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舞中去雕塑化”对形象塑造的启示

目 录
Abstract 1
目录 1
绪论 1
一、“去雕塑化”观念的来源 1
(一)当今舞蹈领域内“去雕塑化”的现象 2
(二)对舞蹈表达方式创新的思考 3
二、“去雕塑化”技法的形成 4
(一)根据“去雕塑化”的观念塑造外在舞蹈形象 5
(二)塑造内在精神形象的过程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绪 论
当下国内“中国题材”舞剧的创作的参量很多,但是“激情”表演下能够残生共鸣的并不多,在当代舞蹈,有大量的切精彩的“中国故事”需要通过舞蹈这个艺术手段去讲述出来,而舞蹈这个一可以深入人心的艺术方式当下更需要通过将自己的特征性与中国本土元素相结合,才可以突破在大众普及和认识上落后于电影音乐等艺术手段的瓶颈。
一、“去雕塑化”观念的来源
(一)当今舞蹈领域内“去雕塑化”的现象
1.对中国舞表演和西方舞表演的学习过程
笔者在进入大学时,对舞蹈编导专业萌发了巨大的情感,伴随着对舞蹈编创课的实践与思考,内在有一股巨大的动力在源源不断的产生,不由自主的对舞蹈艺术展开了深入宽泛探索。当以一个作品考入编导班,开始学习舞蹈创造的第一天起,笔者就抱定了一个明确的观念---以舞蹈为出发点,本着舞蹈编导的接纳、开拓性思维去广泛的学习,前辈们积累的各种舞蹈表演风格与各自艺术观念下的舞蹈训练体系,并深入探索每个舞蹈风格孕育发展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折射出对当今时代的某种意义。具体的作用,则是通过舞蹈专业的学习起到对自身人文知识的补充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结构。在这个漫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过程中,受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在民族舞蹈的大熔炉中和西方舞蹈的抽象表达中发现了许多“蛛丝马迹”,它们常常不为人知,被创作者与观众忽略,但它们跟我的思路碰撞过后,脱离它们本来的艺术面貌与地域性质,做为一个全新而渺小的方法(并非是动机),仅仅是方法,展开对舞蹈小作品的创作,在舞蹈作品中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诉说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通过跳舞的感受思考到了舞蹈艺术的初衷和归宿的根本意义就是传达自身的情感内容去感染观众的内心,或为宣泄生活中带来的创伤,或为寄托希望,或为感恩,方式不同,内核相同。而舞蹈创作者与观众间交流情感内容的桥梁,则是具体的“舞蹈作品形象”,创作者本身需要建立起一幅契合主题的外观形象,才能与观众共同建立起一座畅通无阻的精神桥梁,实现舞蹈作品在“当代社会”审美价值中的真正成型,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去真实的传递对当代社会的认知。
作品中,形象的塑造与表现是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深邃的情感动机和情节叙述特有的编排,首先要凝聚成一个具体、以舞蹈手段塑造起来的人物角色形象,以此为核心,与音乐家合作出吻合的音乐结构、设计出吻合的灯光体系、搭配出巧妙的服装与道具,在每个环节的创意上,都建立起符合主题且单独传达思想内容的艺术作品,“它们”之间具备联系性,组合起来为人物舞蹈形象的塑造而服务,共同构成舞蹈作品形象。
五千年的中华舞蹈文明源远流长,它诞生于原始时代,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整合、壮大,形成了中华民族舞蹈所具有的“讲究线条之美”、姿态造型之美、非凡记忆之美,善用道具之美的塑造外在舞蹈形象的艺术风格,在实践课堂中,最早开启对舞蹈中有形象的认识的课堂便是“傣族舞蹈”的课程,傣族舞蹈塑造形象的重要来源,是对动物特别是鸟类的模仿,大学老师在示范傣族舞蹈时,极力的捕捉鸟儿觅食的动作,反复示范鸟儿的眼神,并以此为核心动机,进行“头眼组合”,的动作训练,所以,在将舞蹈的立体形象丰富变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国“本土文化”重视内在精神形象这一因素,这也是中国舞蹈屹立于世界舞坛最大的资本,中国民族舞蹈形象最迷人的韵致就是创作过程中十分主动的去“吸纳”“演绎”自己的本土文化,例如以上介绍的傣族民间舞蹈,在起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虞城与典雅的形象气质是源于傣族人民对佛教的崇拜,独有屈伸动律来源于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劳动方式,而三道弯舞姿的形成,是印缅文化交流入中国的结果。