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画像砖石看汉代舞蹈的发展

摘 要汉代画像砖石是中国古代璀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瑰宝,其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汉代社会风俗和人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汉画像石反映的众多内容中,舞蹈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汉代是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出现各式各样的舞蹈类型,如盘鼓舞、建鼓舞、傩舞等。还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在满足单纯的感官审美同时,也融入信仰、祈福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赋予舞蹈时代特点和表达意义。本文主要对汉代画像砖石中舞蹈类型和特点进行资料总结和分析,梳理汉代舞蹈发展中的新编,如舞蹈地位的变化、舞蹈演绎中追求心理的变化、舞蹈风格种类的变化等,总结出整个朝代的舞蹈文化变迁。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汉代画像砖石中舞蹈的种类 3
(一)盘鼓舞 3
(二)建鼓舞 3
(三)长袖舞 4
(四)傩舞 5
三、从汉代画像砖石中观照舞蹈的发展 6
(一)舞蹈地位的发展 7
(二)舞蹈理念的变化 7
(三)舞蹈种类风格的变化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古代璀璨的文化遗产中,汉画像砖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瑰宝。汉画像砖石是汉代多数未曾留下姓名的民间手工艺者雕刻在墓室、棺木上,用石块为底板,用刻刀当作画笔的石刻艺术品。许多学者对于汉代画像砖石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研究范畴涉及建筑、艺术造型特色、杂技艺术、乐舞图像等领域,如张卓远学者的《汉代画像砖石墓葬的建筑学研究》、王强学者的《汉代画像砖石农耕图像的造型特色》、张秀清学者的《郑州汉代画像砖石上的杂技艺术》、杨青云学者的《四川汉代画像砖石乐舞图像研究》等,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汉代画像砖石的史料价值,为探析汉代绘画和雕刻技艺、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审美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立足于前人对汉代画像砖石的研究资料总结,着眼于汉朝历史文化发展政治经济背景,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等,从汉代画像砖石中探析汉代舞蹈文化变迁。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汉代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像砖石中轻盈柔美、形神兼备的舞蹈形象,不仅还原了汉代舞蹈的文化特色,还活灵活现的彰显了汉朝宽广豪放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舞蹈审美内涵。研究汉代画像砖石上的舞蹈,对于研究汉代舞蹈的发展和变迁,把握汉代历史人文发展脉络,了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2.实践意义
在汉代画像砖石中,砖石上的舞蹈是对汉代舞蹈的概括和呈现。研究汉代画像砖石上的舞蹈,不仅能重新复建古代各自古典舞种,如长袖舞,盘鼓舞等,传承和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舞蹈文化遗产。此外,还能触类旁通,启发现代舞蹈教学,创新现代舞蹈编排风格和类型,古为今用,让舞蹈迸发新的活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调查法,在确定研究课题与对象后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如史书《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以及查阅知网上学者的研究论文,掌握有关参考资料,从文献中调查总结汉代画像砖石中舞蹈的类别和特点。
2.经验总结法
根据这些舞蹈艺术的特点,用经验总结法进行分析和综合,组织图片材料等案例进行论证。在研究过程中,以客观史料记载和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方面的联系,一窥汉代舞蹈艺术的变迁和汉代历史文化底蕴。
二、汉代画像砖石中舞蹈的种类形象研究
(一)盘鼓舞
1.盘鼓舞的概况
盘鼓舞是汉朝一大著名舞种。具体而言,是将一盘一鼓放置在地板上,充当舞蹈工具。跳舞者在盘上或者鼓之上,也可以围绕盘、鼓进行舞蹈表演创作。在这种舞蹈中,使用七个盘子最为多见,因而盘鼓舞又被称为七盘舞。盘和鼓的数量、放置的位置自由灵活,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按照舞蹈动作随意摆放。不过,这种舞蹈要求舞者能歌善舞,并且用足尖跳动,击打鼓面。盘鼓舞的分类有独舞和群舞两种,独舞是核心,男性和女性都可以表演。在山东沂南画像石中,刻画了独舞形象。七盘一鼓放置在地板上,一男子头戴冠,穿着长袖飘逸的舞衣,从盘鼓上一跃而下,舞袖衣袂飘扬,动作利落豪放。在山东一汉代画像石中,刻画有集体舞舞蹈画面。画面中的三个男子,光着脚,露着胳膊,地面上放置了放置五个鼓,男子们在鼓上倒立。到目前为止,在画像砖石中看到的群舞人数,最多为四人。
/
图一
(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乐舞百戏图)
2.盘鼓舞的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上,盘鼓舞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精华,表演中常常配合有汉代百戏中的跳剑、走索等杂技技巧。这些杂技技巧与舞蹈动作的杂糅,提高了整个舞蹈表演的难度值,让舞蹈演出更加惊心动魄。盘鼓舞“舞无常态,鼓无完节”,长袖逶迤、纤纤细腰的朝廷舞伎即兴起舞,妙趣横生。在《舞赋》一文中,汉代傅毅撰述了盘鼓舞的境界,即“显志”、“明诗”。在伴奏编排上,盘鼓舞有庞大的乐队进行伴奏。如在山东沂南另一个画像石上,舞者旁边除了有伴唱外,还有三排人伴奏,乐器种类涵盖了钟、磬、建鼓、排箫等,并且还配有女性歌唱家来伴唱。另外盘鼓舞还具备较高的技艺性,对舞者身姿的柔韧性、动作灵活性等有一定要求。
(二)建鼓舞
1.建鼓舞的概况
建鼓舞的特征内涵是击打鼓面,身体随之舞动,是汉代“百戏”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建鼓舞中,舞具设置简单,通常为建鼓。建鼓又被称为“楹鼓”,是从商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工具。建鼓舞注重技巧性和灵活性的有机杂糅舞姿以雄健、气势见长,在出土的文物造型和文献上均有记载。在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雕刻有建鼓舞舞蹈图,通过砖石上的记录,可见两名身材魁梧的壮实分别立于鼓的左右两侧,手里拿着桴击打鼓面,一边鼓动击打且跳舞。跳舞的人高举双臂,灵活的跳动,矫健奋发。根据史料记载,“鼓舞人心”成语一词,便是出自建鼓舞舞蹈的典故。在砖石上,出现建鼓舞时,画面上刻画的人舞通常羽葆飞扬,气宇轩昂。纵然未能刻画出战场上的硝烟弥漫,但却有赶赴战场前旗鼓峥嵘的气魄。这种传统舞蹈,将对刘邦兴汉灭秦,提封万里的武德的赞扬和钦佩融入了舞蹈创作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6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