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东民间舞蹈龙灯扛阁”的传承与发展

目 录
绪论 1
一、“龙灯扛阁”的概述 1
(一)“龙灯扛阁”的起源 1
(二)“龙灯扛阁”的形成 1
二、“龙灯扛阁”的传承与发展 2
(一)“龙灯扛阁”的发展脉络 2
(二)“龙灯扛阁”的传承现状 2
(三)传承的意义 3
三、“龙灯扛阁”的新思考 3
(一)现在传承的桎梏 4
(二)对于“龙灯扛阁”的可行性建议 4
四、结论 5
五、参考文献 6
六、致谢 7 绪论
山东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却只有一部分是传承并发展下去了的,这其中人尽皆知的应当属三大秧歌(胶州、海阳和鼓子),相比而言民间舞当中的临沂地区的“龙灯扛阁”却并没有传承发展的那么好。“龙灯扛阁”属于山东民间舞蹈的灯彩类舞蹈,现如今临沂地区的“龙灯扛阁”只是老百姓在春节期间一种娱乐的形式,并没有很多规范性的动作。既然临沂地区的“龙灯扛阁”属于山东民间舞蹈种类的一种,我们就不应该让其这样继续败落下去,应当更好的探究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发展这种民间舞蹈,充分展现出山东民间舞蹈的风采,当地民间舞蹈的风采。
一、 “龙灯扛阁”的概述
(一)“龙灯扛阁”的起源
“龙灯扛阁”是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三官庙村地道的民俗舞蹈文化,沂河的东岸是三官庙村。相传三官庙村曾有一座大庙,庙里边供奉着掌管水、天、地的水官、天官与地官,三官庙才因此而得名。此地的舞龙的这个技术相传在1750年就有了。“龙灯扛阁”在民间就是把舞龙和扛阁放在一起来表演。在过去的日子里,它就是用来祈求降雨的,一直到了抗日战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解放战争时期,迎接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庆祝胜利的活动中就出现了龙灯扛阁。成为当地节日里的庆典娱乐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二)“龙灯扛阁”的形成
着种古老的中国民间舞蹈,是将民间舞龙与扛阁表演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属于灯彩类的民间舞蹈形式。粗犷豪放、气势宏大所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一般表演在春节期间前后,用来祭祀和求雨。“龙灯”又称为龙舞,就是民间通俗来说的舞龙,民间称为“耍龙”、“舞龙”,是汉代民间艺术活动的最主要的部分。最早在商朝的甲骨文里,曾经出现以众多人祭拜龙且求雨的描述,舞龙求雨在早秦那个时代最先风行,在汉朝出土的画像砖上就有鱼龙作舞的图案,此时,也有了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历代有宫廷记载或者民间舞龙的诗词。起初是作为祭拜祖先、祈祷雨的仪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娱乐行为。灯节尽管开始于汉朝,灯与龙联系在一起,开始在宋朝,出现了灯,舞龙在白天晚上都可以,于是便有了龙灯。农历正月时期,“龙灯会”出现在全国各个地方,耍龙灯时龙灯的节数最为吉利的是单数,常见的有九节、十一节。其实舞龙灯还有另外的寓意。另一层意思是蓬勃发展的人口,一种美好的象征。根据“灯”与“丁”的谐音相像各类灯俗都含有人丁兴旺,意味着繁荣,为家庭祷告,。
“扛阁”是一种民间舞蹈类似于杂技,“扛阁”由四副八个人组成。一人在下,肩上扛一特指板凳,另一演员坐在凳上,四个成人为“下扛”,四个儿童为“上扛”,“上扛”大多扮成是童男童女或是神话故事中的形象。“扛阁”最主要的是走场,当舞龙运动到激烈的高潮部分时,扛阁在一边穿插队形的变换,看到龙舞慢下来后,扛阁就穿插进入龙队中走场。“龙灯扛阁”交融了舞龙和扛阁,展现出别样的风采,为当代民间表演带来了清新气息的鲜明艺术特色,在全国自成一家。
二、“龙灯扛阁”的传承与发展
(一)“龙灯扛阁”的发展脉络
它的发展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有着沂蒙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和历史,但由于历史基础、历史文献不够,所以说想要了解它只能依靠老辈们的口头描绘和回忆来展现了。“龙灯扛阁”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流传至今,从最开始的祭拜先神为主的传统民俗再到现在在民族文化中的不断演变,在新的表演形式上得到升华。每年的春节、元宵节达到活动的最高端。在融入历史悠久的沂蒙文化的同时,把传统的龙灯表演和民俗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创新型的民间文化艺术方式,同时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精神也被充分体现出来。
(二)“龙灯扛阁”的传承现状
1.传承人的现状
清道光年间,以村民马姓和李姓为第一代传承人,目前已经传到杨贯秋、李玉常为代表的第九代传承人。现在“龙灯扛阁”传承的主要艺人是李玉常。他的家中老辈都是玩“龙灯扛阁”的,因此这也算是子承父业,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开始上“扛”成为小表演者,开始接触舞龙是13岁的时候,开始正式的到场表演是18岁,学会轧彩龙并且承担起教练的职责是25岁正值青年之时,在他的传承下“龙灯扛阁”在1982年被载入《临沂市民间舞蹈艺术大全》;在1998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2000年李老自己钻研发明轧制“荷花龙”、“竹节龙”、“草龙”等与之先前不同的舞龙,使演出更加的生动、新颖。给予李玉常二等功的奖励,在他圆满完成去上海世博会山东周艺术表演还有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巡游演出,获得领导一致好评之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山东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还有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0年做出这样的决定。
民俗文化虽然一直保留至今,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流行文化和娱乐形式不断出现,人们生活形式的快速转变,推动这种具有古风的文化和艺术愈来愈荒凉,因此对“龙灯扛阁”的文化概念模糊,甚至于不曾听闻,所以导致传承人数量的减少。
2.民间的传承现状
“龙灯扛阁”自古以来就是民间的一种本土的形式,它的传播始终保持着其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原始艺术特征,具有很高的传承艺术价值。所以在民间的传承还是比较广泛的,尤其在沂蒙地区的人民对这种民间文化更是十分的重视。在民间的传承还是十分的可观的。“龙灯扛阁”作为山东唯一的团队在2000年10月参加了由文化部社图司、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中华龙舞邀请赛,“龙灯扛阁”以其精湛高超的表演技巧,展现了舞龙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齐鲁神威奖”和“邀请赛纪念奖”这两项大奖就是在此次赛事中获得的。荣幸登上济南第11届全运会的开幕式也是在2000年10月。
3.政府对“龙灯扛阁”传承的推动作用
于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名单。国务院公布 “龙灯扛阁”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2010年。“龙灯扛阁”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文化艺术,政府在对“龙灯扛阁”的传承上也是十分的重视。在保留民族特性的同时也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为了更好的在人们中传播和继承。政府现在为“龙灯扛阁”建立了传承与学习的传习中心。里边有两大功能科室,展示室与传习室,馆里边配备了齐全的设施设备,舞龙模型、锣鼓家什、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实景泥塑等,充分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扛阁”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表演形式和制作工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2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