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肩部动律在蒙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目 录
一、 蒙族舞蹈中的肩部动律 1
(一)肩部动律的风格特点和形成原因 1
(二)肩部动律的分类和动态特征 1
二、肩部动律在蒙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2
(一)丰富蒙族舞蹈表现方式,增添舞蹈语言 2
(二)渲染民族舞蹈文化,展现蒙族人民的生活与信仰 3
三、肩部动律在蒙族舞蹈中的灵活性运用 4
(一)生活因素在肩部动律中的体现 4
(二)时代因素给肩部动律带来的改变 4
四、肩部动律的发展与创新 4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蒙古族人民始终在大草原上生息劳作、纵横驰骋,他们有着独特的狩猎、畜牧生活,因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及对古老雄鹰和鸟类图腾的崇拜,形成了强悍、健硕的体魄和跌宕不羁、坚强果敢的性格,而与其他东方民族性格差别迥异,同时也创造出了具有丰富的游牧民族特色和草原传统文化气息的舞蹈——蒙古族舞。舞蹈风格于粗犷中带着细腻,柔韧中不失力度,洋溢着来自草原文化的勃勃生机,呈现出蒙古族人民豪放自信、桀骜不驯的“天之骄子”的气概与形象[1]。而肩部动律在蒙古族舞蹈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动作,带给蒙古族舞蹈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蒙族舞蹈中的肩部动律
(一)肩部动律的风格特点和形成原因
肩的动作是蒙古族舞蹈中的代表性动作,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因其动作变化丰富多样并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而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氛围,表现出他们强健洒脱、热情彪悍、豪迈矫健的“马背上”的民族性格。
蒙古族人民豪放不羁的草原生活,为肩部动作风格特点的形成做了铺垫,又因古老的图腾崇拜,蒙古族人民用人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动作模拟鸟兽的动作形态作为一种捕猎手段,长期居住于便于迁徙的蒙古包内使他们的上身动作较为丰富,并且特色的马背上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源于对马的独特情怀,从而使得他们在骑马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带动肩部上下运动,这些都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肩部动律的分类和动态特征
1.硬肩
硬肩是蒙古族肩部动律中的基础元素,包括单肩运动和双肩运动。单肩运动是在同一节拍中左右肩肘相互前后交错推出收回完成的动作。双肩运动是在单肩运动的基础上,同一节拍中,左肩或者右肩完成两次单肩运动。动作要求肩部运动时要有力点,放松不紧绷并且要有韧劲弹性,运动自然灵活,肩部要保持平行前后运动,双硬肩运动时,特别强调肩部向前,一定要向后收回作为缓冲,再向前运动。
2.柔肩
在单肩运动的基础上,以后背的力量为主导,将肩缓慢向前推出,再而缓慢的向后拉回,形成柔肩动作。动作过程中要求慢而柔韧、连贯、含蓄、内在。动作要求在进行柔肩动作时,要有下弧线的过程,柔中有刚,推出与后拉肩要到位,呼吸平缓均匀。
3.碎抖肩
在蒙古族中是最有民族风采的一种肩部运动,碎抖肩动作已成为衡量肩部运动能力的标尺。它是双肩放松,重心稍向后,以后背为集中点向外释放力,催促后肩背部形成碎而小抖动的动作。动作要求双肩下垂,后背肌肉放松,呼吸均匀,眼睛向前平视,动作要求速度快而流畅。
4.笑肩
在蒙古族舞蹈中,笑肩运动极具民族风格特色,它不仅在体能上能运用灵活自如,同样也能表达出情感与情绪的起伏,且能产生的特殊表现力。动作要求在上身保持平稳状态的基础上肩部放松,双肩上提和下沉速度要快,幅度小,最重要的是,肩部的运动在节拍上与耸肩相反,重拍时双肩向下沉,弱拍时双肩向上提。
5.绕肩
肩部以前、上、后、下四个点,连成一条线,形成力圆路线进行360度的肩转动。转动的过程要柔和而连贯,可以一个肩单绕,也可以两个肩同时从前向后或者从后向前双绕,也可以两肩交叉前绕后绕。动作要求肩部放松,上身重心在后,肩部环动要流畅、柔和。
6.耸肩
在蒙古族舞蹈的丰富多彩的舞蹈素材中,耸肩运动也极具特色。它活泼而畅快,肩部的运动与放松较为明显,上提与下沉幅度大,可双肩也可单肩,也可以两肩交替去完成耸肩动作。它主为表现热情愉快的情绪。动作要求肩部放松,气息下沉,重拍在下,起落过程要快。
