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秧歌舞台形式转化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以舞蹈海阳有个王大娘等为例
摘 要海阳秧歌是山东三大代表性秧歌之一,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海阳秧歌的关注颇多,其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将其原始质朴的民间形态转化成为具有更高艺术欣赏价值的舞台形式,体现着海阳秧歌这一艺术形态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这是其发展的必然过程,我认为结合具体舞蹈作品深入探究这一转化过程对当今舞蹈教学、舞台表演以及海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本次研究是以海阳秧歌舞台形式转化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为题,结合几例代表性作品加以陈述和分析,加之自身实践经验以及现有实际理论加以阐述和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论点,结合具体舞蹈作品的实际案例分析研究海阳秧歌从民间形态至舞台形式的创新,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实地考察来证明观点、深化论点并总结出海阳秧歌从民间到舞台的创新之处。当今,山东海阳秧歌在现下越来越多地被呈现为舞台上加工后的作品,而较少有人关注其原始民间形态,从民间形态向舞台形式的这一转化过程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它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海阳秧歌在发展进程中所必经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能够使人们清晰地看到海阳秧歌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并且对于舞蹈教育有很大帮助。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2
二、 海阳秧歌由民间向舞台转化的过程及其必然性 3
(一)海阳秧歌的原始民间形态与演变 3
(二)海阳秧歌的舞台形态 3
(三)海阳秧歌发展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 4
三、 海阳秧歌由民间向舞台形式转化的意义与价值 7
(一)对舞蹈表演的影响 7
(二)对舞蹈编创的启示和意义 7
(三)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山东海阳秧歌的蓬勃发展
海阳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它与胶州秧歌以及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地区三大秧歌。海阳秧歌以其豪放、活泼的风格特点呈现于广场、舞台上,其表演尽显独特的山东韵味,备受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形式在不断转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海阳秧歌最初以原汁原味的民间形态出现,随着历史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也在进步,海阳秧歌的舞蹈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民间向舞台、由业余向专业、由传统至创新,逐步地转化着。
3.海阳秧歌本体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目前,海阳秧歌已从原始单一的民间形态逐步走向舞台形式,在当今各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学与实践中也都展现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一发展历程离不开民间老艺人的传承,也离不开舞蹈工作者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创新。海阳秧歌这一山东秧歌文化在山东乃至全国不断扩大着其影响力,从理论到实践都在不断前进,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通过研究这一转化过程促进海阳秧歌在省外的普及
在当今,山东海阳秧歌的发展在山东省内获得较大关注,而省外则缺乏对海阳秧歌各种形态的了解与重视,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海阳秧歌的普及工作。
(2)通过研究更细致地了解其内在发展进程
山东海阳秧歌在现下越来越多地被呈现为舞台上加工后的作品,而较少有人关注其原始民间形态,从民间形态向舞台形式的这一转化过程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它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海阳秧歌在发展进程中所必经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能够清晰地看到海阳秧歌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
2.实践意义
(1)有助于舞蹈教育及舞蹈编创的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对海阳秧歌舞台形式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这对海阳秧歌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山东民间舞的编创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2)促进海阳秧歌自身发展完善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使海阳秧歌这一舞蹈形态本体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为山东民间舞创造更大的价值,持续丰富自身、弥补不足,将其民间形态搬上舞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本次研究进行前期,大量搜集各类相关文献书籍,进行综合梳理与分析总结,汲取经验,作为论证的辅助和支撑,为论点提供依据,并且为论证思路提供启发和帮助。
