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章丘芯子的传承价值与发展策略

摘 要章丘芯子,又名芯子、抬阁等,是流行于山东章丘一带的民间艺术种类,带有非常浓厚的民俗色彩,章丘人民一般会在元宵节的时候表演芯子。该艺术种类集表演、工艺、服饰、装饰、服饰等艺术特色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美、工艺美与造型美。章丘芯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光,在其漫长的发展时光中,章丘芯子几度面临绝传的境地。基于章丘芯子所特有的教育价值、现实价值,以及美学价值,本文以章丘芯子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之路、类型划分及艺术价值,探索章丘芯子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路径。以期能够为章丘芯子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提供点合理的思考建议。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 1
(三)研究意义 1
二、章丘芯子的概况 2
(一)章丘芯子的起源 2
(二)章丘芯子的发展 2
(三)章丘芯子的类型 3
二、章丘芯子的传承价值5
(一)现实价值 5
(二)教育价值 5
(三)审美价值 5
三、章丘芯子的传承和发展策略7
(一)保持好原汁原味的乡村风貌 7
(二)重视传承人队伍的培养工作 7
(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绪论
(一)研究背景
章丘芯子作为山东省杰出的民间艺术代表类型,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值得被世人所传承和深入研究, 2008年6月章丘芯子经过国务院批准进入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当前国家和世人已经认识到了章丘芯子的艺术价值和传承价值,但是由于章丘芯子非常浓厚的地域性特点,其在孕育、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依旧充满荆棘,就单是史料的缺失、表演形式的局限性,就很有可能让章丘芯子面临失传的境地。由此可见,研究章丘芯子的传承与发展之路迫在眉睫。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利用学校图书馆、知网数据库,以及章丘文化馆等途径,搜集到有关章丘芯子的一手资料,使本文在行文上有了理论支撑依据。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补充当前章丘芯子的理论研究现状;另一方面还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尝试为章丘芯子的发展和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二)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章丘当地资料文献,对章丘当地人民的讲述进行分类、总结、汇总,以使相关理论更加系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任何一种可以流传至今的艺术形式都有其美学价值,而在“章丘芯子”的表演中一方面要保持平衡,另一方面要踏着鼓点进行表演,充分展示了力量与灵巧之间的完美结合,同时也体现出章丘人民的智慧。通过研究“章丘芯子”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它,使其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三)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分别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利用学校图书馆、知网数据库,以及章丘文化馆等途径,搜集到了许多有关章丘芯子的一手资料,让本文在行文上有了理论支撑依据。
实践意义:由于章丘芯子非常浓厚的地域性特点,其在孕育、发生、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依旧充满荆棘,就单是史料的缺失、表演形式的局限性,就很有可能让章丘芯子面临失传的境地。所以本文研究可以切实为章丘芯子的发展和传承提出有价值的
一、章丘芯子概况
(一)章丘芯子的起源
章丘芯子,又名“芯子”,是活跃在山东章丘一代的古老民间艺术形式,因其所使用的道具非常像蜡烛台上的灯芯,故得此名。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得知,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时期,一开始百姓们扬芯起舞为的是驱魔除疫、祈求平安,后来随着人们群众对其越来越欣赏和喜欢,便逐渐演变成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民间民俗文化形式。
关于章丘芯子的起源民间还有一个说法:据说在明朝初年,有位巫师到章丘市垛庄镇的南明村,去给村民们驱魔降妖,巫师在做法的时候站在由两个人抬起的木棍上,木棍在上下颤抖的过程中,巫师还可以悬站在木棍上手持拂尘,岿然不动,远远看过去好似神仙下凡一般。从此以后,村民们也开始争相模仿巫师的这种仪式行为,一方面表达对神灵的尊敬之情,另一方面还可以驱魔除疫。从那以后,章丘芯子便开始逐渐变成一种民间仪式,并且流传了下来。
(二)章丘芯子的发展
章丘芯子从产生到发展历经两百多年的时光,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为章丘芯子的形成和稳定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比较繁荣,章丘芯子才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再加上明朝初期的王朝大迁徙运动,山西大槐树移民进入到山东地区,为章丘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活力和元素。
清朝后期是章丘芯子的没落时期。在这一时期,政府极度腐败,再加上八国联军的入侵、民间农民起义的不断,使得社会民不聊生,在战乱动荡的年代,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便使得章丘芯子以及许多其他文化艺术形式逐渐消失,濒临灭绝。
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章丘芯子的兴盛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再加上我国政府对民间艺术形式的重视,许多民间组织和艺术专家开始投身到对民间艺术的抢救工作中去,章丘芯子这一艺术形式犹如枯木逢春,终于又兴盛了起来。
(三)章丘芯子的类型
章丘芯子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部分的表演情节都取材于著名戏剧情节,或者根据民众真实的生活劳动场景改变而成。根据芯子的表演形式,章丘芯子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分类:
“桌芯子”指的是舞蹈演员根据所要演出的情节,设定好具体的道具、副主管、动作、角色等,围绕着桌子展开表演,表演人数一般在26人不等。
“抬芯子”又名“单杆芯子”,具有单人芯子和双人芯子两种形式,这一芯子表演形式受民间“颤轿”民俗创造而出。可以所是章丘芯子表演形式中的翘楚。
/
“抗芯子”指的是一个成年的男性演员,肩扛着铁架,铁架上单腿立个小演员,在一片锣、鼓、钹的伴奏下走街串巷地进行巡演。
/
“转芯子”又名“跟斗芯子”,是章丘芯子艺术表演的顶峰阶段,整个芯子台高可达6米,表演时候需要将芯子置于高台之上,然后小演员在芯架子上面做翻跟头、倒立等动作,难度大而惊险。
/
最初人们在表演章丘芯子的时候,需要用到老式的推车来装放芯架,这种推车由木头制成,表演者立于之上表演。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汽车来安装芯子架,并且将汽车装扮成彩车,在表演形式上大有越来越大型的趋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6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