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舞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本文从乐舞《霓裳羽衣舞》的来由入手,通过对资料的梳理,融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查阅大量唐诗,从中淘选出与《霓裳羽衣舞》相关的诗,来分析它的历史演变轨迹、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并紧密结合同时代的政治、音乐、舞蹈、文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等,从整个唐代背景中去分析《霓裳羽衣舞》的来龙去脉。本文从《霓裳羽衣舞》发展变革着手,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为我们对相关艺术的研究创作提供灵感。
目 录
前 言 1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三) 主要研究内容 1
一、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舞》的由来 2
(一) 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 2
(二) 《霓裳羽衣舞》名字的由来 2
(三) 《霓裳羽衣舞》音乐与舞蹈的由来 2
二、《霓裳羽衣舞》在唐代的发展演变轨迹 3
(一) 盛唐时期 3
(二) 中唐时期 3
(三)晚唐时期及五代十国 3
三、《霓裳羽衣舞》的艺术成就 5
四、《霓裳羽衣舞》对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 6
(一)宋代乐舞中的《霓裳羽衣》 6
(二)戏曲舞蹈中的《霓裳羽衣》 6
(三)现当代的《霓裳羽衣》 6
结 语 7参考文献 8致 谢 9前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霓裳羽衣舞》起源于唐朝,目前为止,唐代乐舞研究已成为全球性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日本、欧洲等地有部分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成果显著。在我国早期对《霓裳羽衣舞》进行了研究,欧阳予倩先生主编的《唐代舞蹈》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王克芬先生的《中国舞蹈史隋唐部分》中也有提及这一乐舞并进行分析。目前,还没有研究此乐舞的专著。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霓裳羽衣舞》作为古代乐舞发展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因此,本文以《霓裳羽衣舞》为中心,通过继承此前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其历代作品分析,来补充我国古代舞蹈形象的缺乏,为当代舞蹈的发展提供思路与线索。
(三)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唐代乐舞《霓裳羽衣舞》为研究对象,欲从其音乐与舞蹈的来由入手,分析它的历史演变轨迹、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并紧密结合同时代的政治、音乐、舞蹈、文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等,从整个唐代背景中去分析《霓裳羽衣舞》的来龙去脉。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舞》的由来
(一)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
唐朝稳定的社会秩序为乐舞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而开放的政策将乐舞发展推向鼎盛时期。
舞蹈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由古至今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根植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此同时,舞蹈艺术又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发展。这种良性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舞蹈艺术发展局面上,可以说是辉煌的唐朝社会历史造就当时舞蹈艺术的繁荣。
除了当时的经济政治空前强盛与统一促进了唐人艺术创造的激情以外,还和唐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息息相关。唐代开明的政治制度、包容性的文化政策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在当时的文艺领域里,唐太宗鼓励“纯文学”“纯艺术”的发展,为舞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而意识形态领域,唐太宗开放的文化政策使得社会意识形态空前融合和团结,也滋养了唐人多心胸开放的审美观念,从而把心灵感受与内在的审美全部展现为具体的艺术形态,而舞蹈正是通过肢体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艺术表现形式。
