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鼓子秧歌在编创中的保留与改变
摘 要民间歌舞作为反映人们生活现状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我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舞蹈作为综合音乐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且表现形式多样化。而秧歌作为民间歌舞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本文重点分析原生鼓子秧歌这一舞蹈艺术,从表演形式、角色与服饰、演唱及伴奏等方面出发,对原生鼓子秧歌的艺术形态进行分析,并阐述原生鼓子秧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保留与改变,以欣赏原生鼓子秧歌艺术魅力,并为后人研究贡献一丝绵薄之力。
目 录
一、前言 1
二、原生鼓子秧歌的艺术形态 2
(一)原生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 2
(二)原生鼓子秧歌角色与服饰 2
(三)原生鼓子秧歌演唱及伴奏 3
三、原生鼓子秧歌的保留和改变 4
(一)原生鼓子秧歌的传承保留 4
(二)原生鼓子秧歌的发展改变 5
四、原生鼓子秧歌的舞蹈魅力——以原生鼓子秧歌中的“花”为例 6
(一)花的人物形象 6
(二)花的风格律动 6
结 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前言
“鼓子秧歌”最早称作“打鼓子”、“跑秧歌”等,也可称作“蹦鼓子”、“大秧歌”等,其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各地,位于平原地带,地理条件的得天独厚,给鼓子秧歌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从风格上看,鼓子秧歌粗犷豪放、矫健雄壮;从形式上看,鼓子秧歌走场有着队形多变和形式多样性等特点。鼓子秧歌得以流传的主要渠道是人们对自然灾害进行抗争所进行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抗灾斗争与辛勤劳作来获取来年丰收,又情不自禁拿起簸箕、棍棒、瓢盆等工具一起欢歌起舞,在时间的推移下,这些道具就变成了如今的伞、棒、鼓子等,成为鼓子秧歌出现的雏形。时代在不断发展,原生鼓子秧歌经过不同的编导进行编创,不仅使其艺术形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得到了创新发展,鼓子秧歌的主调也从庄重神秘变为反应喜怒哀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并广受人们的喜爱,但在发展中也保留了一些原始元素,使鼓子秧歌这一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因此,对原生鼓子秧歌编创中的保留与改变进行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原生鼓子秧歌的艺术形态
(一)原生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
原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鼓子秧歌在表演形式上现存的主要分为文场、武场以及文武场,其中,文场多由儿童及女性出演,以鼓乐伴奏为主;武场则多由男性表演,以鼓乐表演及舞狮舞龙表演为主;文武场则表现为混合长场,由各种角色进行混合演出,在形式上也完美结合,主要在开场时或者闭场时出演[1]。秧歌还可以分成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主要形式为地秧歌,而高跷秧歌则为辅助存在。鼓子秧歌的表演程序性比较强,在出演之前,有些地区还要举行祭奠先人的祭祀仪式,部分地区还存在“串村”风俗,即从一个村表演到另一个村,场面上十分热闹,有着浓郁的喜庆氛围。因此,在编创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原生鼓子秧歌特有的热闹表演形式。
(二)原生鼓子秧歌角色与服饰
原生鼓子秧歌在不断发展中,在人物角色上和东北秧歌逐渐雷同,如秀才、农民、唐僧等,花脸小丑及“娃娃头”也比较常见,前者身穿戏装,后者则把各类人物头像做成头盔戴在头上,舞者以十字交叉步舞步多见,并互相打闹,博取观众一乐。每个地区的鼓子秧歌在人物角色上也会有所不同,这和各个地方的经济状况相关。如今鼓子秧歌的道具服装均有成品购买,所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其角色及服装道具等都变得更加丰富,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虽然只有自备的简单服装与锣鼓,但同样能将鼓子秧歌的风采展现出来。鼓子秧歌角色主要有四个,即伞、鼓、棒、花。其中,伞指的是花伞和头伞,花伞多为青年人角色,头伞多为老生角色,是对各种场面及队形变化进行指挥的领头者;鼓是秧歌队伍中主体角色,多为青壮年男子,左右手分别持圆鼓和鼓槌,在表演中自由的击打鼓面;棒指的是少年角色,双手持棒,并边走边以棒点地,作出各种花棒舞动作,且人数多以双数为主;花指的是女子角色,传统鼓子秧歌的花多为男性角色,后来发展中逐渐变为女性。服饰上,鼓子秧歌的男性角色多为身穿英雄服,头扎英雄巾,女性角色的服饰和男性角色大体上相似,但其色彩更为鲜艳,且头上通过插花进行装饰。
