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北昌黎地秧歌中服装和道具的应用以跑驴为例

摘 要昌黎地秧歌以其独特的民俗特点、传统的民间特色,成为河北省民俗舞蹈的杰出代表。昌黎地秧歌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的昌黎县,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舞蹈的诞生最初与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昌黎地秧歌可以说是来源于民间,具有坚实的民间基础,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反映,是人民群众对生活有感而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服饰文化也伴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演变中,昌黎地秧歌承载了民间文化之精髓,是民间艺术形态的典范。秧歌在表演的过程中离不开专业化的道具与服饰,这些外在形式的不同也将其与其它舞蹈形式区别开来。本文选取了服装道具视角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以便于昌黎地秧歌艺术在以后能够更全面的传承和发展。
目 录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二、昌黎地秧歌概述 3
(一) 昌黎地秧歌的起源 3
(二) 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征 3
(三) 昌黎地秧歌的内容演变 4
(四) 昌黎地秧歌的发展及传承现状 5
三、舞蹈的服饰与道具 6
(一) 舞蹈服饰和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 6
(二) 舞蹈服饰和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应用的特点 6
四、昌黎地秧歌《跑驴》中服饰与道具的分析 8
(一)《跑驴》中的服装和道具的应用 8
(二)《跑驴》中服饰和道具在舞蹈表演中的艺术价值 8
(三) 昌黎地秧歌舞蹈服装道具对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及影响 8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昌黎秧歌是产生于河北冀东昌黎,并在全国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是河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舞蹈最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产物,昌黎秧歌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主要是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对生活有感而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服饰文化也伴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演变中,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具特点和形态的艺术形式之一。服装道具作为秧歌艺术形式的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要载体,其内容、形式区别于戏曲或其他民间舞蹈艺术。本文主要是对服装道具艺术特色的应用进行跟深一步的研究,以便于昌黎地秧歌艺术在以后能够更全面的传承和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第一,从有关于昌黎地秧歌音乐特色研究来看,比如王巧遇的《昌黎地秧歌音乐特色研究》,重点对于昌黎秧歌中音乐特色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音乐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该文章从另外一个角度研究昌黎地秧歌,作者视野开阔,角度新颖,让我们了解昌黎地秧歌独特的一面,也让我们更为全面,更为具体地了解昌黎地秧歌。第二,在对于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发面来看,比如刘煜的《如何传承昌黎地秧歌》,作者主要是在2005年昌黎地秧歌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从个人兴趣学习地秧歌到老艺人办班传承、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大力宣传保护昌黎地秧歌,甚至最后将昌黎地秧歌推向世界的舞台,既是发扬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方便让其他国家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昌黎地秧歌的诞生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真实描绘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农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民间技艺的传承者年龄过高,新一代的文化继承人尚未培养等原因,昌黎地秧歌在传承方面面临着重大考验,急需拯救和保护。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昌黎地秧歌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在表演技艺、文化承载方面日趋完善。当地的人们在欢喜的日子里,总会选择秧歌的形式来庆祝,这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重要习俗。
本文梳理了昌黎地秧歌中服装和道具在表演中作用,归纳总结昌黎地秧歌服装和道具在表演过程中的应用,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具有特色性。希望可以借此可以让舞蹈专业的人士更加全面的了解昌黎地秧歌以及舞蹈中服装和道具的作用,掌握更多关于民间舞蹈的知识,从而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
二、昌黎地秧歌概述
(一)昌黎地秧歌的起源
昌黎地秧歌的发源地在河北省的东部地区,它凝结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在滦县、昌黎等地区尤为盛行。就其内容来看,它充分彰显了劳动者的情感态度、生命意识与审美意识。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国家决定将昌黎地秧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昌黎地秧歌能够获此殊荣与其自身的文化环境与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楚河三角洲”的优越位置为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地理基础。加之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昌黎地秧歌中对于“舞”元素的侧重,也正是因为其对于诸多因素的融合,使昌黎地秧歌能够历久弥新,蒸蒸日上。
昌黎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是连接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重要纽带,背山面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昌黎县历史文化绵长悠久,正是这种文化的积淀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碣石文化。在这样丰富的文化背景之下,昌黎地秧歌应运而生。它是民间的艺术瑰宝,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农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昌黎地秧歌以其多元化的文化承载意蕴、个性化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民间文化的家庭中独领风骚。
在我国的许多历史文献典籍中,都对昌黎地秧歌的诞生有所记录:“人们最初选择秧歌的形式祈祷丰收、希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他们选择这种肢体语言的方式寄寓自己最真实、最朴素的情感。”其实,在秧歌发展的早期,它是以一种声音与舞蹈结合的样态呈现出来的,随着发展的演进,它的歌唱功能逐渐消失,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舞蹈秧歌。至民国初年,昌黎地秧歌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融合也在不断加深,受到了诸如评剧等表演的影响。它的“唱”与“舞”也就逐渐分离,成为两种舞台表演形式。
(二)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征
昌黎秧歌在表演过程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即兴传统的舞蹈。它一般拥有很强的情节性,以细腻的表情突显人物的心理,受到了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喜爱。通常来看,它在表演的中会利用到诸如烟斗、扇子一类的生活用具。这不仅使表演更具生活气息,还拉近了它与劳动人民的心理距离。总之,它扎根于群众、来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民间性。
了解昌黎地秧歌的人们都知道他的艺术魅力不仅是动态造型的外在美,更在于它彰显的内在美,这是昌黎地秧歌的魅力所在。它在表演过程中流露出的风格特征是其精神内核的重要体现。内在美如果丧失了,昌黎秧歌的表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对于昌黎秧歌的传承者和观众而言,要深切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把握其精髓所在,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昌黎地秧歌的内容演变
迄今为止,昌黎地秧歌已经拥有者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记载,地秧歌最初的诞生与劳动人民的劳作有紧密的联系,他们在休息时为了缓解疲劳,选择了这种节奏感强、而且有小调伴奏的艺术表演形式。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为之命名“秧歌”,才有了它如今的名称。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一伟人,就在田间地头即兴演出,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地秧歌”。为了突出它的地域性特色,人们在其名称之前往往冠以“昌黎”二字。上个世纪50年代,当地的艺人集体创作了《跑驴》,自其演出之后,在周边地区影响巨大,昌黎地秧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历史典籍中有许多记载,昌黎地秧歌最初的内容无外乎期盼国泰民安、乞求五谷丰登,颂赞杰出人物,批判不公的社会。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在表现内容上逐渐趋向于自娱性。
就作品《跑驴》来说,“跑驴”是随着元杂剧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融歌舞戏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在内容上大大增加了活泼逗趣的人物和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使整个舞蹈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从最开始单纯的秧歌演变成了秧歌戏。从开始的《傻柱子接媳妇》到后来的《喜回娘家》,在丰富内容情节的同时,也将原来的动作加以创新的整理。将原来的“走马”、“跑马”、“惊马”改为“走驴”、“跑驴”、“惊驴”,由于道具“驴”的应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后来被人们成为“跑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3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