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时期清商乐的发展演变
摘 要清商乐作为魏晋文化的重要组成,舞蹈的审美特征以及发展演变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以清商乐为研究对象,以魏晋时期古乐舞的发展作为起点,从清商乐的来源、发展演变、与其它艺术之间的形式三个方面深入分析魏晋时期的清商乐,最后从清商乐对当代乐舞发展的影响以及当代清商乐的传承保护入手,阐述清商乐乐舞遗风对当代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文献资料法研究魏晋时期清商乐的发展演变,引起民间和有关部门对魏晋清商乐发展的重视。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选题依据 1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四)研究遇到的问题 1
二、魏晋时期古乐舞的发展 3
(一)魏晋时期古乐舞简要概括 3
(二)魏晋时期古乐舞的发展现况 3
三、魏晋时期的清商乐 4
(一)清商乐的来源 4
(二)清商乐的发展演变 4
(三)清商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 5
四、清商乐的乐舞遗风 7
(一)清商乐对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 7
(二)对清商乐的传承与保护 7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中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魏晋时期的发展就是对《双城记》开篇最真实的写照。魏晋时期的社会是混乱的,政治也是混乱的,社会是痛苦的,人民也是痛苦的。但人的精神是自由的,艺术也是自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身处于该时代的文化对后代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该时期的音乐和舞蹈也为后世音乐舞蹈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分析清商乐在魏晋时期的演变过程,从而研究古乐舞是如何进行发展,如何经历了最高峰后又逐渐衰退,即使我们失去古乐舞的原因等方面丰富清商乐的相关领域,能够更好的补充这一领域没有涉猎到的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借此来有效地帮助学习舞蹈理论的学员,提升对清商乐的认识,并加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根据中国舞蹈史及相关材料的记载,对魏晋时期清商乐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魏晋时期在感性审美化的影响下,所蕴含的追求超越、本性自由、本乎自然、主乎性情的审美趣向被推向了顶峰。这一时期的清商乐往两个方向发展,本文将依据这两个大的方面及几个有代表性的舞蹈进行综述。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古乐舞的复原进行积极的有目的的工作,使古乐舞不再消逝。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不断丰富这一段时期清商乐的内容,加强人们对古乐舞传承意识,这才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情。
从涉足此领域研究的各种著作、期刊文献、工具书中,可知目前学者们对于清商乐的历史源流、清商乐的音乐结构、清商乐的音乐性质、三调(平、清、瑟)的内涵等方面,但其中较多观点未能统一。虽然有些疑问有了合理的解释,但更多的疑问仍待进一步研究核实
(四)研究遇到的问题
二、魏晋时期古乐舞的发展
(一)魏晋时期古乐舞简要概括
魏晋时期主要包含了两个时期,一个是曹魏时期,一个是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和东晋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的流动性高,这也就造成了文化和艺术的交融和传播,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百家争鸣”时期,其实并不为过,而这一时期的古乐舞则是随着西北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西域各国的乐舞艺术进入中原,比如来自于天竺的舞蹈、来自于西域的舞蹈,这些舞蹈融合进了中国的古乐舞,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以及艺术色彩。这也为今后的古乐舞的繁荣创造了先决性的条件。
(二)魏晋时期古乐舞的发展现况
