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下舞蹈挑夫人物情感解读

摘 要山东精神是对山东人文风貌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一种升华。舞蹈《挑夫》是以体现山东人民勤劳勇敢、务实拼搏的精神风貌为目的,以泰山上的“挑山工”为主要对象来刻画舞蹈中的人物,“挑山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行业,更是对山东精神的传承,这就是它至今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舞蹈《挑夫》是对山东人民“勤劳勇敢、务实拼搏”很好的表达,也是对山东精神更好的诠释。本论文对在山东精神下舞蹈《挑夫》进行人物情感解读,提出自己的认知与见解,通过理论结合自身实践,能够更系统、全面的解决问题。
目 录
一、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山东精神的概述及体现 2
(一) 山东精神的概述 2
(二) “挑山工”身上的山东精神 2
三、舞蹈《挑夫》人物情感的解读 4
(一) 对剧中父亲与女儿的情感解读 4
(二) 对剧中群舞以及跟双人舞之间的情感解读 4
四、山东精神在舞蹈《挑夫》中的体现 5
(一) 山东精神是剧情发展的灵魂所在 5
(二) 人物情感在山东精神影响下得以升华 5
结 论 7
参考文献 8
致 谢 9
一、前言
研究背景
如今,对舞蹈中人物情感的解读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山东精神下,并以挑山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物情感解读尚未完善,研究资料相对空缺,所以,在现有的研究资料基础上,对人物情感进行剖析,再加强对人物情感的解读,着重研究山东精神下,以“挑山工”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物情感变化,并对其进行解读,使研究结果更加完善,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角色,使舞蹈演员能够更好的认识角色,更好的模仿人物形象。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对人物的研究著作,从内容和侧重点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研究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舞剧《孔子》中,重点研究从人物的性格来进行情感交织。第二,研究人物形象特点,比如大型原创民族舞剧《朱鹮》中分别对不同的国际珍稀鸟类形象的描写,生动而且非常形象。这些作品在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式上视野比较开阔,角度多样,当然也有很大的学术贡献,但在内容上略有重复,而且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乏创新性。
二、山东精神的概述及体现
山东精神的概述
山东这一片热土,是我们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建国以来,淳朴善良的山东人民脚踏实地、直面挑战,在党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绩,充分展现出我们山东人民: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这是对我们山东人文风貌的总结与概括,更是一种升华。
“挑山工”身上的山东精神
大学四年,经常外出旅游、学习,每每火车疾驰在轨道上,向窗外的美景望去,都在感叹:假如天天都生活在这浑然天成的美景当中,享受大自然的沐浴,那该是多么幸福而又令人激动的事情啊!对于从小生活在齐鲁大地而又喜欢冒险爬山的我来说,爬泰山是很好的选择,而登山途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寺庙、石刻,也不是那无数整齐的石阶,而是那些光着膀子,露着黝黑而又结实的后背,肩挑重物,不断向上攀登的挑山工。
至于泰山,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海拔在一千五百多米,有六千多级石阶,至于一直攀登在泰山上的挑山工从何时出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在登山路上的游客所需的食用品、商铺里琳琅满目的纪念品以及各种奇石,还有建造庙宇、房子所用到的木料石料,都是靠他们用结实的臂膀一步步挑上去的。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或是刮风,或是下雨,或是寒冬,或是酷暑,都会遇到他们:肩上那根光滑且被压弯了的扁担两端绑满了沉甸甸的货物,他们踏着整齐而又陡峭的石阶,默默无言,神情坚毅,一步一个脚印,不停地向上攀爬,用自己结实的双肩默默地奉献着。泰山上务实拼搏的挑山工早已成为巍巍泰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彰显着五岳独尊的气势磅礴。正如即将毕业的我们一样,不管在未来我们从事什么行业,负责哪一领域的工作,都应该脚踏实地,直面挑战,勇于面对,总会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蓝天。