2.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结合自身的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从自身实际经验中寻找素材和论据,并总结提炼其内部蕴含的理论观点,为论文论点做支撑,具有实际意义。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结合具体几个舞蹈作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具体实例对海阳秧歌从民间走向舞台的发展过程进行展开论述。
4.对比法
对比法是通过观看不同形态下的海阳秧歌现场舞蹈作品及视频,对比海阳秧歌由民间形态向舞台形式转化过程中两种不同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比较其两种形态特征的差异原因。
二、海阳秧歌由民间向舞台转化的过程及其必然性
(一)海阳秧歌的原始民间形态与演变
1.海阳秧歌的历史起源
海阳秧歌起源于山东海阳,它是一种古老传统的山东民间舞蹈,是集歌、舞、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海阳秧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相当明确,《赵氏谱书》上有关于海阳秧歌最早的记载,据此,海阳秧歌距今已有587年的历史。它源于汉代,创于明代,兴盛于大嵩卫城(今海阳凤城)。
2.海阳秧歌流传盛行于民间
海阳秧歌在民间流传发展并经久不衰,海阳秧歌常逢年节表演,属群众自娱性舞蹈,表演者大多为当地传统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热情活泼,质朴大方,备受观众喜爱。说起来海阳秧歌在民间的流派,它还分为“大架子秧歌”、“小架子秧歌”两种流派,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流传的为“大架子秧歌”,而“小架子秧歌”则广泛流传在海阳西北部地区。在表演形式上也分两种,分别是大场子和小场子,海阳秧歌表演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戏剧色彩,表演角色也各不相同。
3.海阳秧歌于民间表演的特点
山东海阳秧歌属于一种舞蹈文化,同时它又代表和反映着山东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是山东民俗文化的一种,也是海阳地区的一大民间特色。海阳秧歌从演出步骤、秧歌队阵容到演出服饰道具都体现着浓郁的地方民间特色,于是老百姓在日积月累中归纳出来海阳秧歌的六个特点,它们分别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结构严谨,礼仪深重;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即兴扭舞,多样统一;走阵多变,布阵巧妙;鼓乐清纯,快慢适度。
(二)海阳秧歌的舞台形态
1.海阳秧歌舞台化的历程
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海阳秧歌自身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改变着、创新着,但舞蹈本身的特色特点并未发生改变,它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仍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它的喜爱,这才为海阳秧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根基,铺垫了道路。海阳秧歌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引起了广大领导和文艺工作者们的注意,他们对海阳秧歌这一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十分重视和支持。在1958年,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就已对海阳秧歌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在其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添入了新的观点和理念,将海阳秧歌这一单纯的地方民间舞蹈形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和境界并且把它搬上舞台。1959年被拍成电影,至此海阳秧歌的发展有了更大提高,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海阳秧歌也跃居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全国文艺演出中也渐渐出现了海阳秧歌的身影,海阳秧歌在山东民间舞的舞台上闪烁着熠熠光辉。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2
二、 海阳秧歌由民间向舞台转化的过程及其必然性 3
(一)海阳秧歌的原始民间形态与演变 3
(二)海阳秧歌的舞台形态 3
(三)海阳秧歌发展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 4
三、 海阳秧歌由民间向舞台形式转化的意义与价值 7
(一)对舞蹈表演的影响 7
(二)对舞蹈编创的启示和意义 7
(三)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山东海阳秧歌的蓬勃发展
海阳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它与胶州秧歌以及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地区三大秧歌。海阳秧歌以其豪放、活泼的风格特点呈现于广场、舞台上,其表演尽显独特的山东韵味,备受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山东海阳秧歌的舞蹈形式在不断转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海阳秧歌最初以原汁原味的民间形态出现,随着历史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也在进步,海阳秧歌的舞蹈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由民间向舞台、由业余向专业、由传统至创新,逐步地转化着。
3.海阳秧歌本体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目前,海阳秧歌已从原始单一的民间形态逐步走向舞台形式,在当今各专业院校的舞蹈教学与实践中也都展现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一发展历程离不开民间老艺人的传承,也离不开舞蹈工作者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创新。海阳秧歌这一山东秧歌文化在山东乃至全国不断扩大着其影响力,从理论到实践都在不断前进,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通过研究这一转化过程促进海阳秧歌在省外的普及
