣的颜色为天蓝或者黑色,腰间则围着白色的开缝裙,且需要将裙角均别在腰上,鞋子通常是黑色的牛鼻子形状。而女角则头戴着凤冠或者花冠等,在两腮上绘上梅花的花瓣,衣裙为绸缎布料,鞋子通常为红绣花样式,但并非严格的要求,不具备条件时也可以穿着随意一些。
3.在音乐曲调上主要是选择当地非常流行的民间小曲。在内容上通常是吉庆、祥和、生活情趣、经典民间传说以及一些以男女之间的调情为重点的故事内容。当时较为流行的不仅有接近生活的《一苗瓜》、《掐蒜苔》等,还有历史典故《报皇堂》等。在伴奏乐器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不仅常用京胡、晋胡等,在武戏上还会选择鼓、锣以及擦拉机等。因为最早的表演只有两名演员,因此在舞台面积上不是很大。在表演过程中,文用、武用类型的乐器分座在两侧,舞台后端会摆放大桌子一张,演员从桌子两侧分别上台表演。在舞蹈辅助动作上起初非常单一,如手拿小扇、手绢助舞等。可见在文社火阶段仅仅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说唱样式,且受戏曲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   
到清末民初时期,原来的“文社火”实现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具备故事情节,并开始出现小歌舞剧的表演形式,角色上也由原来的男女二人过渡为生、丑、旦等角色,较为流行的剧目有《闹五更》、《打樱桃》等。在位置上也由原来的相对固定扭唱,过渡到了多角度变换阶段,并且在舞蹈动作上涵盖了扭、颤等,但扮演女角色的演员在挪步的幅度上仍然很小,主要是双手随着臂部进行左右方式的小幅度甩动,且较多的进行“擦脯扇”舞动。扮演男角色的演员在挪步的幅度上很大,双手随着臂部进行大幅度甩动,一般在手中持有合扇。在舞台亮相时,女角色采用踏步时的下蹲动作,而男角则采用“骑马蹲裆”式样,当地民众称之为坐虎式,与女角色演对手戏。在配乐上主要是流行民歌等,个别剧目也存在一剧多曲的现象。同时在伴奏乐器上增加了不少,诸如笛子、二胡等,在节目内容也更加新颖丰富。   
从1920年之后,各种文社火剧目在内容上实现了大幅度的进步。很多剧目开始体现反封建理念,比如较为流行的《旦哥》、《妓女告状》等。在扮相上是男是女、是老是幼,已经非常清晰。比如在《卖菜》这一剧目中,男角色头顶草帽,肩挑着担子,女角色则在裤子外边围着碎花裙,剧中的人物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当时在城西四十里外的孔家庄村,群众演出文社火已经具备很长的时间,因此在在全县久负盛名,前来学习、取经的群众络绎不绝。
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小花戏的真正闻名四方,则和当地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关联。尤其是在与当代文明的融合式创新发展过程中,小花戏的内容更加接近百姓生活,情感主线更加积极向上、感动人心。伴随着当代旅游文化产业的高速隆起,挖掘、整理、应用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资源也引起了各省、各地区的高度重视,进而为民间艺术在新形势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带来了重大机遇。在这种背景下,相信小花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将走出国门、走出世界,成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征
(一)小花戏的表现形式
尽管小花戏始终植根在民间土壤中,但具备鲜明的艺术特色。小花戏曲调婉转,形式多样。从左权地区小花戏的表演方式来看,可以说既有歌又有舞,在演唱中体现人物的感情世界,运用舞蹈语言展示美感,可谓唱就唱的响亮、清脆,舞就舞的灵活、轻盈,很显然这些表演要求也在无形中决定了演出剧本必须简洁、较短,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小花戏普遍不是很长,但是后来也有一些演出团队尝试演出较长一些的剧本,进而融进了伴唱、合唱甚至是帮唱、伴舞等艺术形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5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