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汉画像石中袖舞的艺术特征
摘 要 汉画像石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其中记录着楚汉时期歌舞图像,这些图像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更是重现楚汉舞姿,保留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对于当代的舞蹈的编创和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山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山东是汉画像石出产地之一,保留了大量乐舞图像。汉画像石是山东地区袖舞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山东乐舞艺术空前繁盛的重要见证。袖舞是楚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类型,汉代袖类舞蹈兼具北方的雄健风骨和南国的柔美姿态的热烈奔放,感受到其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汉代袖舞不仅把袖舞推向了中国古代发展史中袖舞文化的高峰,更为时期袖舞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对于今天舞蹈艺术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现代舞蹈艺术的形式和内涵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目 录
前言
一、 袖舞的由来及风格特点 1
(一) 袖舞的历史由来及发展 1
(二) 文化交融形成的舞蹈风格 1
(三) 袖舞的艺术特点 1
二、 通过山东汉画像石分析袖舞形态特征 3
(一) 袖舞的典型姿态 3
(二) 袖舞的技巧与方法 3
(三) 长袖舞服饰的分类 4
三、 在汉代袖舞艺术特征中寻找山东袖舞的独特性 5
四、结论 6
五、参考文献 7
六、致谢 8
前言
山东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汉画像石则是袖舞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山东乐舞艺术空前繁盛的重要见证。袖舞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记录了楚汉时期舞蹈艺术的辉煌,历史悠久。本文研究目标在于让更多人对汉代“袖舞”具有更加真实和深入的认识,通过文物图像资料和文献记载进行研究,能够让人们更加直接、更加客观地从历史人文等角度了解和体会汉代袖舞的独特风格,展现汉代袖舞的独特魅力。
一、袖舞的由来及风格特点
(一)汉代袖舞的历史由来及发展
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后,经过几百年的时代的更迭,被强大的中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传统文化所融合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乐舞,即楚乐舞。汉代继承了楚乐舞的风格,具有轻盈飘逸、热烈奔放、曲线婀娜的特点,成为了汉代乐舞的代表性风格。在汉代,歌舞紧密结合。汉代对外开放,楚乐舞再次融合了丝绸之路外来乐舞,更加成熟。人们以舞会友,加上融入了西方的舞蹈元素,使得袖舞发展为社会性乐舞,更加促进了汉代袖舞的发展。相较于楚乐舞,汉代袖舞更加热烈奔放、风格大气且多变。汉代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情感的恣意挥洒,因此汉代乐舞具有乐观朝气、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潇洒、浪漫、苍劲有力的美感。
(二)文化交融形成的舞蹈风格
汉代袖舞在继承楚舞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多种形式的乐舞而形成的风格多样的舞蹈形式。它兼具北方的雄健大气和南方的轻柔婉转,既有周文化在封建礼教下的严谨气度,又有着楚文化、尤其是巫山文化的浪漫气息,突出反映出汉代文化包容吸收、兼收并蓄的时代风格。为汉代袖舞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采取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当时的文化理念。使得在舞蹈中融入了对上天的敬畏、鬼神崇拜以及祭祀等活动,并通过图腾中龙、凤、鸟等形象在袖舞中表现出来。
汉代袖舞通过学习其他舞蹈的长处来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表现形式风格多样,听由人的天性和想象力展开,给人们充足的自由发挥的余地,充满了可创造性和生命力。
(三)袖舞的艺术特点