二、肩部动律在蒙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一)丰富蒙族舞蹈表现方式,增添舞蹈语言
蒙古族舞蹈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他们善于用舞蹈来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即兴而舞。舞蹈节奏欢快、稳健有力、热情奔放,具有粗犷、豪放、沉稳、大方、庄重、刚劲又不失温柔的特点[1]。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极具特色,有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贤淑、柔中带刚的性格气质的盅碗舞;有欢快、热情、彪悍的筷子舞,有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的安代舞;有表现蒙古族宗教文化的面具舞查玛,除这四种极具特色的蒙古族舞蹈外,还有“太平鼓舞” 、“育呼尔舞”、“圆舞”等[1]。然而在这些丰富的表现形式中,肩部在其中的运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例如由贾作光先生1960年首创,斯琴塔日哈首演,后又因莫德格玛表演而得以广泛传播的《盅碗舞》。该舞蹈表现的是在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阔的草原之上,一位身着蒙族传统服饰的牧女头顶叠碗,双手捏盅,英姿妖娆地翩翩起舞,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的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及内心情感,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和憧憬。使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大草原的广阔与畅然。该舞蹈分为快板和慢板两部分,慢板中的柔肩动作,使得舞者的舞姿格外的柔缓而具有韵味,仿佛可以感受到草原的秀丽风光和牧民的宽广胸襟,头上的叠碗和手中的酒盅也因柔肩的配合显得格外有意蕴和民族色彩。舞蹈进行到快板阶段,舞者用圆场步结合碎抖肩、耸肩和笑肩使舞蹈情绪变的欢快热烈,表现出牧民心中的喜悦,使得观众的情绪也开始轻快起来。《盅碗舞》作为优秀保留剧目,在中国舞台上长期流传,舞蹈中的特色便是变化丰富的肩背动作,莫德格玛通过自身娴熟的技艺将舞蹈表现的淋漓尽致,引得观众拍手称赞。使《盅碗舞》这个作品得以广泛流传。由此也可见得在蒙古族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中,肩部动作在其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舞蹈不管是在形式还是语言上都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二)渲染民族舞蹈文化,展现蒙族人民的生活与信仰
草原文化属于开拓性的动态文化,它继承了草原人民心理层次的传统文化含量,它的珍贵在于它能给人一种禀赋,一种多样化的精神元素。草原文化本身并不是多么的深奥复杂,但它传给人的那些精神能量却能使人的内心世界永葆青春绿色,永远保持继续创造的勇气和活力。蒙古族舞蹈作为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体现了草原民族在大草原上自由驰骋,牧放、驯马、狩猎、骑射等劳动生活;展示出草原民族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和一往无前的英勇形象。然而由于表演场地的限制,大部分舞蹈动作以上身动作为主,多通过肩部和手臂来展现情感和生活。例如同是贾作光先生的舞蹈作品《鄂尔多斯舞》,该作品表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人民坚强果敢的性格,热爱劳动的精神和健康美丽的形象。舞蹈开场伴随着节奏欢快的民间曲调,一排坚强自信的男子双手叉腰硬肩,依次出场,双肩抖动自然放松,将自然率性的民族性格展露无遗。女子出场时,音乐节奏转向轻快,小而干脆的双硬肩与男子两两对舞相呼应,体现出挤奶、骑马等劳动,展现生活氛围。显示了蒙古族妇女的美丽与聪慧以及对生活的炽热情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2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