(三)原生鼓子秧歌演唱及伴奏
原生鼓子秧歌中的演唱部分在旋律上比较平直,属于说唱性的民间歌曲,与东北地区的方言语调接近,其演唱结构比较简单,多为一曲多段体,可分作头腔、中段叙述、尾腔,歌曲特色幽默诙谐,表演者在鼓子秧歌伴奏乐队中边跳边唱。鼓子秧歌的演唱特点为打杈,也可以称作打岔,源自平时说话时用的打杈,也就是插嘴或中途打断说话的意思,演唱可分作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杈头,后半部分为打杈接歌后继续演唱[2]。东北鼓子秧歌中的小场曲目比较多,而山东鼓子秧歌的小场曲目则比较少,鼓子秧歌在当下发展进程中,小场演唱部分以往较高的地位已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鼓子秧歌所展现出来的主要还是以肢体语言美为主。
三、原生鼓子秧歌的保留和改变
(一)原生鼓子秧歌的传承保留
鼓子秧歌源于公元前17年当前,出自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以济南市商河县为发源地,主要用于民间庆祝丰收。当前已经被列入至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对于原生鼓子秧歌的传承保留值得进行深入思考。鼓子秧歌作为一种地方性民间歌舞,存在一定变异性,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民间歌舞就像民歌一般,在发展中需依赖“传人”保留和代代相传,因此保护民间歌舞传人是保留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3]。如传统歌曲的保留依赖于“歌星”,传统舞蹈的保留依赖于“舞者”等,鼓子秧歌的传承保留需要依赖于“传人”优秀的传人才能保留住优秀的文化,传人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的保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其社会化保留。而编导的编创也是对原生鼓子秧歌进行传承和暴露的关键,在如今的鼓子秧歌中,编导们虽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使其更具艺术性和舞台性,但从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上看,其基本保留了文场、武场以及文武场三种主要的表演形式,在角色上保留了伞、鼓、棒、花四个主要角色,服饰上也保留了以英雄服为主的男女服装,而旋律及伴奏上也保留了原生鼓子秧歌平直的旋律和说唱性演唱,伴奏以鼓为主。鼓子秧歌热闹、质朴、幽默及憨厚的特点也反应出了东北人民的淳朴民风,并从热情的鼓子秧歌氛围中能让人领略到当地民间舞蹈的艺术文化魅力及感染力,感悟积极向上与乐观奋斗的精神情怀。鼓子秧歌是一种人类口头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及艺术魅力等值的我们加强研究。因此,加强原生鼓子秧歌的的保护传承力度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舞蹈编导,我们有义务让鼓子秧歌屹立在民族文化的行列中,并源远流传。
(二)原生鼓子秧歌的发展改变
目 录
一、前言 1
二、原生鼓子秧歌的艺术形态 2
(一)原生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 2
(二)原生鼓子秧歌角色与服饰 2
(三)原生鼓子秧歌演唱及伴奏 3
三、原生鼓子秧歌的保留和改变 4
(一)原生鼓子秧歌的传承保留 4
(二)原生鼓子秧歌的发展改变 5
四、原生鼓子秧歌的舞蹈魅力——以原生鼓子秧歌中的“花”为例 6
(一)花的人物形象 6
(二)花的风格律动 6
结 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前言
“鼓子秧歌”最早称作“打鼓子”、“跑秧歌”等,也可称作“蹦鼓子”、“大秧歌”等,其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各地,位于平原地带,地理条件的得天独厚,给鼓子秧歌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有利影响。从风格上看,鼓子秧歌粗犷豪放、矫健雄壮;从形式上看,鼓子秧歌走场有着队形多变和形式多样性等特点。鼓子秧歌得以流传的主要渠道是人们对自然灾害进行抗争所进行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抗灾斗争与辛勤劳作来获取来年丰收,又情不自禁拿起簸箕、棍棒、瓢盆等工具一起欢歌起舞,在时间的推移下,这些道具就变成了如今的伞、棒、鼓子等,成为鼓子秧歌出现的雏形。时代在不断发展,原生鼓子秧歌经过不同的编导进行编创,不仅使其艺术形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得到了创新发展,鼓子秧歌的主调也从庄重神秘变为反应喜怒哀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并广受人们的喜爱,但在发展中也保留了一些原始元素,使鼓子秧歌这一艺术形式更加完善,因此,对原生鼓子秧歌编创中的保留与改变进行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原生鼓子秧歌的艺术形态
(一)原生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
