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鼓子秧歌伞在舞蹈中的呈现与作用以舞剧乳娘为例
摘 要秧歌是一种能够反映民间百姓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从秧歌的组成上看,一般的秧歌都是通过舞蹈、音乐、歌曲三者相结合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秧歌的发源地不同,时代背景条件不同,形成的秧歌类型和表现出的艺术舞蹈语言的特点也就不同。山东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种秧歌中,鼓子秧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研究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伞”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历史渊源和流派传承,以舞剧《乳娘》为例,分析“伞”这一道具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创新提出建议。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1
二、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 3
(一) 表演形式 3
(二) 角色服饰 3
(三) 艺术特点 4
三、鼓子秧歌中“伞”的历史渊源及传承5
四、舞剧《乳娘》中道具“伞”的运用 6
五、传承创作鼓子秧歌舞蹈作品的重要意义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
鼓子秧歌(商河子秧歌)最早发源于济南的商河县,又被当地的人们称之为“跑十五”,是当地人民自发组织进行的,具有相对严格规则的一种娱乐活动。鼓子秧歌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商河竣工的时候,民众自发打鼓舞伞以示庆祝,于是鼓子秧歌的传统就被流传了下来。鼓子秧歌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种集鼓、伞、棒、花、丑于一体的大型舞蹈表演形式,其舞蹈风格气势磅礴,挥洒自如,舞技绚烂,苍劲有力,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我国汉族男子舞蹈阳刚之美的集中体现,是舞蹈文化的瑰宝”。鼓子秧歌在2006年的时候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这一举动,让人们意识到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已经迫在眉睫,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传承地区性的文化艺术形式。本次选择研究极其具有地域特色的山东鼓子秧歌的目的就是在于对比着前人学者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入了解分析“伞”这一道具在鼓子秧歌中所占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不同的因素影响下的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问题。
(二) 研究意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每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认真和努力,鼓子秧歌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两千余年,艺术家将传承下来的鼓子秧歌内容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工再创造,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认真研究探析,寻找出鼓子秧歌独特的魅力,为鼓子秧歌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对鼓子秧歌中道具“伞”的研究有利于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通过对山东鼓子秧歌“伞”的使用探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艺术形式,认识山东鼓子秧歌的独特魅力。对梳理山东地区的秧歌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内容
当前我国对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研究内容非常的多且分类角度多有不同,从2003年到现在为止,与山东鼓子秧歌有关的论文多发表在期刊杂志。其中2012年朱清泉与梁莹莹发表的《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形态及其传承、发展与保护》着重讲述了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与程序以及对传承发展与保护创新提出建议。2016年王廷璋在《论山东鼓子秧歌律动中“腰”的美学价值》提出山东鼓子秧歌内容包含广且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鼓子秧歌律动中“腰”的特点,解释出它所表达的舞蹈语言、情感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本文通过研究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伞”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历史渊源和流派传承,以舞剧《乳娘》为例,分析“伞”这一道具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创新提出建议。
二、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
山东的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首,主要流传于商河、东陵一带的地区,受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山东传统文化底蕴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由于气势雄厚粗犷的鼓子秧歌是北方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目前被许多的学校引入课堂教学,其发展态势呈现繁荣的状态。
(一)表演形式
鼓子秧歌起源有许多说法,最为广泛流传的就是“劳作说”。山东商河的位置处于黄河岸边,黄河泛滥成灾,当地百姓生活艰苦,但是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人们屈服,反而激起了人们的反抗,他们筑堤修坝,开河引流,最后在这片土地上收获粮食,喜悦之情通过舞蹈表达出来,逐渐演变成了鼓子秧歌。在山东,秧歌一般有三种,分为文场、武场以及文武场。由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文场多为妇女儿童,由鼓乐伴奏进行演出;武场则是舞狮舞龙的热闹场面;文武场则是多种角色结合表演。在诸多的秧歌表演中,鼓子秧歌的表演程序性较强,遵守的规则也是繁琐。例如在开演前需要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缅怀,同时也是希望祖先能够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角色服饰
鼓子秧歌中有一种角色被称为“娃娃头”,在舞剧《乳娘》中,利民与杏花在家中争抢布老虎玩耍的时候,头戴布老虎出现的群演就是“娃娃头”。这是一种将各种任务的头像做成帽子戴在头上,而且舞步多是“十字交叉步”,其本质还是以打闹逗乐为主。“娃娃头”是一种很特别的角色,与鼓子秧歌融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改良创新。除此之外鼓子秧歌中的角色多与当地的人情风俗或者是神话传说有关,例如农民、地主、唐僧、孙悟空等。