在本科所有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千变万化的中国民舞的艺术风格,首先是从“文化背景”的整体中去发现一个局部形象,文化背景或为区域、或为历史,局部形象或为具体,或为抽象,这是由艺术眼光自然选择的原材料,文化背景作为一个凝聚点体现着整个本土,局部形象又做为一个点凝聚着这个“自然形象”,在开始创作形象的过程中,从抓住这个自然形象中更为具体的一个点开始,将它艺术化,以此为创作动机,展开对自然形象的艺术化塑造,在丰富舞蹈立体动觉形象的过程中,是以“主动的”方式去吸纳本土文化的,从而将立体的舞蹈形象塑造起来。而这个形象的演绎,必将是处处体现着区域间的习俗文化,印上深深的本土烙印。中国舞蹈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实在艺术观念上由点及面、由外入内、最后定格的过程,在艺术技法上是一个包容接纳、明确具体的方式方法。但是艺术更是时代的产物,形象的塑造设有彻底定格的一刻,我们在继承和保留原有的艺术形象上,如何“合时代脉搏而舞”以什么样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观念和方式继续“塑造”和“发展”本土的误导性向,这是一个新课题。
2.艺术品质的“去雕塑化”
早期前辈们在创作舞蹈作品时,重视从形象塑造展开创作动机,将这个重点抓的非常“真实”和“纯正”。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之所以与中国本土文化环境产生隔阂,是因为它本身“激进”的特性与中国观众的内心审美方式设有一座桥梁,而现代舞突出个性的观念和包罗万象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它激进的特性,而它与观众之间这座“桥梁”,就是舞蹈中的“形象”,通过形象将本土人物内心的情感方式置于现代舞的观念与表演技术之间,现代舞的观念就落在了具体形象,现代舞在国内与国外的认知中,都是设有固定形象的,在学生的观念中则不是,现代舞的落脚点是抽象情感化的,跳的是观念,没有明确的形象,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所有需要表达的情感方式,是靠“形象”本身去激发出来的,在杨丽萍老师创作的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中,用京剧演员裘继戎扮演萧何的形象,萧何这个形象从京剧形象嫁接为舞蹈的形象,杨丽萍老师用舞蹈的方式褪去了戏曲形象的外衣,升华成舞蹈形象的萧如,此时,京剧中裘派身段的外在力度相对“弱化”了,但是内在的韵律特色还在,这样外在的现代舞与内在京剧神韵的形象就建立起来了,在这个形象的刺激下,就发现了历史条件下萧何的心态历程与现代人心中的经历仿佛相同,这样,通过现代舞与戏曲形象的嫁接而建立起来的舞蹈形象,在表达情感时就十分容易让观众理解。可见,形象是艺术具体化的素材,情绪,是被舞蹈化的“高级形象”,在表演中肯定要着重跳舞情感,这个情感就是被反复思考与推敲塑造出来的“形象”。
在舞蹈创作蓬勃发展的今天,编导可以将一个细小的表达环节与作品的高度联系或对比到极致,正如在《十面埋伏》中,杨丽萍老师用“万把剪刀”的舞美设计定义为压迫与暴力的形象,可见在舞蹈家的创作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把它们塑造成围绕人物核心形象所服务的“说明性”形象。但是,也有绝大多数作品,在创作和表演中,需要关注和修饰的外在环节比较多,人物形象本身的这个核心因素虽设有被忽略,却跟外在环节的制作方式形成了一种“方向”了。所以,是否应该在兼顾多种环节去丰富艺术作品的同时,在“核心形象”的塑造方式上不要被外在环节的“创作惯性”带走,虽然“丰富”是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任务,而真实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目的,偶然中从美术学的观念中接触到了一个“名词”--“去雕塑化”,学生在大量观摩当下作品与思考舞蹈表现的审美后,斗胆去总结当下舞蹈创作的趋势是--“去雕塑化”。“去雕塑化”本身置于舞蹈创作中,是一种创作过程中的辩证观念,更是当下我们学生学习舞蹈所要具备的一种思维态度。例如本文中形象塑造这一环节,对所选的素材极力的学习并继承它塑造传统形象的方法观念,然后根据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去除原本经典形象原有痕迹的过程,这是一个,由繁化简定位时代,找到动机点后再由简在入繁制作传统形象的新形式,这样一个过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2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