原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鼓子秧歌在表演形式上现存的主要分为文场、武场以及文武场,其中,文场多由儿童及女性出演,以鼓乐伴奏为主;武场则多由男性表演,以鼓乐表演及舞狮舞龙表演为主;文武场则表现为混合长场,由各种角色进行混合演出,在形式上也完美结合,主要在开场时或者闭场时出演[1]。秧歌还可以分成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主要形式为地秧歌,而高跷秧歌则为辅助存在。鼓子秧歌的表演程序性比较强,在出演之前,有些地区还要举行祭奠先人的祭祀仪式,部分地区还存在“串村”风俗,即从一个村表演到另一个村,场面上十分热闹,有着浓郁的喜庆氛围。因此,在编创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原生鼓子秧歌特有的热闹表演形式。
(二)原生鼓子秧歌角色与服饰
原生鼓子秧歌在不断发展中,在人物角色上和东北秧歌逐渐雷同,如秀才、农民、唐僧等,花脸小丑及“娃娃头”也比较常见,前者身穿戏装,后者则把各类人物头像做成头盔戴在头上,舞者以十字交叉步舞步多见,并互相打闹,博取观众一乐。每个地区的鼓子秧歌在人物角色上也会有所不同,这和各个地方的经济状况相关。如今鼓子秧歌的道具服装均有成品购买,所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其角色及服装道具等都变得更加丰富,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虽然只有自备的简单服装与锣鼓,但同样能将鼓子秧歌的风采展现出来。鼓子秧歌角色主要有四个,即伞、鼓、棒、花。其中,伞指的是花伞和头伞,花伞多为青年人角色,头伞多为老生角色,是对各种场面及队形变化进行指挥的领头者;鼓是秧歌队伍中主体角色,多为青壮年男子,左右手分别持圆鼓和鼓槌,在表演中自由的击打鼓面;棒指的是少年角色,双手持棒,并边走边以棒点地,作出各种花棒舞动作,且人数多以双数为主;花指的是女子角色,传统鼓子秧歌的花多为男性角色,后来发展中逐渐变为女性。服饰上,鼓子秧歌的男性角色多为身穿英雄服,头扎英雄巾,女性角色的服饰和男性角色大体上相似,但其色彩更为鲜艳,且头上通过插花进行装饰。
(三)原生鼓子秧歌演唱及伴奏
原生鼓子秧歌中的演唱部分在旋律上比较平直,属于说唱性的民间歌曲,与东北地区的方言语调接近,其演唱结构比较简单,多为一曲多段体,可分作头腔、中段叙述、尾腔,歌曲特色幽默诙谐,表演者在鼓子秧歌伴奏乐队中边跳边唱。鼓子秧歌的演唱特点为打杈,也可以称作打岔,源自平时说话时用的打杈,也就是插嘴或中途打断说话的意思,演唱可分作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为杈头,后半部分为打杈接歌后继续演唱[2]。东北鼓子秧歌中的小场曲目比较多,而山东鼓子秧歌的小场曲目则比较少,鼓子秧歌在当下发展进程中,小场演唱部分以往较高的地位已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鼓子秧歌所展现出来的主要还是以肢体语言美为主。
三、原生鼓子秧歌的保留和改变
(一)原生鼓子秧歌的传承保留
鼓子秧歌源于公元前17年当前,出自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以济南市商河县为发源地,主要用于民间庆祝丰收。当前已经被列入至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对于原生鼓子秧歌的传承保留值得进行深入思考。鼓子秧歌作为一种地方性民间歌舞,存在一定变异性,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民间歌舞就像民歌一般,在发展中需依赖“传人”保留和代代相传,因此保护民间歌舞传人是保留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3]。如传统歌曲的保留依赖于“歌星”,传统舞蹈的保留依赖于“舞者”等,鼓子秧歌的传承保留需要依赖于“传人”优秀的传人才能保留住优秀的文化,传人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的保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其社会化保留。而编导的编创也是对原生鼓子秧歌进行传承和暴露的关键,在如今的鼓子秧歌中,编导们虽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使其更具艺术性和舞台性,但从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上看,其基本保留了文场、武场以及文武场三种主要的表演形式,在角色上保留了伞、鼓、棒、花四个主要角色,服饰上也保留了以英雄服为主的男女服装,而旋律及伴奏上也保留了原生鼓子秧歌平直的旋律和说唱性演唱,伴奏以鼓为主。鼓子秧歌热闹、质朴、幽默及憨厚的特点也反应出了东北人民的淳朴民风,并从热情的鼓子秧歌氛围中能让人领略到当地民间舞蹈的艺术文化魅力及感染力,感悟积极向上与乐观奋斗的精神情怀。鼓子秧歌是一种人类口头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及艺术魅力等值的我们加强研究。因此,加强原生鼓子秧歌的的保护传承力度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舞蹈编导,我们有义务让鼓子秧歌屹立在民族文化的行列中,并源远流传。
(二)原生鼓子秧歌的发展改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