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苗族舞蹈中腰膝摆动的动律特点以锦鸡舞为例

摘 要地处南疆沿海之地的广西孕育了多个民族,苗族是广西以能歌善舞著称的民族之一。崇尚生命意识和生态意识在苗族舞蹈中综合表达形成极具特色的锦鸡舞,本文的分析以苗族特有舞蹈锦鸡舞为例,研究苗族锦鸡舞的动律特点,在撰写过程中从腰部的横移律动和膝盖的颤颠律动入手分析锦鸡舞的整体动律特点,分析过程中基于腰部和膝部的律动特点,深入研究锦鸡舞在具体舞蹈中腰部和膝部律动的延申和表达,同时分析苗族舞蹈腰部和膝部的动律的协调运用,文章通过研究锦鸡舞探究苗族舞蹈“腰、膝摆动”的动律特点,深入了解苗族民族舞蹈特色。
目 录
一、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1
二、苗族舞蹈概括 2
三、苗族舞蹈中“腰、膝摆动”的动律特点 3
(一) 苗族舞蹈腰部动律特点分析 3
(二) 苗族舞蹈膝盖动律特点分析 3
四、锦鸡舞中腰膝动律的运用 4
(一) 腰部动律下的动作表达与延伸 4
(二) 膝盖律动下的动作表达与延伸 4
(三) 肢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4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 谢 8
一、绪论
研究背景
1.苗族舞蹈极具特色
地域从广义用途上来说,划分大江大河、山川流水、一方居民,从地域的狭义用途分析,地域是以界限方式对文化进行了区域式的划分,让居住于不同地域生态环境中的居民能够在生态文化的孕育下产生特定的文化。苗族位于广西地区,其文化发展充分彰显了地域特色。苗族舞作为广西地区极具特色的舞蹈,舞蹈表演与舞蹈内涵与其它民间舞之间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异。苗族舞蹈类别也较为丰富,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了当地特色,木鼓舞、板凳舞等丰富的舞蹈种类让苗族舞蹈表演绝不单调,笔者在不同类别苗族舞蹈的学习和观摩中发现,苗族舞蹈的动律特征极具特色,苗族舞蹈腰部和膝部的摆动与其它舞蹈之间形成鲜明差异。
2.苗族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蹈动律特征鲜明
苗族舞蹈文化中将地域生态文化充分融入其中。苗族舞蹈中不乏对生态生灵动作艺术化的描摹,舞蹈描摹对象的差异让舞蹈动律特征出现明显不同。本文的研究将以苗族舞蹈中的锦鸡舞为例,深入分析苗族舞蹈中不同部位动律特征的差异。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苗族锦鸡舞作为贵州东南地区重要的舞蹈内容之一,在学术界得到的关注却并不充分,网上有关苗族舞蹈的学习和研究的文章较多,但是大都集中于苗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专门针对于苗族舞蹈腰部和膝部的动律特点的研究比较少,从中国知网中搜索“苗族舞蹈动律特点”能够搜索到的文献为零,有限的学术研究让苗族锦鸡舞相关的内容不为人知,本文研究旨在通过对苗族地区锦鸡舞的动律特征入手,分析苗族锦鸡舞的动律特点,以期能够从学术角度深入了解锦鸡舞的动律特点,丰富苗族舞蹈的研究内容。
2.实践意义
苗族舞蹈的学习本身就较为困难,苗族舞蹈动律特征对于未尝试过该种舞蹈的舞者来说较难掌握,因此本文的撰写将希望能够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为苗族舞蹈学习者带来苗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分析,通过具体舞蹈案例锦鸡舞,让苗族舞蹈学习变得简单。同时也通过介绍苗族舞蹈锦鸡舞中的腰部、膝部的动律特点,来提升笔者对于苗族舞蹈的理解和认识,这对笔者今后的舞蹈学习和舞蹈教学、表演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利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现有与苗族舞蹈锦鸡舞相关的文献研究内容,对文献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研究文献资料中的研究思路和角度,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观察法
利用观察法,对锦鸡舞舞蹈视频内容进行观察,了解舞蹈的形式、特征以及腰部、膝盖动律特点,同时在日常的导师教学中,笔者也会前往旁听苗族舞蹈有关教学课程,现实观察下了解苗族舞蹈的动律特征。
二、苗族舞蹈概括
根据文献资料查阅梳理和查阅显示,《战国策魏策》中遗留着对苗族舞蹈最早的记载,书中撰道“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书中记录疑似是对苗族鼓舞的记载,据传在战国时期苗族已经会举办一年一度的“鼓节”。在唐朝时期,苗族鼓舞已经成为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旧唐书》中对居于黔滇桂地区的苗族有如是记载“宴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钟鼓文化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在明清以后关于苗族舞蹈的有关文献资料陡增,对苗族舞蹈内容和舞蹈情节的有关描绘也逐渐翔实。但是在现有的资料中尚未有研究能够直指苗族舞蹈的起源,苗族舞蹈究竟起源于什么时期仍旧有待考察。苗族的歌舞文化在现有能够考察到的资料中是存留时间最久,历史极长的一种民间舞蹈文化。但是苗族在文化发展中文字文化的发展的进程要延迟于舞蹈文化的发展,“无字”文化刺激苗族舞蹈文化的发展,以肢体表达方式替代文字表达方式,故而苗族舞蹈在动作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上都极为丰富,舞蹈种类也十分丰富。
三、苗族舞蹈中“腰、膝摆动”的动律特点
苗族舞蹈腰部动律特点分析
传统苗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腰部的横移常常伴随着舞蹈节奏的起伏进行横向律动,腰部的横移并不是机械性的平均起伏。腰部横向律动的产生一般在苗族舞蹈中是以两种方式出现的:一是以三道弯为主的体态特征进行横向律动,三道弯在具体的表演中强调一个“拧”字,这个拧不仅仅需要贯穿舞蹈的全部过程,更要成为舞蹈的一种内在体现,通过腰胯、胸头等方向的扭转,营造一种舞蹈的体态美;二是伴随胯部横移而律动。伴随胯部横移律动的产生和三道弯中横移律动的产生具有明显差异,三道弯中横移律动的产生实在胯部运动的作用下形成腰部的横移,但是在胯部横移律动的产生中一般下肢也会运动,下肢、胯部、腰部的综合运动下产生横移。胯部先自然顶出,下肢跟随胯部运动方向进行横移,腰部在小幅度的反向拧转下产生律动,接着胯部再一次反向顶出,下肢再次跟随胯部运动方向横移,腰部再次小幅度反向拧转,以次形式产生律动。
腰部横移律动两种产生方式的差异下腰部横移律动表达具有不同,以三道弯为主的腰部横移律动中能够营造动静态兼具的美感,在腰部横移的律动表达中整体情感更加细腻,节奏频率相对缓和。例如在苗族具有宗教性质的丧葬舞中,三道弯为主的腰部横移运用虽然不频繁,但是每一次运用都传达了舞蹈者对神灵和死去生命的敬畏,情感的传递极为细腻,三道弯的审美性被降低,在丧葬舞中三道弯下的腰部横移代表的是苗族人民对宗教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敬畏感;在苗族男女婚嫁中的送别舞中,三道弯为主的腰部横移律动频率缓而慢,一送三别的表演场景也体现出女儿离家的不舍,动静兼具的腰部横移与表演场景极为契合,将小女儿离家种种场景都体现出来了。可见在以三道弯为主的腰部横移律动其表达和情感传递更加细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