另外,当时唐朝海纳百川的气度,使得当时中原与少数民族融合盛况空前,兼收并蓄外域文化和“胡汉”一统更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展现了慷慨激昂和恢弘大气。正是唐朝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奉行政策的超乎寻常的气度和包容,才有了舞蹈艺术熠熠生辉的基础。
(二)《霓裳羽衣舞》名字的由来
相传《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曾梦见自己去了月宫,看到有仙女身穿霓裳羽衣,合着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梦醒后把梦中的旋律悉数写在乐谱上,因看到的仙女身着霓裳羽衣,故起名为《霓裳羽衣舞》。
(三)《霓裳羽衣舞》音乐与舞蹈的由来
《霓裳羽衣舞》是为了给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配乐所作的宫廷乐舞,当时主要用于太清宫祭献老子的时候演奏。关于它的来历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当年玄宗去往三乡驿,看见传说中的仙山——女儿山时突发灵感,回来赶紧记载下来;第二种说法,玄宗将西域传入的一些乐曲进行改编加工,《霓裳羽衣舞》正是改编于《婆罗门曲》;第三种则是将前两种结合起来,即此曲散序部分来源于玄宗望仙山后有感而作,而中序和破则是由《婆罗门曲》改编而成。无论来源怎样,此曲中,“仙乐”色彩始终浓重,裙袂飘飘、缥缈恍惚的仙境,唯有舞动的“霓裳羽衣”可以描述那种奇美的情境了吧。
玄宗创作出《霓裳羽衣曲》后,十分欢喜,连忙命乐工排练,让杨玉环设计编排舞蹈,舞姿如同仙女下凡,让人浮想联翩。因而唐玄宗最得意之作也非《霓裳羽衣曲》莫属了。
《霓裳羽衣舞》在唐代的发展演变轨迹
(一)盛唐时期
《霓裳羽衣舞》在政治开放、经济繁荣的盛唐时期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与喜爱。当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唐王朝在“与民生息”的政策下国泰民安,而玄宗在位时更是开创了“开元盛世”。
而诞生在这样经济、政治和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时期的《霓裳羽衣舞》也迎来了发展盛况。刚开始时,只有皇家梨园中的人才能学习该舞,而且教授也十分的严格。而到了开元天宝年间,《霓裳羽衣舞》在宫廷宴乐中盛行一时,多用于“君臣共乐”。
(二)中唐时期
盛唐时期,民间基本上没有关于此乐舞的资料。到了中唐时期,此乐舞才逐渐在民间开始流传开。使得唐朝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惊破霓裳羽衣曲”,将《霓裳羽衣曲》带入民间。
也有说法称,当时散落民间的艺人,许多已经寻不回了。“安史之乱”后,梨园开始衰败。据说当时仍有民间乐人拜宫廷艺人为师,也有梨园艺人因各种因缘到民间进行表演,才使得此舞在民间展现和传播。总之,《霓裳羽衣曲》从唐代中期才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晚唐时期及五代十国
文宗时,儒教开始逐渐代替道教,而文宗比较喜欢雅乐,就命冯定朝雅乐方向去改进《霓裳羽衣曲》。此时的乐舞曲风更接近清乐,相比较而言,少了盛唐时期豪放雄伟的气势。但群舞更加注重队形的变化。而宣宗比较精通音律,这个时期的《霓裳羽衣舞》风格与文宗相似,却也与最初的《霓裳羽衣舞》不同,并且对舞者容貌和技艺要求有所降低。
目 录
前 言 1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三) 主要研究内容 1
一、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舞》的由来 2
(一) 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 2
(二) 《霓裳羽衣舞》名字的由来 2
(三) 《霓裳羽衣舞》音乐与舞蹈的由来 2
二、《霓裳羽衣舞》在唐代的发展演变轨迹 3
(一) 盛唐时期 3
(二) 中唐时期 3
(三)晚唐时期及五代十国 3
三、《霓裳羽衣舞》的艺术成就 5
四、《霓裳羽衣舞》对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 6
(一)宋代乐舞中的《霓裳羽衣》 6
(二)戏曲舞蹈中的《霓裳羽衣》 6
(三)现当代的《霓裳羽衣》 6
结 语 7参考文献 8致 谢 9前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霓裳羽衣舞》起源于唐朝,目前为止,唐代乐舞研究已成为全球性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日本、欧洲等地有部分学者对此进行研究,成果显著。在我国早期对《霓裳羽衣舞》进行了研究,欧阳予倩先生主编的《唐代舞蹈》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王克芬先生的《中国舞蹈史隋唐部分》中也有提及这一乐舞并进行分析。目前,还没有研究此乐舞的专著。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霓裳羽衣舞》作为古代乐舞发展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因此,本文以《霓裳羽衣舞》为中心,通过继承此前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其历代作品分析,来补充我国古代舞蹈形象的缺乏,为当代舞蹈的发展提供思路与线索。