古乐舞的发展到了商代逐渐出现分化,在不同阶级乐舞的用途也有不同。而在魏晋时期,乐舞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这与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思想有着重大的关联。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清商乐舞,舞蹈成为魏晋时期文人思想疏解的最佳方式,譬如在《鹌鹑舞》中提到:“俯仰在中,旁若无人。”文人将情感都寄托在舞蹈中,舞蹈在这个时代既不是祭祀祈福的工具,也不是纯粹的娱乐消遣之物,舞蹈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涵义。
三、魏晋时期的清商乐
(一)清商乐的来源
清商乐所指的并不是某一种特殊的舞蹈,而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乐舞总称。清商乐中包括了乐曲和舞蹈两个部分,清商乐的乐舞剧目有《巾舞》、《拂舞》、《铎舞》、《白鸠舞》、《神弦舞》、《白纻舞》等。清商乐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在武则天时期逐渐消亡。
(二)清商乐的发展演变
清商乐的发展与统治者对乐舞的重视有着密切关系,魏晋时期的统治者们对乐舞有着不同程度的热爱,譬如在王僧《论三调歌》中提及魏氏三祖风流可怀,对乐舞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三国时期的曹操更是在邺城建立铜雀台以供享乐;魏文帝建立了专门的清商乐舞管理机构,名为“清商署”,除去帝王们对乐舞的推崇促进了清商乐舞的发展外,官阀们对乐舞的热衷也促进了乐舞的发展。在《宋书》中记载:“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可见,在魏晋时期,乐舞的广泛传播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风气和文化,全民习舞爱舞促进了清商乐舞的发展和传播。
清商乐作为乐舞的最大变化就是乐舞的功能的转变,在汉以前,乐舞往往附着于礼教而存在。在汉代乐舞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乐舞开始注重其本身的情感表达。乐府舞辞最大的突破是通过舞蹈和乐曲开始表达个人的情感,借助《诗经》文化中的隐喻表达,以示心中的情感,情感的描摹也集中在爱情上。
魏晋时期的乐曲风格往往较为飘逸,舞蹈追求的是自然古拙的灵动感,譬如在清商乐中最出名的舞曲——白纻舞,如图1所示,在该舞蹈的舞蹈过程中,舞者身穿白色纻麻衣物,袖口宽大、飘逸,舞蹈多以折腰欲到、屈膝塔鼓等动作为主,舞蹈飘逸灵动。如图2,则是文人们对白纻舞的想象图。如图3的南朝画像砖,从图像右侧的舞女可以看出该舞蹈整体的风格是轻盈飘逸的,画中裙裾飞扬营造了一种轻灵的感觉。
而随着清商乐的不断发展,清商乐逐渐有艳化的趋势,部分的文人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所需,清商乐的创作逐渐不再以单纯的情感表达为主,而出现了淫词艳曲之势。
图1 白纻舞陶俑 图2 白纻舞想象图
(出土于1991年四川忠县三国崖墓)
图3 南朝画像砖(出土于1984年湖北省襄阳城区)
(三)清商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
目 录
一、前言 1
(一)选题依据 1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四)研究遇到的问题 1
二、魏晋时期古乐舞的发展 3
(一)魏晋时期古乐舞简要概括 3
(二)魏晋时期古乐舞的发展现况 3
三、魏晋时期的清商乐 4
(一)清商乐的来源 4
(二)清商乐的发展演变 4
(三)清商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 5
四、清商乐的乐舞遗风 7
(一)清商乐对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 7
(二)对清商乐的传承与保护 7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中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魏晋时期的发展就是对《双城记》开篇最真实的写照。魏晋时期的社会是混乱的,政治也是混乱的,社会是痛苦的,人民也是痛苦的。但人的精神是自由的,艺术也是自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身处于该时代的文化对后代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该时期的音乐和舞蹈也为后世音乐舞蹈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分析清商乐在魏晋时期的演变过程,从而研究古乐舞是如何进行发展,如何经历了最高峰后又逐渐衰退,即使我们失去古乐舞的原因等方面丰富清商乐的相关领域,能够更好的补充这一领域没有涉猎到的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借此来有效地帮助学习舞蹈理论的学员,提升对清商乐的认识,并加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根据中国舞蹈史及相关材料的记载,对魏晋时期清商乐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魏晋时期在感性审美化的影响下,所蕴含的追求超越、本性自由、本乎自然、主乎性情的审美趣向被推向了顶峰。这一时期的清商乐往两个方向发展,本文将依据这两个大的方面及几个有代表性的舞蹈进行综述。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古乐舞的复原进行积极的有目的的工作,使古乐舞不再消逝。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不断丰富这一段时期清商乐的内容,加强人们对古乐舞传承意识,这才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情。
