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阳秧歌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以风筝为例

目录
绪论 1
一、海阳秧歌概述 1
(一)海阳秧歌的概述 1
(二)海阳秧歌艺术分析 1
(三)舞剧《风筝》的影响 1
二、舞剧《风筝》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1
(一)杨春燕的形象塑造 2
(二)翠花的形象塑造 2
(三)七姑八姨的形象塑造 2
三、人物形象塑造对舞剧风筝的作用 2
(一)表现出舞剧的主题思想 3
(二)融合秧歌元素,迎合舞蹈形式 3
结 论 3
参考文献 5
致 谢 6
绪论
秧歌这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的优秀文化中经久不衰,经过现如今的发扬和历史的传承,秧歌具有强劲的艺术形式和发展内涵,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就对于我们山东地区来说,主要是有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三种秧歌。本文以海阳秧歌为例,结合海阳秧歌中人物塑造的特征来为舞剧《风筝》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论述,进而完成本文。
一、海阳秧歌概述
(一)海阳秧歌的概述
海阳秧歌是一种具有丰富底蕴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有着雄厚的历史渊源,据有效的数据表明,海阳秧歌产生于汉朝初期。在明朝年间,开始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舞蹈艺术形式,并且在山东海阳地区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另外,因为海阳秧歌是以群众基础,能让人民群众更加认可海阳秧歌,艺术是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正是这样的关系,海阳秧歌也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海阳秧歌艺术分析
海阳秧歌是一种舞蹈形式,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由舞队歌队、民间戏曲表演、各类角色扮演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64469321>,海阳秧歌 在表演形式上日渐丰富,然而它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却没有丝毫的减弱。人们素来以扭秧歌、看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每当正月间,秧歌队走村窜巷,秧歌锣鼓声响起,扭的风风火火,蜂拥而至的老少男女,争先恐后的观看。屋檐下、大树上、墙头上挤的到处都是人,"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人们众所周知的一句话。 海阳秧歌有着独特的民间艺术,鲜明的传统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和大批胡艺术家前来欣赏,所以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稳定的基础,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可发展性,赋予海阳秧歌新的活力。
(三)舞剧《风筝》的影响
舞剧《风筝》是由学院于2016年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而创作的一部优秀的舞剧作品之一,是以山东三大秧歌为元素的舞剧。本剧首先以赶大集、踏青、拜师、婚礼等场面表现了山东地区的民俗风情。另外通过杨春燕和日本青年上川的情感故事为主线,打造了一场情感大戏。就舞剧《风筝》的山东元素来说,表现的是潍坊地区的风筝,舞剧《风筝》女主杨春燕、男主上川以比翼燕为元素结合山东杨家埠年画为特性,来为舞剧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服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该剧中山东秧歌元素的影响,表现在舞剧的动作特点、服饰特点及其舞美特点。这些山东元素的应用充实了舞剧《风筝》的情感表达,充实了舞剧《风筝》的情感内涵,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二、舞剧《风筝》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杨春燕的形象塑造