(三)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唐代乐舞《霓裳羽衣舞》为研究对象,欲从其音乐与舞蹈的来由入手,分析它的历史演变轨迹、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并紧密结合同时代的政治、音乐、舞蹈、文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等,从整个唐代背景中去分析《霓裳羽衣舞》的来龙去脉。
唐代乐舞《霓裳羽衣舞》的由来
(一)唐代舞蹈空前繁荣的原因
唐朝稳定的社会秩序为乐舞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而开放的政策将乐舞发展推向鼎盛时期。
舞蹈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由古至今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根植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此同时,舞蹈艺术又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发展。这种良性双向互动关系体现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舞蹈艺术发展局面上,可以说是辉煌的唐朝社会历史造就当时舞蹈艺术的繁荣。
除了当时的经济政治空前强盛与统一促进了唐人艺术创造的激情以外,还和唐朝实行的文化政策息息相关。唐代开明的政治制度、包容性的文化政策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在当时的文艺领域里,唐太宗鼓励“纯文学”“纯艺术”的发展,为舞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而意识形态领域,唐太宗开放的文化政策使得社会意识形态空前融合和团结,也滋养了唐人多心胸开放的审美观念,从而把心灵感受与内在的审美全部展现为具体的艺术形态,而舞蹈正是通过肢体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艺术表现形式。
另外,当时唐朝海纳百川的气度,使得当时中原与少数民族融合盛况空前,兼收并蓄外域文化和“胡汉”一统更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展现了慷慨激昂和恢弘大气。正是唐朝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奉行政策的超乎寻常的气度和包容,才有了舞蹈艺术熠熠生辉的基础。
(二)《霓裳羽衣舞》名字的由来
相传《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曾梦见自己去了月宫,看到有仙女身穿霓裳羽衣,合着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梦醒后把梦中的旋律悉数写在乐谱上,因看到的仙女身着霓裳羽衣,故起名为《霓裳羽衣舞》。
(三)《霓裳羽衣舞》音乐与舞蹈的由来
《霓裳羽衣舞》是为了给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配乐所作的宫廷乐舞,当时主要用于太清宫祭献老子的时候演奏。关于它的来历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当年玄宗去往三乡驿,看见传说中的仙山——女儿山时突发灵感,回来赶紧记载下来;第二种说法,玄宗将西域传入的一些乐曲进行改编加工,《霓裳羽衣舞》正是改编于《婆罗门曲》;第三种则是将前两种结合起来,即此曲散序部分来源于玄宗望仙山后有感而作,而中序和破则是由《婆罗门曲》改编而成。无论来源怎样,此曲中,“仙乐”色彩始终浓重,裙袂飘飘、缥缈恍惚的仙境,唯有舞动的“霓裳羽衣”可以描述那种奇美的情境了吧。
玄宗创作出《霓裳羽衣曲》后,十分欢喜,连忙命乐工排练,让杨玉环设计编排舞蹈,舞姿如同仙女下凡,让人浮想联翩。因而唐玄宗最得意之作也非《霓裳羽衣曲》莫属了。
《霓裳羽衣舞》在唐代的发展演变轨迹
(一)盛唐时期
《霓裳羽衣舞》在政治开放、经济繁荣的盛唐时期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与喜爱。当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唐王朝在“与民生息”的政策下国泰民安,而玄宗在位时更是开创了“开元盛世”。
而诞生在这样经济、政治和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时期的《霓裳羽衣舞》也迎来了发展盛况。刚开始时,只有皇家梨园中的人才能学习该舞,而且教授也十分的严格。而到了开元天宝年间,《霓裳羽衣舞》在宫廷宴乐中盛行一时,多用于“君臣共乐”。
(二)中唐时期
盛唐时期,民间基本上没有关于此乐舞的资料。到了中唐时期,此乐舞才逐渐在民间开始流传开。使得唐朝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惊破霓裳羽衣曲”,将《霓裳羽衣曲》带入民间。
也有说法称,当时散落民间的艺人,许多已经寻不回了。“安史之乱”后,梨园开始衰败。据说当时仍有民间乐人拜宫廷艺人为师,也有梨园艺人因各种因缘到民间进行表演,才使得此舞在民间展现和传播。总之,《霓裳羽衣曲》从唐代中期才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晚唐时期及五代十国
文宗时,儒教开始逐渐代替道教,而文宗比较喜欢雅乐,就命冯定朝雅乐方向去改进《霓裳羽衣曲》。此时的乐舞曲风更接近清乐,相比较而言,少了盛唐时期豪放雄伟的气势。但群舞更加注重队形的变化。而宣宗比较精通音律,这个时期的《霓裳羽衣舞》风格与文宗相似,却也与最初的《霓裳羽衣舞》不同,并且对舞者容貌和技艺要求有所降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155.html