“巾袖上抛下绕的舞动,缭绕变化,充分显示着诸如‘‘始逶迤而并行,终婉转以成形’[唐无名氏]‘三月柳枝柔似缕’[宋张先之]、双手舞余拖翠袖’[宋欧阳修]、的线性之美,那些游弋飞动的形态,呈现着电闪、龙跃、回旋之势,带来了有如彩云追月、行云流水般的特殊的形式意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汉代袖舞继承了楚乐舞的风格,以手袖为容,通过对袖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肢体的延展性、表现力,通过袖的扬抑回旋表达出更加鲜明的情感意蕴。汉代袖舞既有细腰倾折的楚风,舞姿柔软细腻,具有柔婉曼妙的美感,同时也受西域乐舞的影响,融合了西方热烈奔放的舞蹈风格,加上汉代开放的民风,使得它兼具雄健的气魄、飞扬的个性,同时,又带有儒学文化熏陶下古朴的质感。汉代是袖舞文化的巅峰,在楚舞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了个性十足的舞蹈文化。
二、通过山东汉画像石分析袖舞形态特征
(一)袖舞的典型姿态
1.翘袖折腰式
舞者将长袖上挑,做出甩袖的动作,表现出 “翘袖”的状态。图中右边的舞者双腿弯曲,右脚踏出并微微勾脚,以左、右横向为主要体态,双手弯折手腕呈现“翘袖”之姿,通过腰部左右方向大幅度的曲折,使腰部为轴的身体上部和下部呈现明显的左右横向观感,表现其舞姿优美娴雅,技法娴熟,身体轻盈。呈现出“左折右倾”的姿态。
2.拧腰腆胯式
拧腰腆胯。 图中舞者轻抬左脚成弓步状,以腰为轴腰部发力,在下半身保持不动的情况下,上半身由腰部发力向左横拧出去,身体大幅度前倾,呈现出细腰曲折的美感,体态婀娜多姿。用以表现舞蹈的内在美。此类动作称为“拧腰腆胯”,在袖舞表演中运用十分广泛。
3.前俯后仰式
舞者重心大幅度倾倒,在倾倒的情况下,双手用力抡袖,呈现出大仰大合的动态之姿。 舞姿飘逸,好似要飞起来,舞者往往通过这种手法表现出玄幻的韵味。 “前俯后仰”的动作姿态具有较高的技巧性,同时对舞者身体的柔韧性、控制力以及灵活性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袖舞的技巧与方法
袖舞,即以手、袖为容的舞蹈,其中包含许多关于舞袖的技巧。以长袖舞为代表,主要有三种技巧手法:飞袖、转袖、回袖。飞袖,顾名思义,舞者手臂发力,将手袖扬出去,表现出轻盈飘逸的感觉。转袖,舞者通过手肘、手腕等关节处的旋转,带动舞袖的旋转变化,表现出儒家文化中庸、内敛的美感。回袖,即在长袖飞扬出去之后,通过手、臂快速向回的收缩动作,支配长袖迅速缩回,更能表现情感意蕴。长袖舞最主要的特点是“长袖折腰”,即以腰为节点,腰以上的部分向旁、向前或向后倾折,上身幅度比较大,这些技巧十分考研舞者的柔韧性和身体素质,也呈现出汉代袖舞灵动、飘逸、奔放的美感。
张宇晓在《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中提到,早在汉代,袖舞技巧就有了十多种,以扬、收、甩、绕、抖、拖等为主要动作手法,舞者通过自身手臂的扬起、抖动、绕腕、弯曲带动长袖的各种形态变幻,在这基础上,又加入了双人、多人等元素,以及加入了道具鼓之类的运用。
(三)袖舞服饰特点
汉舞衣的上半部大部分是短襦,裙踞通常比日常女性长裙宽。腰肢部分通常系紧腰带体现舞者细腰的形态。 裙长及地遮盖脚部。 而袖舞服饰最重要的袖部分,又包括与手臂等长的袖身和超出手臂垂下去的袖体。 这种舞服将道具与服饰连结在一起,舞服即道具。长袖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操纵性,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属性。
目 录
前言
一、 袖舞的由来及风格特点 1
(一) 袖舞的历史由来及发展 1
(二) 文化交融形成的舞蹈风格 1
(三) 袖舞的艺术特点 1
二、 通过山东汉画像石分析袖舞形态特征 3
(一) 袖舞的典型姿态 3
(二) 袖舞的技巧与方法 3
(三) 长袖舞服饰的分类 4
三、 在汉代袖舞艺术特征中寻找山东袖舞的独特性 5
四、结论 6
五、参考文献 7
六、致谢 8
前言
山东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汉画像石则是袖舞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山东乐舞艺术空前繁盛的重要见证。袖舞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传统舞蹈,记录了楚汉时期舞蹈艺术的辉煌,历史悠久。本文研究目标在于让更多人对汉代“袖舞”具有更加真实和深入的认识,通过文物图像资料和文献记载进行研究,能够让人们更加直接、更加客观地从历史人文等角度了解和体会汉代袖舞的独特风格,展现汉代袖舞的独特魅力。
一、袖舞的由来及风格特点
(一)汉代袖舞的历史由来及发展
