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剧场化过程中的编与创
摘 要民间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舞蹈形式,原生态舞蹈就是民间舞蹈的重要代表,本文中提到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就指民间舞蹈。原生态民间舞蹈是一种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它从田野间走出来,从土地中走出来,它从农民的劳作中走出来。原生态民间舞蹈是有浓厚的乡土文化的民间特色的,具有格局广泛、鲜活、本色突出的特征。它代表着农民淳朴的性格,单纯的内心,以及对风调雨顺的渴望,和对大地的无限的眷恋。随着社会飞速的更新换代、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精神上的追求都在不断的进步,以原生态歌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的素材作为元素编创的舞蹈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本文笔者从民间舞蹈剧场化编创来探讨民间舞蹈的特色,了解民间舞蹈的魅力,希望能够为该领域做出一些简单的贡献。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1
二、 民间舞蹈的现状 2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特点 2
(二)剧场民间舞蹈的特点 2
三、 剧场化过程中的编——以《红珊瑚》为例 3
(一)舞蹈动律 3
(二) 舞蹈结构 3
(三)舞蹈动机 4
四、 剧场化过程中的创——以《磨》为例 5
(一)创作过程中的元素运用 5
(三)舞台创作的走进民间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中国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中国民间舞样式多、内容广、风格各异,民间舞蹈反映的是民间淳朴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同时又能强化和突出该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味特征。民间舞蹈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征及其深邃的内涵,造就了它文化存在的依据和价值。而民间舞蹈剧场化则是提取民间舞蹈文化中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经过提纯化、理性化、规范化、技术化、审美化的产物。应时代发展背景下艺术发展的要求,民间舞蹈的剧场化是将原生态舞蹈传承和推广的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部分民俗仪式和民俗活动中的美传递给大众。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民间舞蹈是人们在生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传情达意,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剧场化乘载着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的重要作用。在剧场化的过程中,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是更舞蹈化、艺术化,并且能够表达一个主要的思想和深刻的思想感情。
2.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让以后的编创活动更加丰富,编创手法更加灵活,编创的对象的范围更加宽泛,可以增加自己的专业能力,更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民间舞蹈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征及其深邃的内涵,造就了它文化存在的依据和价值。而民间舞蹈剧场化则是提取民间舞蹈文化中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经过提纯化、理性化、规范化、技术化、审美化的产物。应时代发展背景下艺术发展的要求,民间舞蹈的剧场化是将原生态舞蹈传承和推广的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部分民俗仪式和民俗活动中的美传递给大众。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收集相关民间舞蹈剧场化后反响强烈的舞蹈作品和研究成果资料作为参考,同时多读一些关于民间传统文化和舞蹈相关的作品作为参考。
2.访谈法
联系本院里精通民间舞的老师,就论文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访问,从而深入掌握与本文有关的信息。和民间舞蹈的传承者探讨,就论文中涉及到的并且需要的元素进行访问,从而掌握与本文相关的资源。
二、民间舞蹈的现状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特点
原生态舞蹈的形式通常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很多民间舞蹈都是手拉着手聚众起舞的。原生态舞蹈是具备观赏性表演性质的,而且是具有很强的参与感和自娱自乐性质的。原生态舞蹈是非常省力的,是随机形成的,是一代一代传承而来的,是以古代普通民众为主体,在各种民俗仪式和大量民俗活动中传承而来的民间舞蹈。舞蹈构成的基本是肢体动作,它构成的物质基础是人体,在舞蹈中比较直观的体现,就是舞蹈的基本体态。从许多不同风格的路线和舞蹈中可以直接地感受到原生态民间舞蹈的魅力,在体态上来看,人的身体通常处于比较稳定的自然状态。
从舞蹈的本体特征来看,首先,原生态民间舞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表达对大地热爱,对风调雨顺强烈要求。古代的人们以“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明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发展顺序:语言、唱歌、舞蹈。可以说明作为表达情感的手段和方法,除了跳舞之外,人们很难再找到更加高级更加有效的方式去表达感情了。其次,原生态民间舞蹈又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动态的、变化的、直观的,是具有舞蹈的形象性的。最后,原生态民间舞蹈风格非常特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它的舞蹈语汇是民族和民间文化的载体。