在当今,山东海阳秧歌的发展在山东省内获得较大关注,而省外则缺乏对海阳秧歌各种形态的了解与重视,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海阳秧歌的普及工作。
(2)通过研究更细致地了解其内在发展进程
山东海阳秧歌在现下越来越多地被呈现为舞台上加工后的作品,而较少有人关注其原始民间形态,从民间形态向舞台形式的这一转化过程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它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海阳秧歌在发展进程中所必经的文化自觉与本体创新,能够清晰地看到海阳秧歌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
2.实践意义
(1)有助于舞蹈教育及舞蹈编创的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对海阳秧歌舞台形式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这对海阳秧歌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山东民间舞的编创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2)促进海阳秧歌自身发展完善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使海阳秧歌这一舞蹈形态本体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为山东民间舞创造更大的价值,持续丰富自身、弥补不足,将其民间形态搬上舞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本次研究进行前期,大量搜集各类相关文献书籍,进行综合梳理与分析总结,汲取经验,作为论证的辅助和支撑,为论点提供依据,并且为论证思路提供启发和帮助。
2.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结合自身的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从自身实际经验中寻找素材和论据,并总结提炼其内部蕴含的理论观点,为论文论点做支撑,具有实际意义。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结合具体几个舞蹈作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具体实例对海阳秧歌从民间走向舞台的发展过程进行展开论述。
4.对比法
对比法是通过观看不同形态下的海阳秧歌现场舞蹈作品及视频,对比海阳秧歌由民间形态向舞台形式转化过程中两种不同形态的发展和创新,比较其两种形态特征的差异原因。
二、海阳秧歌由民间向舞台转化的过程及其必然性
(一)海阳秧歌的原始民间形态与演变
1.海阳秧歌的历史起源
海阳秧歌起源于山东海阳,它是一种古老传统的山东民间舞蹈,是集歌、舞、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海阳秧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相当明确,《赵氏谱书》上有关于海阳秧歌最早的记载,据此,海阳秧歌距今已有587年的历史。它源于汉代,创于明代,兴盛于大嵩卫城(今海阳凤城)。
2.海阳秧歌流传盛行于民间
海阳秧歌在民间流传发展并经久不衰,海阳秧歌常逢年节表演,属群众自娱性舞蹈,表演者大多为当地传统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热情活泼,质朴大方,备受观众喜爱。说起来海阳秧歌在民间的流派,它还分为“大架子秧歌”、“小架子秧歌”两种流派,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流传的为“大架子秧歌”,而“小架子秧歌”则广泛流传在海阳西北部地区。在表演形式上也分两种,分别是大场子和小场子,海阳秧歌表演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戏剧色彩,表演角色也各不相同。
3.海阳秧歌于民间表演的特点
山东海阳秧歌属于一种舞蹈文化,同时它又代表和反映着山东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是山东民俗文化的一种,也是海阳地区的一大民间特色。海阳秧歌从演出步骤、秧歌队阵容到演出服饰道具都体现着浓郁的地方民间特色,于是老百姓在日积月累中归纳出来海阳秧歌的六个特点,它们分别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结构严谨,礼仪深重;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即兴扭舞,多样统一;走阵多变,布阵巧妙;鼓乐清纯,快慢适度。
(二)海阳秧歌的舞台形态
1.海阳秧歌舞台化的历程
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海阳秧歌自身的形式与内容也在不断改变着、创新着,但舞蹈本身的特色特点并未发生改变,它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仍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它的喜爱,这才为海阳秧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根基,铺垫了道路。海阳秧歌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引起了广大领导和文艺工作者们的注意,他们对海阳秧歌这一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十分重视和支持。在1958年,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就已对海阳秧歌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在其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添入了新的观点和理念,将海阳秧歌这一单纯的地方民间舞蹈形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和境界并且把它搬上舞台。1959年被拍成电影,至此海阳秧歌的发展有了更大提高,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海阳秧歌也跃居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全国文艺演出中也渐渐出现了海阳秧歌的身影,海阳秧歌在山东民间舞的舞台上闪烁着熠熠光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