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佾舞在礼仪祭祀中的重要性以祭孔大典为例
摘 要舞蹈诞生之初,舞蹈并不是因其审美性而存在的,舞蹈更像是工具,在社会中担任着各种职能。譬如祈求福佑、祭祀神明、占卜问事等,社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舞蹈的职能的分化,而到了今天,部分舞蹈被分化出去的职能已渐渐被遗忘。本文就以祭孔大典为例,分析古代乐舞之一“八佾舞”在祭祀中的重要性,以深入探索“八佾舞”在礼仪祭祀中扮演的角色。
目 录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1
研究意义 1
研究方法 1
二、“八佾舞”形成及其发展 2
(一) “八佾舞”的形成 2
(二) “八佾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2
三、“八佾舞”在祭孔大会中的审美特征 3
(一) “八佾舞”的表现形式 3
(二) “八佾舞”的风格特点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 3
四、“八佾舞”的祭祀礼仪文化与传承 4
(一)“八佾舞”与祭祀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4
(二)“八佾舞”在祭祀礼仪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4
五、“八佾舞”对舞蹈演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5
(一)提高舞蹈演员对礼仪传统文化的认识 5
(二)提高舞蹈演员的专业素质 5
结 论 6
参考文献 7
致 谢 8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传统礼仪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礼仪祭祀文化中,舞蹈占礼仪祭祀一大部分,“八佾舞”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是中华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礼”的最好诠释。八佾舞:亦作“ 八溢 ”。亦作“ 八羽 ”。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种祭祀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舞蹈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论文有助于祭祀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从舞蹈动作形式与祭祀传统文化内涵一同出发研究,研究结果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更加全面。
2.实践意义
论文对舞蹈演员的实际工作具有启发意义,为舞者对佾舞的动作和文化思想内涵提供方向,进而能够更好的对祭祀文化传承与发展,促使舞者本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提升与进步。
(三)研究方法
1.个案分析法
曾多次参加《祭孔大典》对“八佾舞”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
2.文献综合法
搜集有关“八佾舞”中的佾舞舞蹈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梳理。
二、“八佾舞”形成及其发展
“八佾舞”的形成
“八佾舞”正式形成于周朝,在周朝中为了区分等级和尊卑,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礼教制度,“八佾舞”诞生于此阶段中。其中“八佾舞”中的“佾”指的是列,而“八佾舞”一词如果利用当代的语言进行替换就是八列舞。而八列的具体内容指的是执羽而舞的舞者列数,八列是身份权利最高的象征,也是在周朝仅为君王而舞的舞蹈。往往都由周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八人。孔子著名的“八佾舞于廷”讽刺的就是鲁卿季孙氏在行礼实时擅自采用天子之礼,破坏国家的礼乐制度,违法国家行事的纲常,并由此引发出国家礼乐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论述,可见,八佾在当时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八佾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八佾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有所不同,西周时期是“八佾舞”发展顶峰时期,当时的社会遵循着严格的教礼,“八佾舞”也是仅有天子才能享受的舞蹈规格,如果百姓或者官僚擅自使用“八佾舞”,将会因罪或入狱或身亡。西周时期,八佾具有以下特征:不同等级的音乐、舞蹈的队形排列、乐队以及舞队的使用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四面排列着的是宫县;诸侯的三面排列着轩县;卿大夫两面排列着判县;士一面排列着特县,其中天子三面指的是以天子为坐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乐舞的分布,天子四面环绕象征着四合。“八佾舞”将乐舞的队形与天子的王权有意识的联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种制度,在此制度下,舞蹈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在西周时期,天子和王权贵族们参加任何宴饮或者仪式,都会有乐舞相伴。不同的场合所奏言的乐曲也有区别。譬如在祭祀神时,要舞《云门》,歌大吕。
