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舞蹈传承的作用以磁村花鼓为例

磁村花鼓于清同治年间起源于山东省淄博市磁村镇,是山东省内独特的一种民俗舞蹈,汲取了二百多年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精神文明的产物。当地的老艺术家们用特殊的身体语言将这一带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花鼓以民俗艺术的形式传承下来,淄博市淄川区在淄博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进行一系列的挖掘整理工作,引起当代人们对磁村花鼓的从新重视,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现当地政府将民间艺术磁村花鼓引入校园,以校园形式进行传承,并将校园作为一个主要的发展传承阵地,将这种民间乞讨艺人的舞蹈以鼓励传授的形式带进校园。深度挖掘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
ABSTRACT
Magnetic drum Cun Qing Tongzhi originated from the magnetic towns of Shandong province Zib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is a folk dance unique, derives from the product of more than and 200 years of peoples life and work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Local artisans with special body language will this with na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lower form of folk art handed down, the Zichuan area in the Zibo municipal governmen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 series of excavation work, caused people to pa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village and the magnetic drum, in 20016 year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rectory. Now the local government will inherit this village flower into the campus, and as a main position. Bring this kind of folk begging to encourage the form of Rangers into the campus. Deep excavation of the charm of this traditional folk art.
Key words: Flower drum magnetic village;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herit
目 录
绪论
一、 “非遗进校园”概述 1
(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意义 1
(二)“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与展开 2
二、磁村花鼓的艺术特色与校园传承的现状 2
(一)磁村花鼓的艺术特色 2
(二) 磁村花鼓的校园传承现状 3
三、 关于“非遗进校园”的思考 5
(一)“非遗进校园”的利与弊 5
(二)对“非遗进校园”发展的建议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绪论
磁村花鼓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磁村花鼓的魅力还在于丰富质朴的舞蹈语汇和浓厚的人文气息。作为流传在淄川一代独特的鼓舞形式,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传承和发展尤其重要,尤其在学校的发展。
一、“非遗进校园”概述
(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意义
“非遗进校园”的重点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生活,使学生多方位参与,激发了众多师生学习和传承山东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又丰富了学生在校园的文化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运行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校园,激发广大师生的兴趣,播种非遗文化的种子,为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兴趣是学员最好的动力,非遗在传承过程中的重点是培养学员的兴趣,让学生们了解非遗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必要传承性,从而挖掘学员对非遗知识和全面文化的渴求。身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我们,非遗资源比较丰富,想要让非遗走进校园,学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载体,而老师是重要引路人。学生不仅能学到课堂上的知识,也能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注入生命的源泉。
文化是某方面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变迁和现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正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悄悄流失,一旦流失,就会对艺术资产造成不可计量的损失,所以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关注。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也在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也承担着传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产物。随着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手工技艺、语言、歌舞等非遗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提高了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认知水平,丰富我国民族文化。
(二)“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与展开
据调查,在1994年,因当时的磁村镇党委书记对当地的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感情,磁村花鼓这一老的艺术传承引起了镇党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因此提出重新挖掘整理磁村花鼓,对磁村花鼓的艺术传承提供了更好的促进作用。
1996年,磁村政府决定重新整理磁村花鼓,发展传承当地地域艺术文化特色。由于当地有一定磁村花鼓基础的人年龄比较大,年轻人又忙于工作,抽调人手比较困难,于是决定从校园入手,挑选了24名男生以及24名女生,聘请花鼓老艺人李慎濂和前卫歌舞团的吴冬寒老师作指导,重新挖掘整理磁村花鼓,排练了大型鼓舞磁村花鼓。后来随着磁村花鼓知名度的提高,激发了众多师生学习和传承山东优秀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又丰富了学生在校园的文化生活,引起了学校校领导的高度认识,意识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后又研发了磁村花鼓的校本课程,磁村花鼓正式走进了校园。使我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得以渊远流长、一脉相承。
二、磁村花鼓的艺术特色与校园传承的现状
(一)磁村花鼓的艺术特色
1、带有浓厚的乡土人文气息
磁村花鼓的唱调、唱腔和被称为“黑狗钻裆”等动作名称;从磁村花鼓的道具、服饰来看,扎英雄巾的鼓手、发髻插小梳等其他头部装饰,是人们在劳动时常用的造型;黑、蓝、红、黄等道具服是色调分别代表着黑土、蓝天、农作物,源于生活中事物的颜色;布鞋、对襟褂等经常在劳作时穿着的衣服。都充满着浓厚的乡土人文气息和民俗特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30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