从涉足此领域研究的各种著作、期刊文献、工具书中,可知目前学者们对于清商乐的历史源流、清商乐的音乐结构、清商乐的音乐性质、三调(平、清、瑟)的内涵等方面,但其中较多观点未能统一。虽然有些疑问有了合理的解释,但更多的疑问仍待进一步研究核实
(四)研究遇到的问题
二、魏晋时期古乐舞的发展
(一)魏晋时期古乐舞简要概括
魏晋时期主要包含了两个时期,一个是曹魏时期,一个是司马氏所建立的西晋和东晋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的流动性高,这也就造成了文化和艺术的交融和传播,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百家争鸣”时期,其实并不为过,而这一时期的古乐舞则是随着西北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西域各国的乐舞艺术进入中原,比如来自于天竺的舞蹈、来自于西域的舞蹈,这些舞蹈融合进了中国的古乐舞,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以及艺术色彩。这也为今后的古乐舞的繁荣创造了先决性的条件。
(二)魏晋时期古乐舞的发展现况
古乐舞的发展到了商代逐渐出现分化,在不同阶级乐舞的用途也有不同。而在魏晋时期,乐舞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这与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思想有着重大的关联。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清商乐舞,舞蹈成为魏晋时期文人思想疏解的最佳方式,譬如在《鹌鹑舞》中提到:“俯仰在中,旁若无人。”文人将情感都寄托在舞蹈中,舞蹈在这个时代既不是祭祀祈福的工具,也不是纯粹的娱乐消遣之物,舞蹈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涵义。
三、魏晋时期的清商乐
(一)清商乐的来源
清商乐所指的并不是某一种特殊的舞蹈,而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乐舞总称。清商乐中包括了乐曲和舞蹈两个部分,清商乐的乐舞剧目有《巾舞》、《拂舞》、《铎舞》、《白鸠舞》、《神弦舞》、《白纻舞》等。清商乐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在武则天时期逐渐消亡。
(二)清商乐的发展演变
清商乐的发展与统治者对乐舞的重视有着密切关系,魏晋时期的统治者们对乐舞有着不同程度的热爱,譬如在王僧《论三调歌》中提及魏氏三祖风流可怀,对乐舞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三国时期的曹操更是在邺城建立铜雀台以供享乐;魏文帝建立了专门的清商乐舞管理机构,名为“清商署”,除去帝王们对乐舞的推崇促进了清商乐舞的发展外,官阀们对乐舞的热衷也促进了乐舞的发展。在《宋书》中记载:“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可见,在魏晋时期,乐舞的广泛传播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风气和文化,全民习舞爱舞促进了清商乐舞的发展和传播。
清商乐作为乐舞的最大变化就是乐舞的功能的转变,在汉以前,乐舞往往附着于礼教而存在。在汉代乐舞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乐舞开始注重其本身的情感表达。乐府舞辞最大的突破是通过舞蹈和乐曲开始表达个人的情感,借助《诗经》文化中的隐喻表达,以示心中的情感,情感的描摹也集中在爱情上。
魏晋时期的乐曲风格往往较为飘逸,舞蹈追求的是自然古拙的灵动感,譬如在清商乐中最出名的舞曲——白纻舞,如图1所示,在该舞蹈的舞蹈过程中,舞者身穿白色纻麻衣物,袖口宽大、飘逸,舞蹈多以折腰欲到、屈膝塔鼓等动作为主,舞蹈飘逸灵动。如图2,则是文人们对白纻舞的想象图。如图3的南朝画像砖,从图像右侧的舞女可以看出该舞蹈整体的风格是轻盈飘逸的,画中裙裾飞扬营造了一种轻灵的感觉。
而随着清商乐的不断发展,清商乐逐渐有艳化的趋势,部分的文人为了迎合当时的政治所需,清商乐的创作逐渐不再以单纯的情感表达为主,而出现了淫词艳曲之势。
图1 白纻舞陶俑 图2 白纻舞想象图
(出土于1991年四川忠县三国崖墓)
图3 南朝画像砖(出土于1984年湖北省襄阳城区)
(三)清商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