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剧丝路花雨中探索舞”与剧”的辩证关系

目录
绪 论 1
一、舞剧简述 1
(一) 舞剧的起源 1
(二) 我国舞剧现状分析 1
二、 “舞”与“剧”在舞剧中的重要性 2
(一) “舞”在舞剧中的作用 2
1、舞蹈表情 2
2、舞蹈语言 3
3、舞蹈思维 3
(二)“剧”是舞剧的血液和灵魂 4
1、题材与主题 4
2、戏剧矛盾冲突 4
3、人物内心世界 5
三 、“舞”与“剧”的辩证统一关系——敦煌舞剧《丝路花雨》研究 5
(一)“舞”在《丝路花雨》舞剧中的语体体现 5
1、清晰明确的结构层次 5
2、底蕴深厚的艺术语言 6
3、独树一帜的艺术思维 7
(二)“剧”在《丝路花雨》舞剧中的独特魅力 7
1、艺术性的叙事表达 7
2、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8
(三) 以“和”为美的美学原则 8
1、“象外之象” 8
2、“曲中求圆” 9
3、虚实相生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绪论
“舞”与“剧”二者共同构成舞剧,舞剧的编创用“舞”的肢体表现戏剧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纵观当今的舞剧作品,编创者不注重“剧”的构建。导致“舞”强“剧”弱,只是一味的重视技术技巧,对于舞剧的“戏剧性”缺少充足的研究,弱化了舞剧的戏剧情节,致使有的舞剧落入“无戏”可赏。或者是舞剧用舞蹈动作无法驾驭舞剧的戏剧性,从而导致原作或构想剧作的戏剧性削弱。观众从中既看不到编导的心境,又丧失了原作的精髓。因此,实现“舞”与“剧”的有机融合和统一是一部优秀舞剧的重要因素。
一、 舞剧简述
(一)、舞剧的起源
欧洲许多民族都有各自的古典舞剧形式,但唯一通行于整个欧洲的古典舞剧形式则只有芭蕾舞。最初的舞蹈形式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鼎盛于俄罗斯,最终走向了世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意大利、法兰西、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学派先后形成体系。
(二)、我国舞剧现状分析
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舞蹈、舞剧创作建设以吴晓邦、戴爱莲为先驱者,之后涌现出众多编导家,为中国舞剧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王玫的作品最具独特的个性;张继刚的作品最为热烈;杨丽萍的作品最具原生态;丁伟的作品灵气更胜一筹。在舞剧创作领域,众多的舞剧作品中有表达高昂的斗志与坚定的信念;有显露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无畏的探索精神;还有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复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吴晓邦、戴爱莲两位舞蹈先驱者的带领下先后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且具有历史贡献意义的舞剧作品,为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50年代创作大型舞剧《和平鸽》,之后又创作出被傅兆先先生称为“头三脚”的中国古典舞剧,即《盗仙草》、《刘海戏蝉》、《东郭先生》。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涌现出《鱼美人》、《宝莲灯》、《小刀会》等舞剧作品。60年代创作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革命时期优秀的舞剧《红色娘子军》。改革开放以后创作出敦煌素材的《丝路花雨》舞剧(图1—1)。
(图1—1 舞剧《丝路花雨》剧照)
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编导们为中国舞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舞蹈事业的永续发展。舞剧由“舞”与“剧”共同构成,无“戏”不成“舞”,编导在舞剧的编排过程中要避免“舞蹈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的弊端,一部优秀的舞剧从中可以看到舞蹈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与心路历程,因此,舞剧中对于“剧”的设置尤为重要。
二、“舞”与“剧”在舞剧中的重要性
舞蹈动作的表现“以物象为骨,意象为髓”,追求神似,正如道家学派强调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非再现的刻画。
2.“曲中求圆”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孔子的后裔子思在《中庸》篇中论述我国的传统美德中的“中和”的美学原则。编导在“舞”的表现上独具匠心,《丝路花雨》舞剧复原了唐代敦煌壁画中的舞姿造型,提炼出“S”型、“三道弯”(图3—4)、“反吸旋转”(图3—5)、屈腿、勾趾等极具敦煌舞的造型动作,舞者手眼身法步相配合,展现出轻盈飘逸、“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30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