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具在胶州秧歌女性人物塑造中的运用
目 录
一、前言 1
二、胶州秧歌概述 1
(一)胶州秧歌的形成 1
(二)女性人物与道具 1
三、道具在胶州秧歌女性人物中的运用 2
(一)胶州秧歌女性人物--小嫚 2
(二)胶州秧歌女性人物--翠花 3
(三)胶州秧歌女性人物--扇女 3
四、胶州秧歌中女性人物道具的演变 3
(一)道具的传承与创新 3
(二)道具的使用与人物形象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一、前言
胶州秧歌在传统民间舞蹈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屹立于民间舞林之中。在胶州秧歌女性人物形象塑造中,道具的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人物形象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往的胶州秧歌的研究多侧重于体态和动律研究,缺乏总结道具以及体态动律的配合,导致了当下许多胶州秧歌作品肢体语言忽视与道具整体的融合,不能全面的阐述人物形象及特征。因此,要将道具与其女性人物的体态动律相结合,从而更加生动全面的展示胶州秧歌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二、胶州秧歌概述
胶州秧歌当地人们称之为“扭断腰”、“三道弯”,在胶县地区附近村落最为兴盛,是山东传统民俗舞蹈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随着胶州秧歌的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民间老艺人展示的妇女人物形象被一些专业的舞蹈研究者吸收其中精华,从中提取可舞性较强的动作素材汇编成舞蹈节目进行表演,随着这种舞蹈类型的广泛传播,一些专业类舞蹈学校将它们编成由女班表演的民族舞蹈教材。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屹立于传统民间舞林之中,并在2006年以其辉煌的成就,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一)胶州秧歌形成
据有关史料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明代末年清朝初期,清代胶州以卖包烟的马姓、赵姓两家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逃到东北求生,途中为了维持生计只能沿街乞讨、卖唱,后来慢慢形成了边舞边唱的艺术风格。回到家乡后,经过长时间的完善,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了特定的表演形式。胶州秧歌作为山东的民俗舞蹈之一,它以其丰富的艺术底蕴和舞蹈形式渲染了中国艺术,为汉族民俗舞蹈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弯九动十八态”:“三弯”指的是颈部、腰部、和膝盖曲伸变化,所形成的身体曲线,“九动”是泛指身体各部位在同一个动作中协调运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十八态”。胶州秧歌动律特点概括为“碾、拧、抻、韧、扭”:“碾”是通过脚下带动身体扭动;“拧”是经过腰的拧动形成独特的舞姿;“抻”和“韧”是指肢体动作要展示出力量的无限延伸;“扭”则是身体有机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体态。这五个动律特点不是独自展现,而是相互配合依次或同步进行,只有这样舞者所表演的肢体语言才能给人带来抻划大气、捻地连韧、扭步娇俏的美感。
胶州秧歌踏着时代的脉搏不断成长,通过人们不断地完善,形成了系统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人物形象。“翠花”、“扇女”、“小嫚”代表着胶州秧歌中的三类不同风格的女性人物 。“翠花”是妇女处于中年时期的形象,演出时肢体语言大气、伸展,表现她们经过岁月沉淀,为人处事时诙谐、泼辣等特点。“扇女”是少妇这一形象的代表,演出时肢体伸展若春风拂柳,体现了她们温柔、文静的性格。“小嫚”代表的是少女这一形象,表演时节奏明快,动作俏皮、可爱,表现了少女俏丽、活泼的性格。
(二)女性人物与道具
胶州秧歌起源于明代末年清朝初期,当时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女性地位低下,社会风气盛行女子缠足,女子以大脚为耻,小脚为荣。这种中国特定时期的风俗民情对舞蹈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当地的民间艺术也受到这种民俗习惯的影响,女子裹足后身体不能前倾,重心此时主要落在了脚后跟处,女子为了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走路时会自然而然的摆动腰部,因此产生了扭腰、摆臂、身体摇晃的姿态。
胶州秧歌受到女子裹足社会习俗的影响,身体动作也多为扭腰、摆臂的姿态。此时则需要手拿道具才能显得画面平衡。舞者的肢体动作与扇子、方巾相互配合,这时,扇子和方巾也能完美地释放人物丰富的感情,是演员肢体动作的延伸和情感的外化。
