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人舞出走中道具的运用

目录
Abstract 2
绪论 4
一、 双人舞概述 4
(一) 双人舞的发展背景 4
(二) 双人舞《出走》概述 5
二、 舞蹈《出走》中道具运用艺术阐析 6
(一) 一般常用道具分析 6
(二) 《出走》道具运用艺术技巧的阐析 6
三、 道具运用对舞蹈《出走》的意义 7
(一)传情达意 7
(二)渲染气氛 7
(三)填补空白 7
(四)象征和寓意 7
四、 结论 8
五、 参考文献 8
六、致谢 8
绪论
双人舞《出走》是以蒙古族舞蹈元素为素材,但是又突破了传统蒙古族舞蹈的规范性。舞蹈突出了动作的流畅、改变了舞蹈的质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特别洒脱、大气,就连头发丝都是在舞动的。给人一种情感上爆发后的沉醉。就双人舞《出走》中道具的运用来看。其中道具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系在胸前包袱。通过道具包袱在双人舞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双人舞的表现所处在的特定的时期,通过舞蹈道具包袱的运用可以进一步的让人了解双人舞出走的内在含义,可以进一步的阐述出双人出走的内涵,可以使观众进一步的理解双人舞出走的情感。所以我们可以说通过道具的运用是可以把舞蹈的审美特点进一步的展现给观众。同时也有利于舞蹈作品情感的表达。
一、双人舞概述
(一)双人舞的发展背景
建国初期双人舞大多以舞剧形式出现,由于长期寄生于芭蕾舞和戏曲舞蹈下,独立的双人舞作品非常少,我国也并未建立起独立的双人舞舞蹈审美体系。尽管如此,这种初步的探索也为今后古典双人舞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舞剧《宝莲灯》对双人舞有所涉及,当时处于对舞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探索阶段,重点放在对舞剧的整体把握,并没意识到双人舞对舞剧架构的重要性,缺乏对双人舞本体的足够关注和研究,不完整的双人舞体系使得整部舞剧没有一段真正意义上能够展示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的双人舞舞段。从1959年舞剧《小刀会》、《鱼美人》等作品的双人舞中不难看出,创作者在双人舞的把握方面仍处于芭蕾舞剧借鉴学习阶段,但值得一提的是,如何使芭蕾舞剧的双人舞表现手法在民族舞剧中合理使用这一命题得到编导们的关注。例如,在《小刀会》中,编导安排的主人公刘丽川牺牲前的双人舞片段,真正开始有意识的使用双人舞的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双人舞的作用开始得到重视。还要提到的是在《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两部舞剧中,比较成功的使用了双人舞的表演形式(喜儿盼望父亲归来的双人舞,大春与喜儿洞口相认的双人舞),模仿芭蕾舞的双人舞技法,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基于对芭蕾双人舞的借鉴和模仿,编导们在意识到“双人舞”在舞剧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后,开始了对属于自己民族舞蹈模式的探索。
(二)双人舞《出走》概述
《出走》,首演于2000年,是由万玛尖措和刘福洋表演的。作为创作者,万玛尖措塑造出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最大特色是在于舞蹈语汇的选择和运用,除了民族民间舞传统风格的动作:勒马、柔臂、科肩、提压腕等,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的滚地、躺地、爬起等典型的现代舞舞蹈动作及动作连接方式,再加上音乐选用了民族音乐《天堂》,给作品注入了压抑的情感特色和强烈的地域感。《出走》经过万玛尖措悉心的编排,效果异常突出,最适合表现爱与恨、善与恶、生与死等人类永恒的主题,融合与对抗的关系。创作的初期他并不能熟练掌握所谓的"技法",因而避免不了会有方向不明确、编舞逻辑稍显混乱的问题,但这样的"生疏"和"不懂得"让他少了限制成为优势,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起刻意使用技法的生硬与雷同,反而这部作品的“对比”、“重复”有着一气呵成的流畅感。这种流畅的“对比”产生的矛盾感从最初构思的文本、主题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到最后构图、灯光以及音响效果都能体现出来。例如人物性格对比:性格以及动作上塑造出哥哥的深沉和内敛、弟弟的勇敢和无畏;除了性格上人物塑造的对比以外,结构上的前与后、聚与散、正与反、高与低,灯光上的明与暗、冷与暖、大与小、强与弱,以及服装上的褐灰色与蓝绿色,都在细节上照应着主题。这部作品主要表现的是惜离别的情感。在这个情感中,万玛尖措通过自身的经历将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将《出走》的情感表达发挥到了极致,并且将蒙古舞的表演风格和现代舞的情感融合表演出来,从而满足了观众对于舞蹈审美的要求。