至于东周,“八佾舞”仍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代表,不过在东周时期已经逐渐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八佾舞”仍是天子出行时的舞蹈规格。东周二十年的统治时间结束后,天子的王权被诸侯削弱,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开始蔑视礼乐制度,蓄意破坏礼乐制度。“八佾舞”在鲁卿季孙氏的家庙中使用,标志着其舞蹈代表的等级制度也逐渐被瓦解。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八佾舞”的政治地位一次次被削弱,帝王们也只在大型的祭祀典礼中使用“八佾舞”。时至今日,“八佾舞”也仅仅出现在祭孔大典中,表达后人对圣人的缅怀之情。
三、“八佾舞”在祭孔大典中的审美特征
“八佾舞”的表现形式
在祭孔大典中,“八佾舞”隶属于所祭祀的内容属于国家类的祭祖仪式,该种仪式始于公元前478年,在当代于2004年正式恢复祭孔大典。“八佾舞”发展之初由于社会赋予最初职能,而不可能同现在的舞蹈一样,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即使是当代的祭孔大会中,“八佾舞”仍是较为正统严苛的舞蹈。可以看出舞者执羽而立,神情严肃,舞蹈动作较为规整。而舞蹈也是充实祭孔大典中仪式感的一项内容,在舞蹈中人们蕴含对孔子的尊敬居多,舞蹈创设的肃穆感较强,通过强烈的肃穆感凸显仪式的美感。
“八佾舞”的风格特点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
“八佾舞”的舞蹈风格较为严谨,以六德为舞蹈语言的基础,通过静止的舞蹈姿势表现六德,而在静止的舞蹈姿势中多以“援、受、辞、跪、顿首、揖、拜”等为主,“八佾舞”中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静止动作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发展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西周时期的音乐以雅乐而著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追求都是一个雅字,而在舞蹈中,最能同雅相提并论的舞蹈动势动作较少,静态的舞蹈往往能够凸显雅。因而,在“八佾舞”中舞蹈动作多以静态舞姿的展示为主,除此之外在仅有的几个动势动作中,“八佾舞”会以幅度较小的动作体现舞蹈的动势,譬如“拱、呈、开、举、合”等,这些动势动作中也均不包括任何的情节和情感,在舞蹈中,“八佾舞”要突出的就是“中、和、祗、庸、孝、友”六德,以体现西周的森严等级以及将舞乐融入国家治理中的一种思想,因而“八佾舞”具有一定的符号化特征,它是一个时代,一种存在符号的象征。
四、“八佾舞”的祭祀礼仪文化与传承
(一)“八佾舞”与祭祀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目 录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1
研究意义 1
研究方法 1
二、“八佾舞”形成及其发展 2
(一) “八佾舞”的形成 2
(二) “八佾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2
三、“八佾舞”在祭孔大会中的审美特征 3
(一) “八佾舞”的表现形式 3
(二) “八佾舞”的风格特点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 3
四、“八佾舞”的祭祀礼仪文化与传承 4
(一)“八佾舞”与祭祀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4
(二)“八佾舞”在祭祀礼仪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4
五、“八佾舞”对舞蹈演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5
(一)提高舞蹈演员对礼仪传统文化的认识 5
(二)提高舞蹈演员的专业素质 5
结 论 6
参考文献 7
致 谢 8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传统礼仪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礼仪祭祀文化中,舞蹈占礼仪祭祀一大部分,“八佾舞”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是中华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礼”的最好诠释。八佾舞:亦作“ 八溢 ”。亦作“ 八羽 ”。是古代天子用的一种祭祀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
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舞蹈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对于弘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论文有助于祭祀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从舞蹈动作形式与祭祀传统文化内涵一同出发研究,研究结果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更加全面。
2.实践意义