扇子和方巾是胶州秧歌女性人物使用的主要道具。而作为山东另外颇具影响力海阳秧歌,虽然使用的道具同为扇子和方巾,但却有所差异。两者相较,胶州秧歌的扇穗较长。两者舞蹈风格不同,使用道具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其舞蹈风格,因此虽为同一道具,但细节上有所差异。海阳秧歌节奏紧促,舞蹈表演的情绪大多较为欢快,配合舞者大开大合、收放自如的肢体语言,此时扇子若是扇穗过长,干净利落的舞蹈动作配合过长的扇穗造成舞蹈动作拖沓之感,从而影响整个舞蹈所要传达的感情。相对短些的扇穗配合干净利落的肢体语言,行云流水般的舞蹈动作,符合海阳秧歌的整体风格。胶州秧歌动作飘逸、动静结合,舞者身体各个部分有机配合,展现了抻划大气、捻地连韧、扭步娇俏的舞蹈美感。此时配合较长的扇穗,更易展现不同人物形象泼辣开朗、娇俏活泼、温柔娴静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胶州、海阳的秧歌中,手巾形状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为正方形。手巾颜色则是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着其特定的颜色,但大都颜色鲜艳,这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喜庆节日表演或庆祝丰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道具在胶州秧歌女性人物塑造中的运用
(一)胶州秧歌女性人物--小嫚
“小嫚”代表的是年幼的少女,表演时节奏明快,动作俏皮、可爱,表现了少女俏丽、活泼的性格。 小嫚代表的人物年纪较小,同时受到儒家礼教的熏陶而“羞羞答答”,因此 “小嫚”的肢体语言多是活泼、扭捏为主,给人一种富有朝气而又略带羞涩的美感。 小嫚这一角色的代表动作是“丁字三步小嫚扭”。这一组手臂动作为:右手肩前四指握扇,左臂伸直斜后拿巾,双臂交替快速划“∞”字,手臂动作重复三次。下肢动作为:左脚紧贴右脚,左脚外侧着地蒯脚斜前上步,然后右脚上步与左脚保持同一水平线膝盖夹紧向右,同时身体向右自然摆动,左脚向斜后撤脚,右脚紧跟向后蒯脚。这一组动作应注意:膝盖时刻夹紧,捻动时脚外侧着地。“丁字三步小嫚扭”是根据封建时期裹足的女孩日常生活中行走的姿态,又像少女撒娇时拧拧脚甩甩手臂,展现出她们美滋滋的心态。
小嫚使用的道具是团扇和一尺四寸左右的赤色正方形绸巾。旧时胶州秧歌表演时,使用的团扇多是圆面团扇,扇面多是以生活中常见鲜花、小鸟等为饰物,表现了小嫚这个少女对社会的美好想象、对未来的希望以及未被浊世熏染的纯真形象。表演时多是“扣扇”:扇子放平,食指和小指紧扣扇骨。大红方稠巾配合圆扇挥舞,小嫚迈着轻快的步伐,配合拧脚甩胳膊的动作,行云流水,如纷飞的彩蝶,给人俏丽朝气的美感。
(二)胶州秧歌女性人物--翠花
致谢
首先,感谢论文指导老师对于我论文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出,并加以指导,提出了合理的意见的建议,同时感谢舞蹈老师给予舞蹈专业性的指导,使我的毕业论文得到更好的完成。其次,感谢在我论文写作期间给予我帮助的同学,使我对舞蹈动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顺利的完成写作。
一、前言 1
二、胶州秧歌概述 1
(一)胶州秧歌的形成 1
(二)女性人物与道具 1
三、道具在胶州秧歌女性人物中的运用 2
(一)胶州秧歌女性人物--小嫚 2
(二)胶州秧歌女性人物--翠花 3
(三)胶州秧歌女性人物--扇女 3
四、胶州秧歌中女性人物道具的演变 3
(一)道具的传承与创新 3
(二)道具的使用与人物形象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一、前言
胶州秧歌在传统民间舞蹈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屹立于民间舞林之中。在胶州秧歌女性人物形象塑造中,道具的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人物形象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往的胶州秧歌的研究多侧重于体态和动律研究,缺乏总结道具以及体态动律的配合,导致了当下许多胶州秧歌作品肢体语言忽视与道具整体的融合,不能全面的阐述人物形象及特征。因此,要将道具与其女性人物的体态动律相结合,从而更加生动全面的展示胶州秧歌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二、胶州秧歌概述
胶州秧歌当地人们称之为“扭断腰”、“三道弯”,在胶县地区附近村落最为兴盛,是山东传统民俗舞蹈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随着胶州秧歌的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民间老艺人展示的妇女人物形象被一些专业的舞蹈研究者吸收其中精华,从中提取可舞性较强的动作素材汇编成舞蹈节目进行表演,随着这种舞蹈类型的广泛传播,一些专业类舞蹈学校将它们编成由女班表演的民族舞蹈教材。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屹立于传统民间舞林之中,并在2006年以其辉煌的成就,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一)胶州秧歌形成