舞剧《风筝》以海阳秧歌来塑造老年杨春燕和杨春燕在时代中一个充满战争的悲剧。剧中开场暗黄的灯光,发旧的木门,漂亮的风筝以及老年杨春燕舞姿静止的动作,是用海阳秧歌经典的含胸,垂双臂,重心开始倾向左前,脚下步伐沉重,做出高低摆韵的动作,表现出老年杨春燕此时已经年迈。运用海阳秧歌的舞蹈动律,放到最慢的速度做出来,更能让人深深的感受到杨春艳深受战争迫害凄苦的人物形象,让人立即进入舞剧当中。女主角杨春燕是一个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女性,在第三幕“踏青”中,运用海阳秧歌中的"转身扑蝶","挽花追鱼"做出抓蝴蝶,做游戏的动作,充分表现出女主杨春燕小嫚形象,美丽大方的独特含蓄之美。在“拜师”中以海阳秧歌为主要元素和男主上川跳的一段双人舞,不仅仅是遵循了以往看过的海阳秧歌双人舞的特质,更是在双人舞的基础上做出海阳秧歌绕转灵巧的动作,丰富了杨春燕的善良,纯真的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用海阳秧歌的跨、转、蹁激烈的舞蹈动作在双人舞中既刻画出女主角对爱情执着,坚贞不渝的性格,又突出了民族的矛盾。结尾“天堂舞”将剧情推向高潮,女主杨春燕和男主上川同时前进,越舞越激烈,女主杨春燕运用海阳秧歌元素一段段深情的舞蹈片段,动作设计干净利落,透露出杨春燕不舍分离,也将爱情的凄美战争的残酷呈现在我们眼前,从而,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杨春燕形象。
(二)翠花的形象塑造
舞剧《风筝》翠花的出场方式中运用海洋秧歌中群艺争辉。先是一个货郎出现挥动手里的货物,然后在货郎的带领下,翠花紧跟着货郎后面以海阳秧歌一段经典的跑大场扭八字方式出现,边舞边进布满舞台,各种队形的变化,从一边走到另一边,表现出翠花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轻活力,善于劳作。翠花和货郎的对舞、闪躲、转、绕、相应相成,翠花表现的是在热闹的集市中挑挑选选的生活场景,巧妙的让海阳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与传统民间习俗风情巧妙融合,中间运用了海阳秧歌中的"凤踩牡丹","三点水羞扇"的形态动作来挑拣货物,买卖议价的动作,表现出翠花勤俭朴实但是在本质上脱离不了村姑的人物形象。用海阳秧歌塑造出来充满年轻活泼,充满活力翠花的人物形象,将热闹非凡的集市场景,和人民喜悦的心情展现的一览无余。
(三)七姑八姨的形象塑造
舞剧《风筝》七姑八姨在运用海阳秧歌中在奔跑中扭动,扭跑结合,抖肩步,动作又大又垮,突出七姑八姨妈大胆泼辣的人物形象特征。七姑八姨以争先恐后的方式出场进入了热闹的集市,看到了走街串乡的卖货人,用海阳秧歌中丑婆拱花的动作,跌步前行,给人一种看到自己喜欢的货物被吸引住的感觉,也更加明确了七姑八姨挑选货物的身份。看到男主上川拿着相机,七姑八姨相互追赶,运用海阳秧歌中白鹤踏月的动作,碎步走起来碎、密、稳,动作一气呵成,迫切的想看看拍照的是什么,对相机强烈的好奇,表现出七姑八姨那种对新事物的渴望和喜欢凑热闹的特点。
三、人物形象塑造对舞剧风筝的作用
(一)表现出舞剧的主题思想
就舞剧《风筝》的艺术表现来说,它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和舞美等多种元素综合起来的一种艺术风格。由舞蹈而衍发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对舞剧《风筝》来说,主要通过对杨春燕和上川的人物形象塑造,突出了舞剧的主题表达。通过杨春燕和上川的舞蹈动作﹑舞蹈语言以及舞蹈结构的编排,推动了舞剧的情感发展。海阳秧歌元素在舞剧《风筝》中的表现作用,进而促进了舞剧《风筝》的审美,突出了舞剧《风筝》的主题思想。
(二)融合秧歌元素,迎合舞蹈形式
舞蹈是一个民族的标记物,也是人类感情中的一种符号。由于地域不同导致每个地区的文化、地理、政治、经济也都大不相同,所以形成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里特征、审美情趣等也都不同。这些特征,通过风格各异的民间舞蹈能够明确的反映出来。而舞剧《风筝》的原产地就是山东,其舞蹈形式和内涵的编创也有着一定意义上体现着山东文化的因素。而海阳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积淀充裕,所以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山东元素舞蹈编导在海阳秧歌中需求灵感和必要的素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2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