三、舞蹈《挑夫》人物情感的解读
对剧中父亲与女儿的情感解读
舞蹈《挑夫》这个作品,2017年编创于学院舞蹈学院教学本部,本人亲身经历从泰山采风、编导创作思路意向、剧目编排到巡回演出,因此对于人物情感的解读相对更加明确清晰。《挑夫》中的人物形象取材于山东泰山上的挑山工,以泰山的险峻、挑山工的不畏艰险以及其中一对父女之间的情感交织为主要内容,交织成一条明确的故事发展路线。
1.解析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剧中“父亲”的形象同化于群舞之中,又独立于群舞之外。他既是一名挑山工,又是一名父亲,他光着膀子,黝黑而又结实的后背,肥大的裤子显得他更加强壮有力,脚上踏着一双布鞋,憨厚的脸上神情坚毅,他在陡峭的山路上一步步向上攀登,每走几步都要看一眼紧跟其后的“女儿”,脸上露着幸福的笑容。而“女儿”又是本剧中的点睛之笔,她个头不高,头上扎着两个小辫,那两条红色的头绳让她看起来更加活泼可爱,她走走停停,围绕在父亲左右,时而帮父亲擦擦汗,时而把水递到父亲嘴边,趁着父亲休息的空当,总是偷偷的挑起那沉重的扁担,想替父亲多上几层石阶。几次被父亲拦下,摸一摸脑袋,把扁担帮父亲扶上肩,陪着父亲继续前行。
2.分析演员身体表现
舞蹈《挑夫》整个剧目贯穿于一个“挑”字,也都把“扁担”穿插进舞蹈动作中,比如剧中,父亲肩上扛着细长的扁担,由于女儿年幼,在跨过一条水沟的时候,父亲用扁担的一头用力将女儿挑起;上山的路上难免遇到险情,在一架断桥上,女儿手足无措,父亲用肩上的扁担以及结实的后背把女儿接了下来;慢慢的,女儿也长大了,父亲将那条细长的扁担换到了女儿的肩上,女儿一步一步往上攀登,老父亲那坚定的眼神以及女儿那自信的目光,这是生活,也是一种传承。而那肩上细长的扁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道具,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二)对剧中群舞以及跟双人舞之间的情感解读
剧目中的人物由群舞演员以及主演两部分组成。群舞演员他们每人肩上扛着一根扁担,脚下稳定而有力的踩在石阶上,不知这光滑的石阶上留下了多少次他们的脚印,又在这无数的石阶上磨坏了多少双鞋,滴落了多少汗滴。
在剧中,为突出群舞与双人舞之间的关系而变化的不同角色,可谓是变化万千,起初,群舞演员是剧中主人公脚下的一条山路,蜿蜒而陡峭;随后又变成了在山路上与父亲同行的挑山工,他们相互帮衬,相互鼓励,迈着坚实的步子,露着憨厚的笑容;后来群舞又形成了山路上的一架断桥,把父女两人在桥上桥下分离开,促使其情感的交织,突出父爱的伟大;最后,女儿接过父亲肩上的扁担后,群舞用自己的后背形成了整齐而又结实的山路,为女儿在登山路上保驾护航。
四、山东精神在舞蹈《挑夫》中的体现
山东精神是剧情发展的灵魂所在
舞蹈《挑夫》整个的剧情发展围绕在一个“挑”字,第一个“挑”字,群舞用扁担把双人舞挑了起来;在剧中,群舞与双人舞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围绕着一个道具“扁担”来展开,从动作变化到感情抒发,群舞不断的形成各种背景来衬托双人舞,时而形成山路使双双交织在一起,时而变成远处山峰,层次分明独自舞动。第二个“挑”字,父亲用扁担把女儿挑了起来;望着父亲那健壮的身躯,旁边的女儿显得更加渺小,也正是这样的对比,突出父亲的背影更加的伟岸,女儿更加的弱小,可那伟岸的背影会慢慢老去,弱小的女儿会更加茁壮成长,父亲时而把女儿扛上肩头,时而手牵着手迈过小溪。第三个“挑”字,女儿用自己的瘦小的肩膀把父亲的扁担挑了起来;传承的步伐从未停止,时代的脚印也越来越深,女儿开始与父共同担起扁担,分担重量,女儿在山路上慢慢长大,一直以来经历太多的山路艰险,使得她的脚步更加稳健,眼神更加坚定,臂膀更加结实,慢慢的,她开始试着独自一人挑起父亲肩上的扁担,尽管有些吃力,她也会咬咬牙坚持下去,父亲的伟岸的后背逐渐弯曲,目光望着正在攀登山路的女儿,眼神中充满着欣慰。这三个挑起来,把整个舞蹈《挑夫》挑了起来,这三个挑起来把我们山东的优良传统挑了起来,这三个挑起来也把几千年来的父爱也挑了起来。而这三个挑起来也更是体现出了我们山东人民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山东精神围绕在整个剧目之中,是整个剧目的灵魂所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1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