据有关史料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明代末年清朝初期,清代胶州以卖包烟的马姓、赵姓两家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逃到东北求生,途中为了维持生计只能沿街乞讨、卖唱,后来慢慢形成了边舞边唱的艺术风格。回到家乡后,经过长时间的完善,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了特定的表演形式。胶州秧歌作为山东的民俗舞蹈之一,它以其丰富的艺术底蕴和舞蹈形式渲染了中国艺术,为汉族民俗舞蹈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总结为“三弯九动十八态”:“三弯”指的是颈部、腰部、和膝盖曲伸变化,所形成的身体曲线,“九动”是泛指身体各部位在同一个动作中协调运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十八态”。胶州秧歌动律特点概括为“碾、拧、抻、韧、扭”:“碾”是通过脚下带动身体扭动;“拧”是经过腰的拧动形成独特的舞姿;“抻”和“韧”是指肢体动作要展示出力量的无限延伸;“扭”则是身体有机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体态。这五个动律特点不是独自展现,而是相互配合依次或同步进行,只有这样舞者所表演的肢体语言才能给人带来抻划大气、捻地连韧、扭步娇俏的美感。
胶州秧歌踏着时代的脉搏不断成长,通过人们不断地完善,形成了系统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人物形象。“翠花”、“扇女”、“小嫚”代表着胶州秧歌中的三类不同风格的女性人物 。“翠花”是妇女处于中年时期的形象,演出时肢体语言大气、伸展,表现她们经过岁月沉淀,为人处事时诙谐、泼辣等特点。“扇女”是少妇这一形象的代表,演出时肢体伸展若春风拂柳,体现了她们温柔、文静的性格。“小嫚”代表的是少女这一形象,表演时节奏明快,动作俏皮、可爱,表现了少女俏丽、活泼的性格。
(二)女性人物与道具
胶州秧歌起源于明代末年清朝初期,当时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女性地位低下,社会风气盛行女子缠足,女子以大脚为耻,小脚为荣。这种中国特定时期的风俗民情对舞蹈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当地的民间艺术也受到这种民俗习惯的影响,女子裹足后身体不能前倾,重心此时主要落在了脚后跟处,女子为了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走路时会自然而然的摆动腰部,因此产生了扭腰、摆臂、身体摇晃的姿态。
胶州秧歌受到女子裹足社会习俗的影响,身体动作也多为扭腰、摆臂的姿态。此时则需要手拿道具才能显得画面平衡。舞者的肢体动作与扇子、方巾相互配合,这时,扇子和方巾也能完美地释放人物丰富的感情,是演员肢体动作的延伸和情感的外化。
扇子和方巾是胶州秧歌女性人物使用的主要道具。而作为山东另外颇具影响力海阳秧歌,虽然使用的道具同为扇子和方巾,但却有所差异。两者相较,胶州秧歌的扇穗较长。两者舞蹈风格不同,使用道具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其舞蹈风格,因此虽为同一道具,但细节上有所差异。海阳秧歌节奏紧促,舞蹈表演的情绪大多较为欢快,配合舞者大开大合、收放自如的肢体语言,此时扇子若是扇穗过长,干净利落的舞蹈动作配合过长的扇穗造成舞蹈动作拖沓之感,从而影响整个舞蹈所要传达的感情。相对短些的扇穗配合干净利落的肢体语言,行云流水般的舞蹈动作,符合海阳秧歌的整体风格。胶州秧歌动作飘逸、动静结合,舞者身体各个部分有机配合,展现了抻划大气、捻地连韧、扭步娇俏的舞蹈美感。此时配合较长的扇穗,更易展现不同人物形象泼辣开朗、娇俏活泼、温柔娴静等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胶州、海阳的秧歌中,手巾形状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为正方形。手巾颜色则是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有着其特定的颜色,但大都颜色鲜艳,这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喜庆节日表演或庆祝丰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道具在胶州秧歌女性人物塑造中的运用
(一)胶州秧歌女性人物--小嫚
“小嫚”代表的是年幼的少女,表演时节奏明快,动作俏皮、可爱,表现了少女俏丽、活泼的性格。 小嫚代表的人物年纪较小,同时受到儒家礼教的熏陶而“羞羞答答”,因此 “小嫚”的肢体语言多是活泼、扭捏为主,给人一种富有朝气而又略带羞涩的美感。 小嫚这一角色的代表动作是“丁字三步小嫚扭”。这一组手臂动作为:右手肩前四指握扇,左臂伸直斜后拿巾,双臂交替快速划“∞”字,手臂动作重复三次。下肢动作为:左脚紧贴右脚,左脚外侧着地蒯脚斜前上步,然后右脚上步与左脚保持同一水平线膝盖夹紧向右,同时身体向右自然摆动,左脚向斜后撤脚,右脚紧跟向后蒯脚。这一组动作应注意:膝盖时刻夹紧,捻动时脚外侧着地。“丁字三步小嫚扭”是根据封建时期裹足的女孩日常生活中行走的姿态,又像少女撒娇时拧拧脚甩甩手臂,展现出她们美滋滋的心态。
小嫚使用的道具是团扇和一尺四寸左右的赤色正方形绸巾。旧时胶州秧歌表演时,使用的团扇多是圆面团扇,扇面多是以生活中常见鲜花、小鸟等为饰物,表现了小嫚这个少女对社会的美好想象、对未来的希望以及未被浊世熏染的纯真形象。表演时多是“扣扇”:扇子放平,食指和小指紧扣扇骨。大红方稠巾配合圆扇挥舞,小嫚迈着轻快的步伐,配合拧脚甩胳膊的动作,行云流水,如纷飞的彩蝶,给人俏丽朝气的美感。
(二)胶州秧歌女性人物--翠花
致谢
首先,感谢论文指导老师对于我论文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出,并加以指导,提出了合理的意见的建议,同时感谢舞蹈老师给予舞蹈专业性的指导,使我的毕业论文得到更好的完成。其次,感谢在我论文写作期间给予我帮助的同学,使我对舞蹈动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顺利的完成写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