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的变迁中看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鲁西平调秧歌为例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变迁,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逐渐趋同,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对于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逐渐淡薄。许多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正处于生存的十字路口,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部分民间舞蹈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包括传承人断裂在内的诸多因素导致许多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民间舞蹈濒临消失,亟待拯救。在当前传统民间舞蹈传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本论文以山东茌平地区的平调秧歌为例,根据其溯源、风格形式、政府当前的保护措施等,梳理其发展脉络,分析鲁西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存现状,并通过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研究当地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目 录
一、 绪论 1
(一) 研究内容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1
二、 茌平平调秧歌概况 2
(一) 平调秧歌的起源 2
(二) 平调秧歌的表演形式 2
(三) 平调秧歌的服装道具 3
(四) 平调秧歌的语言动作 3
(五) 平调秧歌的唱腔伴奏 3
三、 平调秧歌的主要价值
(一) 历史价值 3
(二) 现实价值 4
四、 平调秧歌的发展现状
(一) 《你了解家乡的舞蹈吗》问卷调查 5
(二) 政府的保护措施 6
(三) 老艺人的平生作为 8
五、 社会变迁因素对平调秧歌的影响
(一) 经济因素 9
(二) 政治因素 9
(三) 人文因素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一、绪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风俗传统、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差异,各民族都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民间舞蹈形式。”无论是哪个民族亦或是哪个种类的舞蹈,都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展示着我们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民族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珍贵宝藏。
位于黄河下游的山东,凭借其渊源的儒家文化和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孕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例如耳熟能详的山东三大秧歌。“民间舞蹈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和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们各具特色,代表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承载着区域文化的流传和演变,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研究内容
民间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因其罕见的生命力,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贯穿于中国舞蹈文化几千年漫长的时光,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有感染力的表现了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方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求。民间舞蹈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受社会存在的极大影响而发展变化,有的民间舞蹈受社会变迁的影响继续向前发展并活跃在舞蹈上,有的就停滞不前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变迁,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对于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逐渐淡薄。在当前传统民间舞蹈传播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通过平调秧歌的实际案例,根据其溯源、风格形式、政府当前的保护措施等,梳理其发展脉络,谈论社会变迁因素对其发展变化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论点,得出结论,进行逻辑梳理,进一步向其他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深化。
(二) 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饶的人口大国,民间舞蹈种类丰富多样,是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元文化国度里重要的民间文化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舞蹈一直起到饱含人文内涵的作用,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对祖先的崇拜、丰收的喜悦、庆祝战争的胜利等。”民间舞蹈承载着区域文化的流传和演变,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传承民间舞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论文正是居于对这一热点的思考,以鲁西地区民间舞蹈为撰写素材,希望为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完成本论文所使用的的重要方法,通过查阅书籍、期刊、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的收集等,整理平调秧歌资料文献,确定自己的研究思路。
2.实证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深入实地等形式采访茌平当地居民和秧歌老艺人,为此次论文提供理论依据,这有利于获得更丰富的资料与信息,帮助研究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个案研究法
以当前社会变迁因素对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的影响,以茌平平调秧歌作为个案研究,通过平调秧歌的实际案例,根据其溯源、风格形式、政府当前的保护措施等,梳理其发展脉络,有利于调查与研究的进展。
茌平平调秧歌概况
本论文以社会变迁对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聚焦于山东鲁西地区的平调秧歌,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教程和山东民间舞概论课上所学,从社会变迁的多种角度,如政治、经济、文化,探讨对其继承与发展的影响。希望可以通过该论文,扩大平调秧歌在当地的知名度,加深茌平人民对自己家乡舞蹈的了解,重视对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使民间舞蹈继续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见证着当地的发展变化。
/
图1论文作者摄于2019年2月茌平县人民广场
平调秧歌的起源
平调秧歌的发源地泊渡口村是京杭大运河上的渡口,自隋朝末年以后,它就成了贯通祖国南北的交通要道,有许许多多的商人、艺人南往北来,加之与本村爱好者的接触,久而久之播下艺术的火种。在明末清初(约17世纪20年代),初具文艺特长的艺人们联合在一起“玩艺儿”,最初艺人们各自扭唱,动作简单不受限制,且自编小曲,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平调秧歌。随着岁月的推移,在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打击乐、唢呐等乐器,曲目也固定了下来,还安排了角色,编排了一些较规范的动作,演艺人员也增多了。同时也把农村小戏剧加工改编纳入秧歌之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逐渐成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6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