论文对舞蹈演员的实际工作具有启发意义,为舞者对佾舞的动作和文化思想内涵提供方向,进而能够更好的对祭祀文化传承与发展,促使舞者本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提升与进步。
(三)研究方法
1.个案分析法
曾多次参加《祭孔大典》对“八佾舞”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
2.文献综合法
搜集有关“八佾舞”中的佾舞舞蹈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梳理。
二、“八佾舞”形成及其发展
“八佾舞”的形成
“八佾舞”正式形成于周朝,在周朝中为了区分等级和尊卑,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礼教制度,“八佾舞”诞生于此阶段中。其中“八佾舞”中的“佾”指的是列,而“八佾舞”一词如果利用当代的语言进行替换就是八列舞。而八列的具体内容指的是执羽而舞的舞者列数,八列是身份权利最高的象征,也是在周朝仅为君王而舞的舞蹈。往往都由周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八人。孔子著名的“八佾舞于廷”讽刺的就是鲁卿季孙氏在行礼实时擅自采用天子之礼,破坏国家的礼乐制度,违法国家行事的纲常,并由此引发出国家礼乐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论述,可见,八佾在当时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八佾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八佾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有所不同,西周时期是“八佾舞”发展顶峰时期,当时的社会遵循着严格的教礼,“八佾舞”也是仅有天子才能享受的舞蹈规格,如果百姓或者官僚擅自使用“八佾舞”,将会因罪或入狱或身亡。西周时期,八佾具有以下特征:不同等级的音乐、舞蹈的队形排列、乐队以及舞队的使用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四面排列着的是宫县;诸侯的三面排列着轩县;卿大夫两面排列着判县;士一面排列着特县,其中天子三面指的是以天子为坐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乐舞的分布,天子四面环绕象征着四合。“八佾舞”将乐舞的队形与天子的王权有意识的联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种制度,在此制度下,舞蹈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在西周时期,天子和王权贵族们参加任何宴饮或者仪式,都会有乐舞相伴。不同的场合所奏言的乐曲也有区别。譬如在祭祀神时,要舞《云门》,歌大吕。
至于东周,“八佾舞”仍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代表,不过在东周时期已经逐渐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现象。“八佾舞”仍是天子出行时的舞蹈规格。东周二十年的统治时间结束后,天子的王权被诸侯削弱,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开始蔑视礼乐制度,蓄意破坏礼乐制度。“八佾舞”在鲁卿季孙氏的家庙中使用,标志着其舞蹈代表的等级制度也逐渐被瓦解。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八佾舞”的政治地位一次次被削弱,帝王们也只在大型的祭祀典礼中使用“八佾舞”。时至今日,“八佾舞”也仅仅出现在祭孔大典中,表达后人对圣人的缅怀之情。
三、“八佾舞”在祭孔大典中的审美特征
“八佾舞”的表现形式
在祭孔大典中,“八佾舞”隶属于所祭祀的内容属于国家类的祭祖仪式,该种仪式始于公元前478年,在当代于2004年正式恢复祭孔大典。“八佾舞”发展之初由于社会赋予最初职能,而不可能同现在的舞蹈一样,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即使是当代的祭孔大会中,“八佾舞”仍是较为正统严苛的舞蹈。可以看出舞者执羽而立,神情严肃,舞蹈动作较为规整。而舞蹈也是充实祭孔大典中仪式感的一项内容,在舞蹈中人们蕴含对孔子的尊敬居多,舞蹈创设的肃穆感较强,通过强烈的肃穆感凸显仪式的美感。
“八佾舞”的风格特点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
“八佾舞”的舞蹈风格较为严谨,以六德为舞蹈语言的基础,通过静止的舞蹈姿势表现六德,而在静止的舞蹈姿势中多以“援、受、辞、跪、顿首、揖、拜”等为主,“八佾舞”中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静止动作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发展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西周时期的音乐以雅乐而著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追求都是一个雅字,而在舞蹈中,最能同雅相提并论的舞蹈动势动作较少,静态的舞蹈往往能够凸显雅。因而,在“八佾舞”中舞蹈动作多以静态舞姿的展示为主,除此之外在仅有的几个动势动作中,“八佾舞”会以幅度较小的动作体现舞蹈的动势,譬如“拱、呈、开、举、合”等,这些动势动作中也均不包括任何的情节和情感,在舞蹈中,“八佾舞”要突出的就是“中、和、祗、庸、孝、友”六德,以体现西周的森严等级以及将舞乐融入国家治理中的一种思想,因而“八佾舞”具有一定的符号化特征,它是一个时代,一种存在符号的象征。
四、“八佾舞”的祭祀礼仪文化与传承
(一)“八佾舞”与祭祀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