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后,经过几百年的时代的更迭,被强大的中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传统文化所融合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乐舞,即楚乐舞。汉代继承了楚乐舞的风格,具有轻盈飘逸、热烈奔放、曲线婀娜的特点,成为了汉代乐舞的代表性风格。在汉代,歌舞紧密结合。汉代对外开放,楚乐舞再次融合了丝绸之路外来乐舞,更加成熟。人们以舞会友,加上融入了西方的舞蹈元素,使得袖舞发展为社会性乐舞,更加促进了汉代袖舞的发展。相较于楚乐舞,汉代袖舞更加热烈奔放、风格大气且多变。汉代追求个性解放,追求情感的恣意挥洒,因此汉代乐舞具有乐观朝气、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潇洒、浪漫、苍劲有力的美感。
(二)文化交融形成的舞蹈风格
汉代袖舞在继承楚舞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多种形式的乐舞而形成的风格多样的舞蹈形式。它兼具北方的雄健大气和南方的轻柔婉转,既有周文化在封建礼教下的严谨气度,又有着楚文化、尤其是巫山文化的浪漫气息,突出反映出汉代文化包容吸收、兼收并蓄的时代风格。为汉代袖舞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采取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当时的文化理念。使得在舞蹈中融入了对上天的敬畏、鬼神崇拜以及祭祀等活动,并通过图腾中龙、凤、鸟等形象在袖舞中表现出来。
汉代袖舞通过学习其他舞蹈的长处来不断完善和发展,其表现形式风格多样,听由人的天性和想象力展开,给人们充足的自由发挥的余地,充满了可创造性和生命力。
(三)袖舞的艺术特点
“巾袖上抛下绕的舞动,缭绕变化,充分显示着诸如‘‘始逶迤而并行,终婉转以成形’[唐无名氏]‘三月柳枝柔似缕’[宋张先之]、双手舞余拖翠袖’[宋欧阳修]、的线性之美,那些游弋飞动的形态,呈现着电闪、龙跃、回旋之势,带来了有如彩云追月、行云流水般的特殊的形式意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汉代袖舞继承了楚乐舞的风格,以手袖为容,通过对袖的灵活运用,增强了肢体的延展性、表现力,通过袖的扬抑回旋表达出更加鲜明的情感意蕴。汉代袖舞既有细腰倾折的楚风,舞姿柔软细腻,具有柔婉曼妙的美感,同时也受西域乐舞的影响,融合了西方热烈奔放的舞蹈风格,加上汉代开放的民风,使得它兼具雄健的气魄、飞扬的个性,同时,又带有儒学文化熏陶下古朴的质感。汉代是袖舞文化的巅峰,在楚舞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了个性十足的舞蹈文化。
二、通过山东汉画像石分析袖舞形态特征
(一)袖舞的典型姿态
1.翘袖折腰式
舞者将长袖上挑,做出甩袖的动作,表现出 “翘袖”的状态。图中右边的舞者双腿弯曲,右脚踏出并微微勾脚,以左、右横向为主要体态,双手弯折手腕呈现“翘袖”之姿,通过腰部左右方向大幅度的曲折,使腰部为轴的身体上部和下部呈现明显的左右横向观感,表现其舞姿优美娴雅,技法娴熟,身体轻盈。呈现出“左折右倾”的姿态。
2.拧腰腆胯式
拧腰腆胯。 图中舞者轻抬左脚成弓步状,以腰为轴腰部发力,在下半身保持不动的情况下,上半身由腰部发力向左横拧出去,身体大幅度前倾,呈现出细腰曲折的美感,体态婀娜多姿。用以表现舞蹈的内在美。此类动作称为“拧腰腆胯”,在袖舞表演中运用十分广泛。
3.前俯后仰式
舞者重心大幅度倾倒,在倾倒的情况下,双手用力抡袖,呈现出大仰大合的动态之姿。 舞姿飘逸,好似要飞起来,舞者往往通过这种手法表现出玄幻的韵味。 “前俯后仰”的动作姿态具有较高的技巧性,同时对舞者身体的柔韧性、控制力以及灵活性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袖舞的技巧与方法
袖舞,即以手、袖为容的舞蹈,其中包含许多关于舞袖的技巧。以长袖舞为代表,主要有三种技巧手法:飞袖、转袖、回袖。飞袖,顾名思义,舞者手臂发力,将手袖扬出去,表现出轻盈飘逸的感觉。转袖,舞者通过手肘、手腕等关节处的旋转,带动舞袖的旋转变化,表现出儒家文化中庸、内敛的美感。回袖,即在长袖飞扬出去之后,通过手、臂快速向回的收缩动作,支配长袖迅速缩回,更能表现情感意蕴。长袖舞最主要的特点是“长袖折腰”,即以腰为节点,腰以上的部分向旁、向前或向后倾折,上身幅度比较大,这些技巧十分考研舞者的柔韧性和身体素质,也呈现出汉代袖舞灵动、飘逸、奔放的美感。
张宇晓在《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中提到,早在汉代,袖舞技巧就有了十多种,以扬、收、甩、绕、抖、拖等为主要动作手法,舞者通过自身手臂的扬起、抖动、绕腕、弯曲带动长袖的各种形态变幻,在这基础上,又加入了双人、多人等元素,以及加入了道具鼓之类的运用。
(三)袖舞服饰特点
汉舞衣的上半部大部分是短襦,裙踞通常比日常女性长裙宽。腰肢部分通常系紧腰带体现舞者细腰的形态。 裙长及地遮盖脚部。 而袖舞服饰最重要的袖部分,又包括与手臂等长的袖身和超出手臂垂下去的袖体。 这种舞服将道具与服饰连结在一起,舞服即道具。长袖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操纵性,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属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