(二)剧场民间舞蹈的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和了解的民间舞蹈,是在学院派训练体系下和专业艺术团队的共同创作下,所形成的剧场民间舞蹈。是具有艺术家的理性思考、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是有一些上层文化性质的舞蹈。它已经成为一种独立形式,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一种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从宏观来看,主要抓的是舞蹈的大风歌来体现这个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独特的韵律之美。
从体态来看,剧场民间舞蹈的舞者都是接受专业系统的训练后,身体处于一种规定的状态。剧场民间民间舞是将某一个地域的舞蹈的风格辛苦提取、改造、组织、发展,然后进行规范化、美化、舞蹈化,最后形成的剧场民间舞蹈。
作为剧场民间舞,必须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它提倡在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和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对于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就要向不同的舞种和其创作的手法去借鉴,对于文化的深度挖掘,就要感受民族民间的传统和现实生活,了解不同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深刻的去感受和探究。
所以剧场民间舞是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和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极具观赏性,规范、创编出来的表演形式。
三、剧场化过程中的编——以《红珊瑚》为例
(一)舞蹈动律
“舞蹈动律”是人的肢体和关节在运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节奏型和肢体动作的内在韵律,山东秧歌中的典型动作都是从它特有的动律中演变而产生出来的,作品的前半部分体现出“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形态特征是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表现内容是海中的红珊瑚的舞蹈,传达的是吉祥、美好的艺术价值。作品《红珊瑚》的动律主要在“腰”上,舞蹈是表演海中的红珊瑚随波摇动。
编导并没有直接使用胶州秧歌中的“扭”、“拧”单一的动作作为舞蹈动律,将“扭”重复,根据音乐加上的节奏的变化,将“拧”更加的放大化,使珊瑚的形象更加连绵不断、充满活力、鲜活生动。
(二)舞蹈结构
想常人想不到的点来进行结构构思,并能将民间舞蹈充分的结合,“红”珊瑚就达到了惊喜的效果。这个方面就像我们在看一部电视剧一样,顺着剧情的发展在没有剧透下一集演什么的情况下,我们就已经猜到了之后的剧情。相对来说,舞蹈也是一样,观众喜欢的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舞蹈《红珊瑚》没有上来就直观给你红珊瑚的提示,而是在作品的中间加了一个巧思。作品的前半段运用比较多的胶州秧歌元素,将上肢的动作变异、改编,五指张开模仿珊瑚生长的模样。后半段音乐到达高潮的部分,运用得比较多的是海阳秧歌的元素。红色的手绢突然出现,配合“砍浪”、“缠头”、抛接手绢的三度空间的动作,增加了巨大的视觉的冲击感。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1
(三) 研究方法 1
二、 民间舞蹈的现状 2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特点 2
(二)剧场民间舞蹈的特点 2
三、 剧场化过程中的编——以《红珊瑚》为例 3
(一)舞蹈动律 3
(二) 舞蹈结构 3
(三)舞蹈动机 4
四、 剧场化过程中的创——以《磨》为例 5
(一)创作过程中的元素运用 5
(三)舞台创作的走进民间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中国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中国民间舞样式多、内容广、风格各异,民间舞蹈反映的是民间淳朴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同时又能强化和突出该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味特征。民间舞蹈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征及其深邃的内涵,造就了它文化存在的依据和价值。而民间舞蹈剧场化则是提取民间舞蹈文化中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经过提纯化、理性化、规范化、技术化、审美化的产物。应时代发展背景下艺术发展的要求,民间舞蹈的剧场化是将原生态舞蹈传承和推广的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部分民俗仪式和民俗活动中的美传递给大众。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民间舞蹈是人们在生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传情达意,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剧场化乘载着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的重要作用。在剧场化的过程中,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是更舞蹈化、艺术化,并且能够表达一个主要的思想和深刻的思想感情。