二、舞蹈《出走》中道具运用艺术阐析
(一)一般常用道具分析
从原始社会至今,道具在人类生活中一直处于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在舞蹈表演中,道具亦是不可或缺的。舞蹈道具已然成为舞蹈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个舞蹈种类(民族、民间、古典、现代等)中,道具应用和涉及都是极其广泛的。舞蹈表演中一般的常用道具主要有乐器类,比如在陕西安塞腰鼓的舞蹈中,作为道具的鼓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情感表达强烈,能够映衬舞蹈中人物的性格。另外还有生活类的道具,比如在山东秧歌中扇子的运用,这种道具属于民间舞蹈固有的特色,进一步的体现了秧歌的艺术底蕴,并且配合舞蹈动作,突出了秧歌的艺术形式。另外还有武器类法器类的道具,比如刀和剑,这些道具的运用往往是配合舞蹈主题情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表达的需要。总的来说,在舞蹈道具的运用中,道具的种类非常的丰富,但是每一种道具包含不同的情感表达。
(二)《出走》道具运用艺术技巧的阐析
双人舞《出走》中主要使用的道具是演员胸前背的包袱,这个道具映衬出要出走的主题,在这个舞蹈里面,万玛尖措充分运用了从舞台左后区至右前区的斜线调度(斜线是舞台上最长的调度线),因此具有空间上的延长感。自刚开始没有声音的部分,从舞台左后区向右前区的这一斜线调度贯穿着整个舞蹈,在这种延伸之中,哥哥的走和弟弟的留,营造了饱满的舞台环境,命中作品中心。两人的矛盾冲突让这层寓意无限的放大,使舞台这个固定不变的实在的物象在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上得到了延展。同时,在观众看来,这种从一而终的调度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万玛尖措赋予了这条斜线非常丰富的象征意义,从一个斜线的调度到充满想象的综合表现,贯穿于其中的情感也引发了观众诸多的思考:它可以实指回家的路或是一条走出家乡的路,也可以虚指充斥着矛盾对立的路。视觉上的“限制”和“重复”将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放大到极致。在《出走》中,万玛尖措是通过情感的融入将人物内心的两个对立面完全塑造出来进行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并不是简单生硬的塑造人物的形象。
三、道具运用对舞蹈《出走》的意义
(一)传情达意
一般的舞蹈的审美特征,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可以将舞蹈中所传达的情意进一步的传递给观众。双人舞《出走》中道具的使用,不仅与作品主题相互呼应,同时也向观众传达了哥哥离乡的果敢和弟弟对家的留恋不舍,深化主题。“包袱”虽然小但却包裹着深深的离别之情和对故乡的不舍的情感。通过道具包袱来进一步的深化《出走》的主题,展现双人舞《出走》的审美特点,进一步的将《出走》的情感表现给观众。
(二)渲染气氛
一个舞蹈表演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气氛是否足够渲染现场观众。就气氛(也就是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通过舞台道具和演出道具的运用使舞蹈的整体气氛达到一个高潮)来说,包袱作为道具在双人舞中的应用可以使舞蹈《出走》的情感表达更加明确,更加容易被观众所理解。同时,可以让观众在舞蹈的观赏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经历将自身的情感和舞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进而达到一种共鸣。比如在双人舞《出走》中包袱仅仅是舞蹈表演中的陪衬,用来代表远行或出走,观众在通过包袱所渲染的气氛中进一步的去理解舞蹈人物内心的情感,进一步的去理解舞蹈动作所包含的含义,最后使舞蹈的情感和观众自身的感知达到统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2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