传统的鼓子秧歌分为四个角色: 伞、鼓、棒、花。“伞”是鼓子秧歌中极其重要的角色,又分为“头伞”和“花伞”。头伞是指老生,也是一场秧歌中队形变化的指挥者,打扮与京剧中的老生相似,服饰大多都是深色调。左手执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持扇形牛肩胛骨“拨子”,在骨头上系铃用以发号指挥传递信息。花伞则是指青年人,服饰鲜艳,扮相年轻,左手拿伞,右手持“虎撑”。“鼓”在鼓子秧歌中式必不可少的,也是被突出的角色,由青壮年男子担任。表演者左手持圆鼓,右手持鼓槌,通过击打鼓面进行艺术表演。“棒”为少年形象,左右手分别拿棒,一边走一边用棒点地,跳出各种动作,人员一般是双数配置。“花”是女子,和京剧一样,传统的鼓子秧歌中花是由男性扮演的,后改为女性。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1
二、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 3
(一) 表演形式 3
(二) 角色服饰 3
(三) 艺术特点 4
三、鼓子秧歌中“伞”的历史渊源及传承5
四、舞剧《乳娘》中道具“伞”的运用 6
五、传承创作鼓子秧歌舞蹈作品的重要意义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
鼓子秧歌(商河子秧歌)最早发源于济南的商河县,又被当地的人们称之为“跑十五”,是当地人民自发组织进行的,具有相对严格规则的一种娱乐活动。鼓子秧歌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商河竣工的时候,民众自发打鼓舞伞以示庆祝,于是鼓子秧歌的传统就被流传了下来。鼓子秧歌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种集鼓、伞、棒、花、丑于一体的大型舞蹈表演形式,其舞蹈风格气势磅礴,挥洒自如,舞技绚烂,苍劲有力,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齐鲁文化的骄傲”、“我国汉族男子舞蹈阳刚之美的集中体现,是舞蹈文化的瑰宝”。鼓子秧歌在2006年的时候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这一举动,让人们意识到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已经迫在眉睫,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传承地区性的文化艺术形式。本次选择研究极其具有地域特色的山东鼓子秧歌的目的就是在于对比着前人学者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入了解分析“伞”这一道具在鼓子秧歌中所占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不同的因素影响下的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问题。
(二) 研究意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每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认真和努力,鼓子秧歌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两千余年,艺术家将传承下来的鼓子秧歌内容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工再创造,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认真研究探析,寻找出鼓子秧歌独特的魅力,为鼓子秧歌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对鼓子秧歌中道具“伞”的研究有利于山东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通过对山东鼓子秧歌“伞”的使用探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艺术形式,认识山东鼓子秧歌的独特魅力。对梳理山东地区的秧歌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内容
当前我国对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研究内容非常的多且分类角度多有不同,从2003年到现在为止,与山东鼓子秧歌有关的论文多发表在期刊杂志。其中2012年朱清泉与梁莹莹发表的《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形态及其传承、发展与保护》着重讲述了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与程序以及对传承发展与保护创新提出建议。2016年王廷璋在《论山东鼓子秧歌律动中“腰”的美学价值》提出山东鼓子秧歌内容包含广且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鼓子秧歌律动中“腰”的特点,解释出它所表达的舞蹈语言、情感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本文通过研究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伞”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历史渊源和流派传承,以舞剧《乳娘》为例,分析“伞”这一道具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鼓子秧歌的传承发展创新提出建议。
二、鼓子秧歌的艺术形式
山东的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首,主要流传于商河、东陵一带的地区,受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山东传统文化底蕴的熏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由于气势雄厚粗犷的鼓子秧歌是北方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目前被许多的学校引入课堂教学,其发展态势呈现繁荣的状态。
(一)表演形式
鼓子秧歌起源有许多说法,最为广泛流传的就是“劳作说”。山东商河的位置处于黄河岸边,黄河泛滥成灾,当地百姓生活艰苦,但是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人们屈服,反而激起了人们的反抗,他们筑堤修坝,开河引流,最后在这片土地上收获粮食,喜悦之情通过舞蹈表达出来,逐渐演变成了鼓子秧歌。在山东,秧歌一般有三种,分为文场、武场以及文武场。由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文场多为妇女儿童,由鼓乐伴奏进行演出;武场则是舞狮舞龙的热闹场面;文武场则是多种角色结合表演。在诸多的秧歌表演中,鼓子秧歌的表演程序性较强,遵守的规则也是繁琐。例如在开演前需要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缅怀,同时也是希望祖先能够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角色服饰
鼓子秧歌中有一种角色被称为“娃娃头”,在舞剧《乳娘》中,利民与杏花在家中争抢布老虎玩耍的时候,头戴布老虎出现的群演就是“娃娃头”。这是一种将各种任务的头像做成帽子戴在头上,而且舞步多是“十字交叉步”,其本质还是以打闹逗乐为主。“娃娃头”是一种很特别的角色,与鼓子秧歌融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改良创新。除此之外鼓子秧歌中的角色多与当地的人情风俗或者是神话传说有关,例如农民、地主、唐僧、孙悟空等。
传统的鼓子秧歌分为四个角色: 伞、鼓、棒、花。“伞”是鼓子秧歌中极其重要的角色,又分为“头伞”和“花伞”。头伞是指老生,也是一场秧歌中队形变化的指挥者,打扮与京剧中的老生相似,服饰大多都是深色调。左手执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持扇形牛肩胛骨“拨子”,在骨头上系铃用以发号指挥传递信息。花伞则是指青年人,服饰鲜艳,扮相年轻,左手拿伞,右手持“虎撑”。“鼓”在鼓子秧歌中式必不可少的,也是被突出的角色,由青壮年男子担任。表演者左手持圆鼓,右手持鼓槌,通过击打鼓面进行艺术表演。“棒”为少年形象,左右手分别拿棒,一边走一边用棒点地,跳出各种动作,人员一般是双数配置。“花”是女子,和京剧一样,传统的鼓子秧歌中花是由男性扮演的,后改为女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