2.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让以后的编创活动更加丰富,编创手法更加灵活,编创的对象的范围更加宽泛,可以增加自己的专业能力,更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民间舞蹈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征及其深邃的内涵,造就了它文化存在的依据和价值。而民间舞蹈剧场化则是提取民间舞蹈文化中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经过提纯化、理性化、规范化、技术化、审美化的产物。应时代发展背景下艺术发展的要求,民间舞蹈的剧场化是将原生态舞蹈传承和推广的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部分民俗仪式和民俗活动中的美传递给大众。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收集相关民间舞蹈剧场化后反响强烈的舞蹈作品和研究成果资料作为参考,同时多读一些关于民间传统文化和舞蹈相关的作品作为参考。
2.访谈法
联系本院里精通民间舞的老师,就论文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访问,从而深入掌握与本文有关的信息。和民间舞蹈的传承者探讨,就论文中涉及到的并且需要的元素进行访问,从而掌握与本文相关的资源。
二、民间舞蹈的现状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特点
原生态舞蹈的形式通常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很多民间舞蹈都是手拉着手聚众起舞的。原生态舞蹈是具备观赏性表演性质的,而且是具有很强的参与感和自娱自乐性质的。原生态舞蹈是非常省力的,是随机形成的,是一代一代传承而来的,是以古代普通民众为主体,在各种民俗仪式和大量民俗活动中传承而来的民间舞蹈。舞蹈构成的基本是肢体动作,它构成的物质基础是人体,在舞蹈中比较直观的体现,就是舞蹈的基本体态。从许多不同风格的路线和舞蹈中可以直接地感受到原生态民间舞蹈的魅力,在体态上来看,人的身体通常处于比较稳定的自然状态。
从舞蹈的本体特征来看,首先,原生态民间舞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表达对大地热爱,对风调雨顺强烈要求。古代的人们以“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明情感,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发展顺序:语言、唱歌、舞蹈。可以说明作为表达情感的手段和方法,除了跳舞之外,人们很难再找到更加高级更加有效的方式去表达感情了。其次,原生态民间舞蹈又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动态的、变化的、直观的,是具有舞蹈的形象性的。最后,原生态民间舞蹈风格非常特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它的舞蹈语汇是民族和民间文化的载体。
(二)剧场民间舞蹈的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和了解的民间舞蹈,是在学院派训练体系下和专业艺术团队的共同创作下,所形成的剧场民间舞蹈。是具有艺术家的理性思考、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是有一些上层文化性质的舞蹈。它已经成为一种独立形式,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一种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从宏观来看,主要抓的是舞蹈的大风歌来体现这个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独特的韵律之美。
从体态来看,剧场民间舞蹈的舞者都是接受专业系统的训练后,身体处于一种规定的状态。剧场民间民间舞是将某一个地域的舞蹈的风格辛苦提取、改造、组织、发展,然后进行规范化、美化、舞蹈化,最后形成的剧场民间舞蹈。
作为剧场民间舞,必须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它提倡在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和对文化的深度挖掘,对于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就要向不同的舞种和其创作的手法去借鉴,对于文化的深度挖掘,就要感受民族民间的传统和现实生活,了解不同的地域环境、风土人情,深刻的去感受和探究。
所以剧场民间舞是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和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极具观赏性,规范、创编出来的表演形式。
三、剧场化过程中的编——以《红珊瑚》为例
(一)舞蹈动律
“舞蹈动律”是人的肢体和关节在运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节奏型和肢体动作的内在韵律,山东秧歌中的典型动作都是从它特有的动律中演变而产生出来的,作品的前半部分体现出“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形态特征是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表现内容是海中的红珊瑚的舞蹈,传达的是吉祥、美好的艺术价值。作品《红珊瑚》的动律主要在“腰”上,舞蹈是表演海中的红珊瑚随波摇动。
编导并没有直接使用胶州秧歌中的“扭”、“拧”单一的动作作为舞蹈动律,将“扭”重复,根据音乐加上的节奏的变化,将“拧”更加的放大化,使珊瑚的形象更加连绵不断、充满活力、鲜活生动。
(二)舞蹈结构
想常人想不到的点来进行结构构思,并能将民间舞蹈充分的结合,“红”珊瑚就达到了惊喜的效果。这个方面就像我们在看一部电视剧一样,顺着剧情的发展在没有剧透下一集演什么的情况下,我们就已经猜到了之后的剧情。相对来说,舞蹈也是一样,观众喜欢的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舞蹈《红珊瑚》没有上来就直观给你红珊瑚的提示,而是在作品的中间加了一个巧思。作品的前半段运用比较多的胶州秧歌元素,将上肢的动作变异、改编,五指张开模仿珊瑚生长的模样。后半段音乐到达高潮的部分,运用得比较多的是海阳秧歌的元素。红色的手绢突然出现,配合“砍浪”、“缠头”、抛接手绢的三度空间的动作,增加了巨大的视觉的冲击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